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

ps:今天是什麼日子大家懂得,所以只有一章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姐弟o(n_n)o~

……

雖然冬雨暫歇,雪花也還未飄落,但十月底的濟水之畔已經很寒冷了。三桓召集的三萬大軍聚集在河東,等待孔子前去與趙無恤“和談”的間隙,卿大夫們可以擁着暖爐在車輿內縮着,徒卒們則只能在寒風中乾瞪眼。

最初時攝於大戰在即的緊張感,衆人都沒有說話,可隨着日頭一點一點西偏,他們來到濟濱已經半個時辰,前面卻還沒半點要打起來的跡象。士和國人們便懈怠起來,他們在地上坐得橫七豎八,有的人還燦笑着問軍吏,能不能找點木頭來,就地燒火取暖。

軍吏們也有保暖的狼皮或兔皮裘、帽、鞋,自己暖和,哪管徒卒挨凍的苦。他們冷冷瞪了手下一眼:“執政還在前方,汝等居然想在後面生火,驚擾了駟馬怎麼辦?都給我忍着!覺得冷就多說說話!”

於是兵卒們便只能不斷活動手腳,或者擠到一塊兒取暖,最初的緘默沒了,閒聊聲起初很小,慢慢則變得大了起來。

“我來自曲阜城郊,不知汝等是從何處來?”

“陽關。”

“根牟。”

“樑父!”

從閒聊中得知,他們來自魯國各邑,口音不一,經歷卻出奇的相似,大都曾是淳樸的平民百姓,從沒離開自己的里閭哪怕十里地。直到某一天,鄉老將懵懂的他們召集到了一起,傳達來自大夫的命令。

“外面打仗了,大夫有召……”

直到此時,許多山坳裡的民衆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某位大夫的屬民。過去時不時來徵收稅畝、丘甲的就是這些素未謀面的領主。

大夫們承諾他們若能加入軍隊,則會免除明歲一年勞役,不從者。則追加勞役和加倍的賦稅,他們別無選擇。於是兄弟、父子、鄉黨共同踏上征程。

魯軍是沒有固定制服的,地位較高的士還能自備甲衣,一般的魯人則只帶了一件冬衣,他們也沒什麼武器,一把耒耜、開鋒的鋤頭,或把石塊用皮索綁到棍子上製成的簡陋石矛。

於是他們穿着破爛的麻履和破爛的衣服,在食田的士帶領下,加入到了食邑的大夫私兵裡。隨後又朝國都曲阜進發,彙集到三桓華美的旗幟下。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啓居,玁狁之故。”路上,不知不覺有人唱起了這首遙遠的歌謠。玁狁是什麼,其實多數魯人早已不知道了,他們只記得,那似乎是一種很可怕的兇獸,亦或是野蠻的部落名號,曾對遠在宗周的祖先產生過致命的威脅。

而這次的敵人。似乎也差不多。

一個邪惡,貪婪,破壞魯國傳統秩序的晉國人。趙無恤。

敵人的秉性魯人們不關心,但光是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便足以引起排外的他們敵視萬分了。

魯國自打建立以來,還從沒出現過外國人掌權的情況呢!

直到這時,纔有人想起,前段時間鬧鹽荒,好像不少鹽都是從那位趙小司寇的領地運來的吧。

“西魯本來是魯國最窮的地方,現在卻非常富庶!”說起那次鹽荒,有人眉飛色舞地朝濟水西岸比劃。

“你去過?”

“我鄰居的侄子有個鄉黨。曾做商賈去過濟水對岸,他說那裡現如今桑麻遍地。人人家有蓄藏,稍差點的。頓頓能吃到粟米和土鹽,好些的,冬夏能有三套衣服……”但更多的,這個人卻說不出來了,畢竟是道聽途說,旁人也不怎麼信,都說他是在吹牛。魯國人小氣,排外而重鄉黨,不單單是排斥外國人,不同邑,甚至不同鄉里的人依然互不信任。

倒是一個自稱來自範邑的士走過來說道:“他說的是真的,我曾親眼所見,西魯的確很富庶。那裡的稅僅僅是其他地方的一半,勞役也不重,只是徵發比較頻繁而已。”

看着越來越被吸引過來的衆人,他露出了一絲笑,繼續說道:“在西魯,有許多名爲靈鵲的醫者,會時不時去鄉里間爲窮人看病,教人如何預防瘟疫。在西魯,有一年到頭在田畝阡陌行走的勸農令,他教會農夫如何深耕,如何在麥地裡夾種戎菽,如何代田肥田,如何讓土地一年四季都有收穫。在西魯,還有穿黑衣,板着臉巡視各邑的監察吏,以強逼弱,苛刻待民,私自徵稅都會被他記錄下來,上報給趙司寇知曉,他們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魯人們頓時面面相覷:“這世上,居然還有這種好地方?”

“不止如此,在西魯,道路整治得很通暢,就算夜行也不必擔心盜寇,因爲盜寇都是司寇剿滅了,騎從在四境巡邏,所以也不會有餓瘋了的野人夷人襲擊里閭。那些名爲武卒的兵士,平時不用務農,一年裡泰半的時間在練習如何使用劍刺穿人的胸口,如何把矛架成一道籬笆,如何在敵人面前豎起一面盾牆!那些手持短矛短戟的悍卒,若是遇上汝等,更能以一敵十,這便是汝等今日的敵人了!”

聽到這危言聳聽之言,魯人們臉上都變了顏色。

有聰明人不服地嘟囔道:“西魯這麼好,這麼強,那你這個範邑下士爲何要投靠過來?”

那“範邑下士”也不言語,只是神秘地笑了笑,走了。他們還待繼續追問,前面卻傳來軍吏急躁怒吼:“起來起來都起來!將兵刃拿好!”

……

開戰了麼?魯人們一個機靈蹦起,個子高的連忙站直身子,踮起腳尖向前眺望。個子矮的則只能貼在人背後,回想着方纔那武士說的武卒之強大,感受未知的恐懼。

頭頂何時會有雨一樣的弩矢落下呢?

那些放平長矛的武卒,開始趟過濟水,朝對岸邁進了麼?

他們前後左右都是人,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硬着頭皮,等待命令。

鳴鼓就前進,鳴金就後退。那些花花綠綠的旗幟辨識起來太難了,他們做不到。可這兩點必須牢記在心。

“哐哐哐!”

鳴金,是鳴金!

手裡是汗的魯人紛紛鬆了一口氣,他們開始轉身,朝背後擠去。

“快退,快退啊!”

“怎麼回事,不是要渡河作戰麼?怎麼就退了啊!”

“鳴金就是撤兵,不用打仗了!”

誰也沒想到,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鳴金。就在魯軍後陣製造出了小小的混亂,有的人想朝前擠,他們是民風彪悍的泰山一帶人士,出發時心情迫切,夢想通過戰爭贏取財富和榮耀。但多數人卻想往後撤,他們膽怯而寒冷,只想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軍吏們在擁擠的人潮裡拼命想傳達正確的命令:“不是撤退,是退到半里開外!不要亂,不要……”

話音未落,那軍吏腰間就捱了一短劍。頓時無力地癱倒下來,被無數只腳踩到下面。

是方纔一個勁誇西魯,誇趙無恤的那個“範邑下士”下的狠手。他還有幾名助手,此時將血往臉上一抹,便在人羣裡嘶聲力竭地喊道:“快逃啊,季氏敗了!”

……

“怎麼回事,不是讓鳴金退到半里外列陣麼?怎麼後陣卻亂了?”聽到身後的喧譁和爭吵聲,推攮聲,季孫斯不滿地回頭,質問自己的傳令官。

“或……或是軍吏和兵卒不明號令,將短鳴金當成了長鳴金……”傳令官額頭直冒冷汗。回答吞吞吐吐,心裡卻叫苦不已。

他是季氏親信家臣。所以知道很多內幕,早在六七月間。大宗伯孔丘就提出了墮四都的建議。然而季氏一直拖到九月中才動手,這不是沒緣由的,將魯國各大夫召集起來撐場面,至少就費了整整一個月時間!

這纔有了今日“公徒三萬”的盛況,可內裡,這三萬人卻虛弱不已。

魯國畝產低,丘陵地帶沒什麼出產,曲阜的倉稟也不富裕,糧食只能勉強供應得上,兵卒們自帶的糧吃完了,如今是飢一頓飽一頓。冬衣更是不用想,三萬件冬衣?季氏倒是有這資本,但季孫斯卻捨不得給。

此外,這些兵卒頂多在各自大夫手下狩獵操練過一兩次,三萬人的合練從未有過,所以別說配合的默契,連號令旗鼓都沒統一起來。

一般指揮部隊的鼓點,有命令旗幟開合的,有命令兵車馳驅的,有命令步兵前進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齊隊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動的。這六種鼓點都必須規定齊全。此外鳴金也有許多,比如短鳴是暫退百步、五百步、一里等,長鳴則是全軍撤離。

有以上缺陷的三萬大軍,就像是血脈不通暢的巨人,腦子下令說擡起左腳,右腳卻動了起來,如此,被一個鳴金擾亂了陣型也就不足爲奇了。

季孫斯氣得直咬牙,這所謂的大軍裡,來自各邑大夫的兵卒佔了一半,其餘則是三桓的老底子。最可氣的是,那些雜兵一通哄亂也就罷了,可居然連叔孫氏的兵也鬧騰着往後撤,這又是怎麼回事?叔孫州仇作爲大司馬,爲何如此御下無方!

若非季氏和孟氏之兵還穩着陣腳,若非公良孺跑過去彈壓住了叔孫氏的慌亂,魯軍說不定就舉陣皆潰了!

孔丘的弟子高柴過來建議道:“執政,正如我所說的,現在不能再退了,阻敵於濟水畔比較安全些。”

季孫斯也開始後悔了,方纔他的兒子季孫肥被趙無恤扔下船,以難看的姿勢遊了回來,向他通報了趙無恤的無禮傲慢,還有對季氏,對三桓的宣戰!

當時季孫肥哭喪着臉道:“他說父親沒資格讓他俯首低頭,要吾等後退一些,他親自率軍過來與父親來一場堂堂正正之戰!”

季孫斯不氣反笑:“趙氏子真是傲慢得不行,居然要渡水來攻我?真把自己當成戰無不勝的師尚父、先軫了?好,那吾等便退,待他半渡時再突然擊之,則趙氏必敗!鄆城必墮!”

至於和趙無恤約好的堂堂正正之戰?魯國人雖然號稱禮樂之邦,但卻從來不講究這麼,當年長勺之戰,就是靠了不講規矩才戰勝強齊的!

他忘了陽虎之亂時對救民恩人的千恩萬謝,惡狠狠地說道:”這一次,哪怕是得罪了晉國趙卿,我也要將他逐出魯國!”

反正若晉國怪罪起來,轉身投靠齊國就行了。齊國雖敗,但元氣未傷,齊侯的使者多次遊說季孫斯,說晉國六卿各自爲政,說不準哪天就自己打起來了,到時候趙氏必亡,不足爲懼,就算髮兵來攻,齊國願意和衛國爲魯守住西部。

本來夾谷之會時便能如願以償,可惜被趙氏子硬生生破壞了!

於是季孫斯便下達了後撤半里,給趙兵騰出渡河空間的命令,誰想到頭來卻給自己釀了一樽苦酒。

原本這種沒來由的秩序混亂是這時代行軍作戰,甚至紮營休息時也會遇到的尋常時,稍微花點時間約束住就行,可季孫斯沒料到的是,陣中偏偏有唯恐天下不亂者大呼小叫,說季氏大敗!這讓原本已經混亂不已的魯軍迷茫不已,後陣人心惶惶。

現在他進不能退不能,騎虎難下間,只能想辦法彌補了,反正趙兵渡濟水還需要半個時辰……

但季孫斯的對手沒給他整頓陣列、行伍的機會。

“大司徒,打北面來了一支人馬!”

季孫斯臉色慘白,蹬車遠望,果然,三萬大軍的北側開來了一支敵軍,足足有三四千人。遠遠望去,他們幾乎人人披甲,和那“範邑下士”形容的別無二致,正是武卒精銳!

被安置在右翼的叔孫氏頓時炸開了鍋,敵軍還在遙遙幾裡外,便爭先恐後地掉頭撤離,公良孺畢竟才新擔任家司馬不久,哪裡約束得下這些連續幾代世襲的家臣驕兵?

“原來趙氏子的主力在北面,吾等上當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從南面的濟水上游也開來了數艘滿載弩手的中翼,他們依靠船上的屏障和甲板高度,千弩齊發之下,逼得岸邊的季氏、孟氏之兵不得不退。

魯軍右翼的潰散,中軍和左翼的連連後退坐實了“季氏已敗”的消息,後陣衆人信以爲真,季孫斯派去的傳令官已經止不住不明真相的徒卒奔逃了。別說單獨的士卒,連大夫駟馬也開始掉頭馳騁,唯恐落在後面。

“撤兵,撤兵!”季孫斯徹底慌了,長長的鳴金響起,這次是真的撤離。

“敗了敗了!季氏敗了,魯軍敗了!”這句假話如今成了真,奔逃的魯卒在說,手握八轡拼命抽打的大夫在說,渾身溼漉漉的季孫肥在說,冠冕歪斜的孟孫何忌也在說……

如山岩滾落,如泰山崩塌,當西岸的趙兵也開始涉水過河時,東岸的魯軍已經在未與敵人接觸前,便開始土崩瓦解了……

“泰山崩於眼前,誠哉斯言……”

停泊在濟水中央的中翼上,孔丘看着三桓大軍的潰逃,無奈地嘆了口氣。

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啊……

趙無恤說邀他登船是爲了保全他,此話應該不假,但是,眼見泰山崩於眼前,他雖不至於驚詫暈眩,卻也覺得太陽穴陣陣發痛,手指深深契進了肉裡,心裡莫名的哀傷,這比殺了他,幽禁他還難受啊……

“三桓完了,魯國完了,周禮之興……也徹底完了。”

卷鬚老者痛苦地閉上了眼,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第436章 醫者心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92章 孟談三策(下)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1119章 雙頭鷹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550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上)第366章 不朽者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292章 授土賜民第862章 燕國第60章 與子同浴第600章 阿姊(上)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47 2章 學校第657章 大風(14)第770章 死於此!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147章 其罪當誅!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第561章 大將軍第30章 鄉中三吏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490章 夾谷之會(終於)第75章 騂騂角弓第240章 刺客列傳第526章 弒君者(中)第562章 千金市馬骨第439章 靈鵲(上)第570章 趙卿昔時宴平樂第1161章 如龍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161章 修我戈矛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894章 孫武子第340章 巫頌(下)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685章 天人之辯第316章 公輸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203章 將翱將翔第1017章 馮翊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43章 畏此簡書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1199章 太華巍巍第1221章 惟草木之零落兮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115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1031章 朝天子(上)第632章 牧野洋洋(上)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757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上第14章 老豺範鞅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936章 螽斯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835章 無私第861章 中山第208章 成之誓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926章 兵家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212章 飛蛾撲火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152章 欲殺之第182章 董安於(下)第79章 新絳南市第256章 趙武卒第428章 敢把諸侯拉下馬!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561章 大將軍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952章 連橫(下)第1002章 跖之徒第785章 家人第1007章 卸甲第1180章 剛愎自用第644章 大風(1)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331章 豎子不可與之謀!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