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

“就將支架安置在此,然後每架都必須測一測與齊軍車壘之間的距離和角度!”

火辣辣的太陽下,趙氏匠人領袖公輸班毫無形象地穿着一身短打,站在河岸一處凸起的高地上。虛歲十五的少年早不是幾年前瘦弱的模樣了,堅實的臂膀已能揮動沉重的鐵錘,堅毅的目光能承受銅爐中刺目的金液。他不顧頭上流下的汗,用力踩了踩腳下,對那片無法立足的河沙地搖了搖頭,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厚實的泥地上。

木刺深深紮了進去,到達一定深度後怎麼搖晃都巋然不動,這裡,可以的!

隨着他的指點,一架架機械從馬拉的輜車上被卸下,架設到河岸上,這木構的機械帶有堅固的支架,主樑置於支架之上,長丈餘,斜立起來也足足有一人高。

兵卒們卸下機械後,工匠開始將部分零件重新組裝調試,整個過程中小心翼翼,他們和公輸班都再清楚不過,這些名爲“弩砲”的器械究竟有多麼來之不易!

撫摸着馬鬃、皮繩和動物肌腱做成的”彈簧“,公輸班不由回憶起了建造出這架利器的點點滴滴……

……

那是半年多前,在攻克邯鄲,回師朝歌后,趙無恤終於有時間繼續與公輸班討論製作新武器的問題了。

“考工之術是推動戰爭勝利的基礎!”在趙無恤頒佈了這樣的號召,鼓勵對戰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後,趙氏在曲阜朝歌聚集了一批計吏和工匠,將他們分成專業小組,各組間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研發或改進武器、裝備。

在這番努力之下,許多十分新奇的想法被提了出來,比如對弩的改造,讓它能射得更遠,或者數矢連發;如何才能提高冶鐵的效率,對全身銅甲製造的研究,甚至包括如何用新的材料”紙“來做甲衣。當然,這些研發依然停留在紙面理論上,離付諸實踐爲時尚早。

也有些東西在天才工匠公輸班,晉人稱之爲“魯班”的少年參與下,有了迅猛的進步。比如僅有一個輪子,卻能在山間小路如履平地的新型運糧車。

“這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有人親眼見過……”

周圍的溢美之詞越來越多,但公輸班卻知道,自己離不開趙無恤的理論指導。

趙將軍的點子,實在太過新奇了,卻又有巨大的可行性!弩砲的建造便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天清晨,讓人尋來公輸班後,趙無恤開始向他展示一個“戲法”。他挎着一張角弓,又多取了一根弓弦和一支羽箭,隨後他將多出的一根弓弦也安裝上了弓身,於是一張弓裝了兩根弦。

“子般,你可要看仔細了。”

趙無恤撿起一枚鴿子蛋大小的石頭,放入兩根弓弦之間,開始反覆轉動它們,直到兩根弓弦扭成麻花狀再也無法轉動,又突然瞄準牆壁放手!

卻聽“繃!”的一聲輕響,那顆石頭在兩根弓弦緊擰後釋放的作用下飛速彈出,最後徑直撞到了數丈外的牆壁上,將牆上的碎土打落了一片!

“這是!?”公輸班昨夜敖到三更天研究如何讓投石機不用太多人力便能發石,本來還有點心不在焉,這會卻整個人都清醒了過來,這種發石方式,的確是前所未見啊!

趙無恤將弓遞給公輸班,任由他照葫蘆畫瓢地折騰那兩根弓弦,笑吟吟地說道:“子般,你可看出什麼門道了?”

“石之所以飛出,不是如尋常弓箭般拉扯弓弦的彈力,而是弓弦扭在一起又突然放開的力量……就像,就像洗衣時擰緊的布匹突然鬆開時,傳到手上的那股力量一般。”

“不錯,這是種新的力量,我稱之爲‘扭力’!”

趙無恤早就給公輸班說起過“力”這種東西,把他還記得的初中力學知識傾囊相授。

光有理論不行,還得有實踐,讓趙無恤親手參與這些技術活是抓瞎,但他可以將前世的所見所聞告訴魯班,這些東西在魯班頭腦中生根發芽,起到的效用是無恤無法想象的。

“道理非常簡單,但利用這種扭力,我要你試着造一種新武器,大概是這個樣子。”

趙無恤手持炭筆,在竹紙上三下五除二畫了一個粗略的草圖,他是前世在一本圖說古代兵器裡見到的。線條堆在一起,普通人看不懂是什麼玩意,但天才的魯班眼中,這卻是寶貝。

“這是什麼?”公輸班目光炯炯,已經徹底沉迷進這種新發現的力裡去了,並迫不及待想要將假想變爲活生生的武器。

趙無恤笑道:“這是弩砲,不用人力拉扯繩索,乃是依靠筋弦扭轉之力發射的弩砲!”

……

萬事都是想着容易,做起來難,趙氏的物質水平已經足夠,人力也充足,所以做一架弩炮的低劣仿製品不難,難的是如何馴服扭力,讓各部位構建的比例合理,正確計算出射程,讓這東西能運用到實戰中去。

這是一項極爲精密的工作,計吏和工匠們需要依據扭力彈簧的尺寸來試着製造不同規格的弩砲,而這些又都依賴於扭力彈簧的直徑。在此期間,工程小組一度遇到了巨大的數學難題:不是困擾歷史上希臘、羅馬人制造弩炮的開方問題,因爲連趙無恤也沒意識到,春秋時代的中國數學家們已經在九種基本算法中的《少廣》一章中,把開平方術,開立方術都總結得淋漓盡致了!

工匠們遇到的難題,是三角函數……

所幸這是趙無恤依稀記得的初中數學問題,早在魯國時,計僑便帶了一堆有趙無恤前世小學、初中數學水平的學生出來,公輸班亦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有這些數科學生在,這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理論難題被攻克後,製造的進度加快了,終於,在春暖花開之際,第一架弩砲製作成功了!

它有弩機和投石機兩相結合的外觀:利用兩束張緊的粗皮筋產生的扭力作爲動力,驅動弩臂帶動弓弦拋射石丸或長矛。公輸班設計的弩砲帶有堅固的支架,主樑置於支架之上,其前端兩側裝有兩具扭力彈簧組,每個彈簧組帶動一隻弩臂,弩臂末端連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納投射物的編制網袋。

短暫的歡呼過後,便是緊張而漫長的試驗過程了,弩砲的確如趙無恤和公輸班期望的,具有強大的威力。第一架弩砲射程不遠,但已經超越了單兵弩機,在不斷的改良中,在春末夏初敲定的最終實戰版,已經能將二十斤重的石丸射到兩百步內!

在帝丘城外,公輸班奉命帶着數十架弩砲當着趙無恤的面試射了幾次,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百步之內,薄土牆可以直接被擊垮,只是因爲衛人太不經打,沒給他表象的機會。

而且,不同於笨重不堪的投石機,新的武器弩砲個頭不大,卸下彈簧和部分零件後,放到一輛輜重大車上就能運走!

“這麼說,此物能用於野戰!?”當得知手裡的六十架弩炮要隨着大軍移動時,公輸班有些激動了。

步卒野戰自然是要結陣的,上千乃至更多的將士擁在一起,保護他們的弓箭射程僅僅在百步之內,這要是在敵軍自以爲尚未進入射程前,突然被弩砲攻擊……一次近百枚幾十斤的石彈發射,砸到人堆或臨時防禦工事裡面的話……這將會造成怎樣的毀滅性效果,公輸班能夠預見到!

“真是利器!”

雖然年紀輕輕,但公輸班變得有點熱衷於戰爭了,他尤其喜歡攻城,渴望看到堅不可摧的城池在自己佈置的共事下崩然倒塌的情形。至於野戰,他也同樣報以興趣——前提是機械能夠在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

此時此刻,在汶水河岸上,得到趙無恤傳令兵的詢問後,公輸班讓他回去進行肯定的轉達,萬事俱備,隨時可以開砲!

“一會就全靠你了……”公輸班撫拍着漆剛乾沒多久的弩砲,深情款款,少年這神情,像極了送子弟上戰場,希望他們好好表現立功的昆父兄弟……

中軍處令旗動了,傳令官再度回來傳話,直到這時,隨着公輸班的喊話,隨着計吏和有經驗的工匠們矯正好距離、方位,目標位置,並且將風向考慮進去後,一枚河邊的普通鵝卵石被放上弩砲,瞄準了敵人!

在兵卒奮力推動下,齒輪滾動,兩根皮筋徹底纏繞在了一起,像是這努力交戰的齊趙兩軍一般。

“發射!”隨着一聲大喝,石彈朝兩百步外的齊軍車壘呼嘯而去!

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863章 魏韓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904章 巨輪第232章 士冠禮(下)寫在第三捲開始前的話第957章 合縱(下)第562章 千金市馬骨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66章 韓氏有女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210章 善用兵者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1087章 季子掛劍處第168章 有女同車第997章 心蕩第514章 突騎第1199章 太華巍巍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868章 魏武卒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984章 韓之戰(上)第788章 太陽照常升起(中)第575章 趙氏幕府(下)第456章 盜跖第149章 輕騎夜擊(下)第838章 舒而脫脫兮……第860章 古史辯第503章 外援第1044章 怒海爭鋒(上)第1070章 太宰嚭第14章 老豺範鞅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1088章 王侯盡北望(上)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1116章 對酒當歌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72章 貨殖戰爭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240章 刺客列傳第591章 天道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1163章 大江東去第620章 大丈夫的遊戲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815章 功過任後人評說第269章 城濮之丘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907章 道、勢、術第445章 野心第195章 三日將寤第130章 射分四耦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552章 豈在多殺傷?第128章 竊國大盜第1179章 朝鮮第235章 晏平仲第933章 天災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417章 欲將輕騎逐(下)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440章 靈鵲(下)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381章 兵貴神速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664章 六卿的平衡(下)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547章 墮郈(下)第344章 夜襲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9章 姑布子卿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1136章 樓煩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351章 雙姝第597章 婚姻大事第906章 水力第260章 傾城傾國第1065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上)第1042章 君莫舞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910章 趙與衛的差距第678章 三線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1011章 國殤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