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殖我田疇(上)

感謝書友基督山boy的打賞!

趙無恤略一沉吟,猜測道:“魏顆是不是說,魏武子在病重時所說的遺願是神志不清的亂命,而他在神志清醒時的吩咐,纔是真正需要遵從的?若我是魏顆,我便會這麼回答。”

“然也!雖然相隔百年,但君子與魏顆的心思,居然不謀而合,難怪下宮的士大夫們已經紛紛傳揚,趙氏也出了一位賢明的令狐文子!”

趙無恤恍然大悟:“怪不得先生說和我有幾分關係,原來那魏顆也做過抵制人殉的事情,他在這方面可比秦穆公、齊桓公要仁德明智多了,可惜沒有以法令形式頒佈,推己及人啊……”

計僑又看了無恤一眼,心想在晉國除了你們趙氏,誰還會有大肆人殉的風俗啊,真是站着說話不腰疼。

“那後來呢,先生還沒說到這結草的典故是如何產生的?”

“那是九十年前,晉景公七年,秦伯出兵伐我晉國,晉軍和秦兵戰於輔氏。當時魏顆爲將,他在受命致師時,與秦國猛士杜回相遇,二人便廝殺到了一起。戰車被毀後,又下車步戰,一人持干戈,一人把長戟,鬥得天昏地暗。”

“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晉國老卒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的腳,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趙無恤聽到這裡,合掌笑道:“原來這就是結草的出處,那結草的老者,莫不是被魏顆救了一命的侍妾親人?”

“正是那侍妾的父親,從此以後,就以結草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君子,你是從哪聽來的?即使在晉國,除了士大夫外,很少有人知道這典故啊!”

“說來先生不信,是我前幾日救回的侍女薇說的。”

計僑嘖嘖稱奇:“君子這侍婢看來不簡單啊,生僻的典故竟能張口就來,竟像一位士族淑女了……不過想來也正常,叔向大夫也曾說過,昔日的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八個大族的後人,都已經淪爲低賤的吏役了。現在,連羊舌、祁、邢侯等族都已經湮滅,世道更加不堪,也許她就是其中哪一家的後人吧……”

……

之前的閒談只是正餐前的調侃和點綴,趙無恤來找計僑,卻是有實實在在的事情要商議。

他正襟危坐道:“先生,成氏既倒,時不我待,要在明年冬至之前拿下上計第一的話,有些計劃便要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我認爲最重要的,便是先保證糧食產量,我想着,在冬至以後,就要敦促鄉民們開始冬種!”

“冬種?主上打算種什麼?”

“自然是小麥了!”

明天就是冬至節,趙無恤想到前世在農村,冬至日時家裡會做餛飩和麪條吃。這一回憶便一發不可收拾,後世用小麥面做的種種美食一一浮現眼前,饅頭、籠包、餃子、油潑面、烙餅、糕點……趙無恤很是怨念,他希望明年冬至時,便能吃到這些好東西,嗯,還要與姐姐季嬴分享。

雖然他從下宮帶來了不少未脫殼的麥子,但還得留着播種,而且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比起滿足自己一個人的口腹之慾,能讓全成邑的國野民衆都能吃飽吃好,纔是他最大的追求。趙無恤只能吞了吞口水,忍過這個冬天了。

趙無恤在一邊意淫着後世的各種麪食,卻聽計僑嘆了一口氣道:“果然如此,難怪主上將下宮府庫裡的麥種帶了大半來成邑。然而,請聽僑一言,主上此舉並不可行!”

趙無恤原本興致沖沖,現在卻被潑了一瓢涼水,他反問道:“不可行?這是爲何?”

計僑說道:“君子有所不知,計僑做了十年計吏,雖然從未下田勞作過,卻也對此略知一二。比起需要大量灌溉的小麥來,粟米纔是明年的重中之重,其位列五穀之首,耐旱耐寒,是我晉國民衆的主食。”

可是小米的產量和能養活的人口遠遠不如小麥啊,趙無恤的美夢受到了打擊,他反駁道:“先生休得匡我不懂農稼,我也知道,小麥冬至前後種下,待到夏四月便可收穫,而粟米五月播種,到秋九月收穫。這一冬一夏,剛好一個循環,既能增加一次收成,又不耽誤農時,只要敦促民衆勤勉一些即可,何樂而不爲?”

“至於水利,自我之下,成邑現在有一百正卒,又新募一百更卒,在農閒之時,便可以差遣他們開鑿溝渠。只要有先生幫助,統籌得當,將成邑附近的溪水沿着地勢引到農田,或者打一些深井出來,並非難事!”

計僑對無恤說的仍然不甚贊同:“主上這就是不知農稼之難了,據僑所知,冬天時,土地一般都會用來休耕,民衆至多會在地裡種一些菽豆。”

“若是主上強令民衆種麥,不許休養地力,擁有土地的國人們恐怕會大爲不滿。正所謂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育,恐怕用不了幾年,成邑的熟地便會地力耗盡,變得更加貧瘠,出產越來越稀少。主上,不可因爲一年的收成,而毀了成邑的千畝田地!不可爲一時之利,毀百年之業啊!”

趙無恤愣住了,“休耕?”這個詞在後世的集約型農業中聽得不多,但前世無恤也在農村呆過段時間,所以有些印象。

爲了讓土地持續擁有產糧能力,在耕種之餘,要儘量讓它有時間休養生息,這就是傳統的休耕制。

春秋時雖然已經知道了綠肥的作用,來成邑時,趙無恤他們還在路邊的旱地裡見到有隸民以秸稈還田。但牲畜肥還未推廣開來,即使有,也是粗放的隨意播撒,而且不會漚肥。甚至在最落後的甲裡,里民們還在過刀耕火種的生活。

加上成邑的田地底子本來就是“厥土下下”,所以纔會出現地力薄弱的情況,鄉民們一年只能在熟地裡種一次粟米,外加幾把菽豆,再多就會出現難以爲繼的土地危機。而想要在山林裡開墾出新地,光靠這青銅時代的大量銅石工具,是比較困難的,被稱爲“惡金”的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普及。

所以爲了讓土地休息後出產更多粟米,小麥才種植得不多,何況小麥蒸煮出來的口感並不好,所以庶民吃不起,貴族不待見,兩邊不討好。

聽到這裡,趙無恤眼前豁然開朗,他拊掌一笑:“先生原來是在擔心這個!請放心,無恤自有妙計,可以讓土地能夠連續輪番耕作,而且還不傷地力!”

求推薦,求收藏……

第247章 兵不厭詐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437章 時也運也第366章 不朽者第1204章 西域列傳第396章 鴛鴦陣!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296章 四武衝陣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953章 富貴險中求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1216章 時也,命也第147章 其罪當誅!第1102章 有嬀之後第653章 大風(10)第132章 蓖蔽象棋第592章 子貢一出第46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 裡馬第419章 大雪滿弓刀(中)第1002章 跖之徒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360章 臥榻之側第1063章 棠之戰(中)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1094章 過河!過河!第718章 圍衛救魯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1106章 浮海而去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70章 死於此!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644章 大風(1)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762章 降 下第306章 孔仲尼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349章 孔夫子的局(下)第360章 臥榻之側第1044章 怒海爭鋒(上)第604章 我回來了!(上)第1177章 似是故人來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773章 老驥伏櫪第572章 軍功授田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1088章 王侯盡北望(上)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163章 常山臨代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195章 三日將寤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448章 爭流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865章 大業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1136章 樓煩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809章 魏策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340章 巫頌(下)第672章 掃清門庭第114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下)第657章 大風(14)第457章 天地之大第1083章 生於憂患第419章 大雪滿弓刀(中)第591章 天道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4章 單騎走馬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767章 萬歲!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43章 畏此簡書第1105章 半島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