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 2章 學校

“《尚書.旅獒》有言,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主君平日勤勉爲政,但昨日竟到孤獨園與孩童嬉戲,傳出去恐怕有損威儀!”

和趙無恤所料不差,昨日的事情傳開後,計僑今兒一大早就前來諫言了。

老計吏這兩年大概是政務雜事頗多,老的有點快,鬢角開始花白,說話也不由得嘮叨了起來,對趙無恤捋着寬袖和一羣孩童嬉戲之事,他十分重視。

趙無恤心裡有些不以爲意,他還沒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地步呢!

“計先生是不是多慮了,昨日之事傳開後,倒是頗有人讚譽司寇能與孩童親近,愛之如己出……”平常反對意見最多的公西赤難得爲趙無恤幫了一次腔調,儒家腔調親民,公西赤和趙無恤年齡也相仿,所以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計僑卻眼睛一瞪,連帶着公西赤也教訓開了。

“晉悼公時,鄭國戰敗請平,獻上了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鐘磬之類的樂器。悼公大喜,因魏莊子和戎有功,於是將禮物分賜魏莊子,說:子教寡人北和諸戎狄,內正諸夏。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寡人與子君臣相得,正如管磬奏樂般和諧。如今晉國復霸諸侯,諸侯貢獻無數,當與子同樂之。但魏莊子卻先謝絕悼公的分贈,並且加以勸誡,僑現謹以此話規勸主君,雖有在西魯有些許成就,但不能不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方能無患!”

得,在這麼下去就沒完沒了了,趙無恤連忙笑着認了個錯:“先生教訓的是。只此一回,下不爲例。”

他接着輕咳一聲。說起了今天召喚兩人前來的正事,好轉移計僑的注意力。

“今日請二子前來,卻是想問問蒙學教學的近況……”

只一句話,居然將剛剛說了一大通,口舌頗爲乾燥的計僑再度點燃了。

他頗有些氣呼呼地說道:“司寇,蒙學開辦月餘來諸事順利,但子華等人認爲數科爲末,禮樂爲本。孰是孰非,還請司寇決之!”

公西赤也恭敬地行禮道:“數科佔用時間太多,下臣覺得應當削減幾分,增加禮科時間,還望司寇決之……”

坐在案几之後,趙無恤直想翻白眼,文科狗和理科狗的撕逼大戰,這麼早就開始了麼?他不由想起了創辦學校這兩個月來的種種事情……

……

公元前五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春秋季世,隨着官學衰落,私學興盛。公族落,士人起,招徠人才的模式已經從陳舊的家臣制度漸漸向養士轉變。

從孟獻子。魏獻子,吳王闔閭等人開始,養士已成爲上層社會競相標榜的一種時髦風氣。只要是有實力有抱負的國君、權臣,無不開始收養門客爲榮,但其規模和程度,比起後世的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差遠了。

而在這個歷史線上,第一個成規模成體系招攬門客,大興養士之風的,卻是被趙無恤建言啓發的趙鞅。

但在西魯。趙無恤卻不打算這麼做,外人不明原因。只有張孟談知曉一二。

“養士有其優點,可以通過此舉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擡高聲譽,以號召諸侯,又能壯大權勢。但弊端也不少,談接觸過不少遊歷之士,好高騖遠,名聲大於能力,這是許多遊歷士人的通病,而且遊士不比家臣,士無常君,若得不到滿意的職位,或一言不合則去之的不在少數。”

的確,歷史上的孔子就是一個典型的遊士,招待他的諸侯其實不在少數,可一旦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採納,就會毫不猶豫地帶着弟子們離開,儼然是一個遊仕團體。

遊士良莠不全,趙無恤開着後世金手指才撿到了子貢這種寶貝。何況他現在侷限一隅之地,最缺乏的是能在基層紮紮實實做事的吏,被他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染色過的人才。

可看看現如今他手下能用的都是些什麼人?

從晉國帶來的趙氏老人們雖然忠誠可靠,但終歸能力有限,且無法融入地方。

各邑的氏族和士,多半是鄉黨情懷和排外極重的,趙無恤做出妥協,能任用其中一些人,卻不願意讓他們身居高位,在決策中礙手礙腳。

所以最大贏家就出現了,因爲缺乏幹吏,趙無恤的勢力裡便涌入了魯國最大的遊士羣體:孔門弟子,不說位高權重的端木賜、冉求、宰予、樊須、公西華,其餘如秦非等人也在地方上爲屬吏,對基層影響極大。

“這些招攬來的士人多半已經行冠,其思想,其專攻領域大多已經定型,還無時無刻不希望向主君灌輸自己的政治理想,卻不管其現實與否。其安定地方尚可,但一旦主君要推行更化,非但不能相助,反倒會成爲阻礙。”

張孟談這句話,則是在暗指孔門弟子了。

所以對於趙無恤來說,若是不想自己的領地幾年後再度儒化的話,乘着戰爭停歇期間,儘快開展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

想要收穫人才一批忠於自己,履行自己理念,百年後不至於人亡政息的人才,莫過於從教育入手,深受後世天朝洗腦教育薰陶的趙無恤自然深有體會。

當然,明面上他的口號卻讓儒家弟子們喜形於色。

“古之聖賢修禮儀,推廣教化,如今皆崩壞矣。我欲復古政,育英才,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之校以化於邑,稱之爲學校!”

……

興辦教育的事情,趙無恤交由張孟談來主持,自然要參照前代制度。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由官方興辦貴族教育,始於夏商。而興盛於宗周。

宗周教育是“學在官府”,學校分爲兩大系統,即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天子、諸侯所在的都城;鄉學設在都城以外的鄉遂。

國學分爲小學和大學兩級。小學設在王宮內。王子和貴族子弟。到了七八歲,進入小學。學習數數、辨別方位、寫字和家庭禮儀。大學十五入學,設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宮之別,天子所設的大學叫辟雍,諸侯所設的大學叫泮宮。鄉學設立於閭的叫“塾”,設立於黨的叫“庠”,設立於州的叫“序”,設立於鄉的叫“校”。

學校的教師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師,師即是官,教育內容以六藝爲主,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如宗法、等級、嫡庶、昭穆、祭祀禱詞等。

“復古政是爲了讓魯國人和孔門弟子容易接受些,但我不打算完全拾人牙慧。”

和張孟談敲定細節時,趙無恤以周代教育爲基礎,糅合了後世見聞,甚至於孔子私學的一些方法雖然現在孔門弟子們還沒看出來,但趙無恤心裡清楚。一旦他趙氏官學設立,無論是生源還是在國內的影響,都會與孔子私學發生一定的競爭關係!

所以他必須細細瞭解自己“敵人”的長處和優點。否則到時候官辦學校反倒被儒家的私人學校壓了一頭,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漸漸地,一個藍圖便被規劃出來了。

“作爲實驗點,先在鄆城、甄邑、郿邑、廩丘四處設立小學,貴族、國人男童八到十歲入學……”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學習能力快,跟着父母就能無師自通地學會過家家和騎竹馬打仗。送去學堂,若能得到系統的洗腦和指點,近朱者赤,長大後未嘗不會成爲趙無恤手下的棟樑之才。另一方面。將他們從小集中教育,還能弱化宗法氏族的紐帶。

因爲條件有限。官學中的小學暫時只招收城邑的國人子弟,乃至於職業兵卒的子女。若是鄉鄙中有氏族子弟想進入也可以。爲了維持學校收支平衡,不得不收取一定的束脩,既學費。

任誰都看得出趙無恤對此事的重視,從這時候起,西魯思想界的各方力量便開始暗潮涌動了。

對趙無恤終於開始在領地上推廣教化,孔門弟子極其興奮和欣慰,他們上躥下跳,很想將孔門那一套全部複製到官辦的小學中。

但趙無恤是有主見的,他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幫儒家開分部,且對他們潛移默化的滲透極爲警惕。

“我打算在小學中教授四科。”趙無恤早就敲定了一切,容不得有人見縫插針,在正式宣政時才公佈了這個秘密。

‘第一是禮科。”

只聽到一個禮字,以公西赤爲首的孔門弟子們便*了,他們歡呼雀躍起來,然而聰明的宰予也察覺了趙無恤這所謂的“禮”與儒家之“禮”的細微差別。

曉大宗小宗之序列,辨長幼之先後、明父子兄弟孝悌之節,這些是儒家禮的基本內容,也是維繫一個階級社會必須的鎖鏈。但還有一項,普遍的上下尊卑和忠誠,到了這兒,卻成了忠於趙氏主君,忠於趙無恤。

用後世一項早就過氣了的理論來簡而概之的話,那就是趙氏政權始終代表着昊天的意志,始終代表着華夏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始終代表着西魯廣大民衆的利益……

在一羣天真爛漫,崇拜英雄的*歲男孩耳邊開始強調這些,一直洗腦到他們成年行冠爲止,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連趙無恤自己也不敢打包票。

樂觀地估計,大概能順利地引導學生們脫離低級趣味的宗法、家族、地域限制,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爲投入替趙無恤赴湯蹈火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鬥吧。

說白了,這所謂的禮科,除了課本不大一樣外,其實就是後世從小上到大的思想政治課了……

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1124章 刻舟求劍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669章 破城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441章 用人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62章 公族之學第743章 想跑?第690章 再下一城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200章 爲君前驅第426章 上陣父子兵(上)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235章 晏平仲第757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上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458章 諱疾忌醫第140章 知瑤之謀第875章 虎牢關(下)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640章 投機者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94章 與子同仇第42章 勢將去汝!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481章 齊魯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039章 和氏璧第732章 國人暴動 下第776章 獅子大開口(下)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479章 孔方兄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938章 蟲豸第1161章 如龍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1002章 跖之徒番外5《亞歷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第1096章 濟北第836章 復辟第55章 冬至(四)第247章 兵不厭詐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1003章 縱死俠骨香第932章 鹽粒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860章 古史辯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758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下第796章 千夫所指又如何?第442章 天逐第539章 巫頌(中)第394章 圈套第1162章 大道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062章 棠之戰(上)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513章 右翼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562章 千金市馬骨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205章 臣與君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1106章 浮海而去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988章 叛國罪第118章 除惡必盡第1046章 王師北定中原日第862章 燕國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456章 盜跖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15章 君子六藝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04章 君與臣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666章 朝歌之圍(下)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