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

“或許着小李侯爺陪同馮翊走一趟?”

見韓謙詢問合適的人選,馮繚建議道。

他相信李秀的眼光不在軍中其他將領之下,由李秀陪同足以代表棠邑的馮翊一起使蜀,應該能較好的全成任務。

“李秀另有任命,”

韓謙搖了搖頭,沉吟片晌,轉過頭跟田城說道,

“蜀軍未來能不能守住利州及陰平道南線,對未來天下大局的影響太至關重要了。雖說王邕掌握蜀國已經有兩年時間,但王邕治下的蜀軍到底有多少戰鬥力,以及王邕對川南、川西的州縣掌握程度到底如何,僅憑几封信報,實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判斷,我想你挑選一些人手,親自走一趟。”

“好。”田城點點頭,將這事應承下來。

李秀卻不知道他此時還會有什麼任命,會叫韓謙親自惦記着,他站在那裡也不吭聲,心想此時執掌川蜀的王邕,倘若是朱裕或者李知誥一級的人物,韓謙大可放心蜀軍那邊的軍事部署不會出什麼大的紕漏,但王邕與曹幹、景瓊文這三人組合,倉促間發動宮變就相當勉強,這次能不能承受住更大的壓力,實在是不好說,確實是夠叫人憂心的。

不過,田城作爲援汴軍的主將、第一鎮軍都指揮使以及壽州刺史,韓謙說將他外派就將他外派,就連田城本人也毫無異議,看到韓謙對棠邑軍的直接掌握程度,也是叫李秀暗暗震驚。

而仔細想來,棠邑軍最爲穩定的軍事結構,實際是定在旅一級,第一到第四鎮軍並沒有固定的衙署及駐地,這次援汴京以及在下蔡組建防衛兵馬,都是以旅爲單位打亂混編,臨時委任主將、臨時組建行營軍指揮衙司。

除了田城挑選一批人,作爲武官團使蜀外,韓謙還決定正式組建河淮行營軍,節制濠州、壽州以及下蔡、飛地鄲縣,以林海崢兼領行營都總管,楊欽兼領壽州刺吏,並與溫博、馮宣兼領行營副都總管,奚奴兒任司馬參軍,濠州刺史洗尋樵兼領都監軍使,將肖大虎、竇榮、馮宣、薛川、譚修羣五個馬步兵主力旅、一支水軍旅、一支舟橋旅以及另編兩萬屯田兵、總計五萬四千餘兵馬歸入河淮行營軍節制,負責潁水以東及淮河中游(濠州北部)的軍事防禦及作戰任務。

決定這些後,林海崢與楊欽、馮宣及奚奴兒、洗尋樵、肖大虎、竇榮、薛川、譚修羣等人離開,另尋他處商議後續潁水及淮河中游的防禦作戰細節。

這時候天色暗沉下來,大帳裡剩下將吏不多,韓謙吩咐後廚準備晚餐。

李秀不知道韓謙剛說他另有任命是什麼事情,與曹霸這時候也不便告退離開,就站在一旁聽韓謙跟田城商議出使蜀國將要注意的具體細節。

郭端鐸及沈鵬也沒有離開。

在衆人正要隨韓謙移往後帳用餐之時,霍厲走進來稟報孔熙榮趕回來了。

“熙榮回來,那我們將後續的事情談妥了再用餐不遲。”韓謙說道。

聽到這裡,李秀心裡一驚,一定要等孔熙榮回來再談接下來的事情,那意味着接下來的事情是要用孔熙榮爲主將。

又是一場規模不小的軍事行動?

孔熙榮所部的先遣軍,雖然暫時沒有歸鎮軍序列,卻是從諸主戰力抽調合編的、最爲精銳的戰力,林勝、王樘、韓豹等都將可以說都棠邑軍的嫡系,隨時都可以擴編爲主力旅。

這個冬季,李秀並不覺得韓謙還會繼續對渦水兩岸用兵,那韓謙要用孔熙榮進攻哪裡?

李秀想到一個答案,這時候卻有些不敢置信,看了郭端鐸、沈鵬二人一眼,不知道接下來以孔熙榮爲主的軍事行動,是不是跟郭端鐸、沈鵬二人的到來有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先遣軍主力目前留在陳州西南的商水縣境內休整,孔熙榮留林勝、王樘在商水督軍,他帶着韓豹趕回來議事。

事情都已經決定好,韓謙就等着孔熙榮回來領授新的軍令。

“我決定組織西北翼行營軍,任你爲行營都總管、李秀爲參軍事,除蘇烈所部外,原先遣軍分拆爲兩個主戰旅,分別以韓豹、林勝爲旅帥,曹霸、王樘爲副,兵員不足部分,將新寨鄉勇拆編其中,你及李秀、蘇烈、韓豹即刻商議出兵計劃,越快出兵越好——你們要從蔡州南部借道撕開方城防線——郭大人與沈鵬會配合好你們從蔡州借道之事——攻入鄧州。不過在攻入鄧州之後,你們無需再往南出兵,你們的任務,是第一時間接管淅川、荊子口及武關……”韓謙說道。

“你對我的決定,沒有意見吧?”韓謙看向李秀問道。

“抵禦胡虜,李秀責無旁貸。”李秀低頭說道。

韓謙此時出兵鄧州的意圖很明確,除了要與招討軍聯手撕開荊襄叛軍在襄北的防禦、奪取鄧、均二州外,更主要還是要掌握武關道,繼而經商洛從南翼威脅已經佔領關中絕大多數精銳地區的蒙兀兵馬。

他獻計削弱蒙兀人對趙孟吉、王孝先的信任,到底是治標不冶本,蒙兀人完全可以不中計,只需要王元逵、田衛業兩部兵馬補充、休整過來,完全可以調派大量糧秣加強趙、王兩部,使之爲攻蜀先驅。

此時樑帝朱裕親自掌握的西樑軍傷病太多,河洛地區的農耕、工礦生產又受到毀滅性的摧殘,恢復需要時間,要從根本上防止西線局勢惡化,又不能完全將希望寄託在蜀軍身上,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棠邑軍精銳直接參與關中戰局……

…………

…………

“東樑軍從下蔡撤兵了,蒙兀騎兵都沒有怎麼打一場,就從渦潁之間收縮回去了?”

柴建、鍾彥虎等人在郢州、荊門抵擋招討大軍的進攻,襄城這邊主要是呂輕俠、周元、徐安等人留守,由於棠邑與樑軍對淮陽山、桐柏山以北的信通進行嚴密的封鎖,他們到十一月初旬才知道徐泗軍、壽州軍以及蒙兀騎兵從下蔡撤退的消息。

不僅他們,即便李知誥最初也預判河淮戰事會拖延到明年春後纔會出結果。

河淮戰事要是在年底之前出結果,他們認爲只會有兩個可能,要麼是東樑軍在渦水西岸大勝,棠邑軍受到重挫,被迫放棄對汴京軍民的增援,黯然神傷的退回到淮河南舔舐傷口;要麼是棠邑軍大獲全勝,將壽州軍等全部驅逐出渦水西岸。

李知誥堅決要求去梁州坐鎮,這兩三個月加快安排鄧均兩州的兵戶家小遷往梁州安置,呂輕俠、周元以及柴建他們都沒有強烈挽留他在襄城主持局面,也是基於此,認爲河淮戰事最終的結果不論是他們預測的哪種情況,他們應該都還能控制襄城的局面,不至於惡化到無以收拾的地步。

河淮戰事拖延到明年春後,參加雙方應該是勢均力敵,都沒有露出什麼大的破綻,也沒能抓住對方的破綻打殲滅戰;而在年底之前結束戰事,棠邑受重創,那棠邑乃是北面據潁西及河洛殘地的西樑軍,更需要荊襄軍的存在,以牽制楚軍主力,防止金陵對棠邑進行削藩;倘若東樑軍受重創,棠邑在年前大獲全勝,那就應該輪到金陵擔心招討軍進剿襄北不利,會不會刺激韓謙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了。

誰能想到河淮戰事,雙方在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就在渦水西岸集結逾二十四五萬的精銳兵馬,最終竟然就這樣結束了?

雷聲是那麼大,最終雨點這麼小?

韓謙通過在陳汴通道西翼鋪設浮棧,將汴京軍民接出來,一場戰前無數人預估將極其慘烈的戰事,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然而仔細想來,東樑軍聯合蒙兀騎兵,兵力佔據絕對的優勢,棠邑軍都將汴京軍民接出來,其主力退縮出來,也不可能再倉促北上,在冰天雪地的潁渦之間,與東樑軍及蒙兀騎兵大決戰。

而東樑軍及蒙兀騎兵此時不能將棠邑軍主力吸引出來,也不會強攻據守城寨的棠邑軍精銳。

即便溫博、譚修羣一度被圍困於鄲城、武亭,對東樑軍及蒙兀騎兵而言,也成極難啃得動的雞肋。

不乾脆利落的結束掉潁渦之間的戰事,拖延到年後幹什麼?

邏輯是這樣不錯,呂輕俠、周元事後也能想通,但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啊!

“……”

馬蹄飛奔進城,信使持令符直接闖進行尚書檯,驚惶大叫道:“蔡州境內有大股馬步兵南移,預計明日黃昏之前就會抵達方城諸寨北側!”

呂輕俠臉色蒼白起來,枯瘦的手抓住扶手,青筋暴露,沒想到棠邑動作會這麼快,主力兵馬從渦潁戰場撤下來,都沒有休整幾天,就從西樑蔡州借道,要殺入鄧州嗎?

雖然蔡州屬於樑境,但她們不會以爲從蔡州南下的是朱裕的樑軍,這樣的時刻只有輕飄飄結束河淮戰事的棠邑軍有餘力來進攻她們。

“平靖、武勝、黃硯三關北側,可有什麼異動?”周元手腳冰冷的問徐安。

“暫時還沒有消息,但倘若往方城而來的兵馬,確是棠邑軍的話,周憚在羅山、義陽必然會舉兵進逼平靖三關。”徐安坐在下首說道。

“到底有多少人馬抵近方城?”周元詢問從鄧州趕回來通傳敵情的信使。

“具體不清楚,但不會低於兩萬人衆。”信使說道。

周元心底一片瓦涼。

週數率隨州行營軍坐鎮隨陽,雖然兵力不多,分兵駐守平靖、武勝、黃硯三關的兵力更少,但三關位於淮陽山與桐柏山之間,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不過,爲應付招討軍對荊門、郢州的進攻,柴建將襄州行營軍主力都調到南線,而他們完全沒有料到河淮戰事會在十一月之前,就以這樣的結果乾脆利落的結束掉,以致他們不要說方城防線了,將鄧均兩州的防守兵力加起來,也就六千人。

在如狼似虎的棠邑軍前面,這點兵力夠乾點什麼?

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舉薦爲吏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九十章 破寨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一百一十七章 謠言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間定計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六章 山居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七百一十一章 長信太后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七百八十四章 私宴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四百五十一章 渾水第七百四十六章 戰役(一)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一百三十二章 監視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四十三章 教訓家兵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六百一十章 對峙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六百四十二章 阻攔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七百零八章 臘月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五十三章 用間篇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