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四君子

ps:有點事,今天就這章了

知瑤尤記得自己行冠那一天的情形:尚未長成的少年纖細得像把長劍,穿着雪白的深衣,體態雖柔弱,但肌肉健實,英氣十足,將新絳每一個見到他的少女迷得七葷八素。他卻沒有看她們哪怕一眼,閃爍着傲氣光芒的眼睛只盯着自己的長輩,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肯定。

父親知申青睞他,祖父知伯躒和叔叔知果卻不怎麼看好他,

他也記得叔叔偏頭對祖父說的話:“瑤有五種過人長處,頷下美須,身材高大,射御爲晉人翹楚,還會劍擊、弈棋等多項技藝,強毅智巧過人。惟有一個短處,他貪殘不仁,若是依仗自己的長處去欺負人,只怕晉國年輕一輩裡,都將與他爲敵……”

人們常言,知伯躒信奉上善若水之道,行事說話總讓人摸不透,一不小心就會在裡面溺死。當時祖父的確面沉如水,看不出究竟在想些什麼,他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然後對知瑤笑了一下……

若知瑤繼續這樣在父輩庇護下順利成長下去,安享無憂無慮的生活,從未見識血光沙場,只怕的確會如知果所預言,變成一個自負驕傲的人,憑藉自以爲是的勇氣和不切實際的信心肆意妄爲。

哪怕他當上一國卿士,也會把政治當成孩童的遊戲,把戰爭看做加強版狩獵,想在其中獵獲光輝、榮譽和寵幸,就像沉溺於歌謠故事的孩童一般,孩童總以爲自己力大無窮,天下無敵,而不會提防周圍陰冷的謀算。歷史上知氏的毀滅,由此而始。

然而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他偏偏遇到了一個對頭,從小開始便強壓他一頭,無論他做出多少成績出來,趙無恤都會帶給衆人更大的驚訝,同時把知瑤襯托得一無是處……

月亮,怎麼與太陽爭輝呢?

wWW✿ttκΛ n✿c○

孔子有言,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知瑤再未登上一座高峰,他只能站在半山腰羨慕地看着對手。不再像歷史上那樣站在巔峰蔑視衆生,而是如魏駒、韓虎等同齡人一般,以趙無恤爲目標,不斷攀爬接近,只可惜,直到現在仍未追上。

當戰爭開始後,帶給知瑤的東西便更多了,他和同齡人一起,在戰爭中長大成熟,成爲真正的男人。

他被祖父和父親叔叔重新信任,賦予他指揮大軍的職權,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他不敢再肆意妄爲,因爲每一個決定都決定着成千上萬人的性命,決定着宗族存亡。

何況他身邊還有叔叔知果和謀士絺疵鄧一批人不斷規勸,糾正的過去的惡習。

絺疵畢竟年輕,更多看到的是“計”,而他叔叔知果年長老成,看到的卻是“勢”。

今年夏天,在知果奉命去河西駐守,爲萬一晉國局勢崩壞留一條後路時,他對知瑤說了一番掏心窩的話。

“我若是魏氏,只怕早就反覆了,魏伯和魏駒父子能和知氏共存到現在,一定有他們的目的,不可不防!”

所以現如今,魏駒的殷切便讓知瑤生出了一絲懷疑。

然而如此建言的,卻不止魏駒一人。

看着士鮒部與趙軍廝殺,豫讓心中難以按捺,這兩年來他沒多少機會上戰場,多數時間留在知瑤身邊,今日大戰在即,他早就戰意旺盛鬥志昂揚,手指在劍柄上不斷摩挲,一心想要參與其中。

終於,豫讓忍不住了,也過來請戰道:“主君,士司馬與趙軍接戰至今不到一刻鐘,軍旗就已經深入到了敵陣中間,至多再過一刻鐘,他就能將其擊潰,奪取長平!這個時候正是我軍急擊之時啊!主君,下令吧,豫讓願爲前鋒,從南側殺過去,掩護士司馬側翼。”

豫讓也能看出士鮒得利,是該聯軍再接再厲、擴大成果之時,身爲主帥的知瑤又豈會看不出?

但他瞥了謀士絺疵一眼,絺疵則對他搖了搖頭。

“不急,再稍待片刻。”

知瑤穩住心神,壓下衆人請戰,扶着劍死死盯着戰場,想要尋找趙軍詐敗的蛛絲馬跡,但煙塵之中焉能看得出來?只能見到士鮒的旗幟如虎下山,將趙軍陣線撕裂,攻入長平村中,而趙軍一部則倉促撤離。

魏駒很焦躁,再度過來請戰道:“子玉,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看!泫氏的趙軍大營已經燃起了烽煙,這是召集各處趙軍,準備進行決戰的標誌啊,若再不去,只怕士司馬會遭到趙軍圍攻!”

“魏氏世子所言有理。”

“樑嬰父大夫也過來請示,要不要跟隨士司馬渡過丹水。”

“都到這份上了,要麼全軍渡水,要麼將士司馬撤回來,前功盡棄……”

戰局已經刻不容緩,隨着其餘看到趙軍敗退的大夫一起建言出擊,知瑤的那份懷疑又沉寂下去了。

“會不會是我想多了?趙軍與我對峙兩月,士氣回落,加上他們連續大勝,心生驕傲,驕兵必敗!”

不管如何變,他骨子裡,還是那個自信過度的知瑤……

終於,他露出了笑容:“看來我的計策成了,二三子,下去準備!樑大夫、範子(範皋夷)將一萬人在北,我將一萬五千人在中,子騰將一萬人在南,絺疵帶五千人及輜重在後,吾等三線齊進,我將效仿壯士卞莊子一舉刺三虎,大破趙軍!”

魏駒暗地裡鬆了口氣,得令後正要轉身,卻再度被知瑤喊住了。

“子騰!”

他心中一緊,換上笑容後回頭,卻看到知瑤那雙充滿傲氣光芒的眼睛盯着他看。

“當今的晉國已成四分五裂之戰國,中行已亡,範氏也名存實滅,知魏趙韓,僅存的四家,常有人將四家的年輕人稱之爲‘四君子’,其中更以他趙無恤爲首。可在我看來,我與子騰也是晉國的一時豪傑,不比對面的趙無恤、韓虎差!”

聽到這番話,魏駒胸間沒來由涌上一股熱血,又是暖和,又是麻癢得難受。他和知瑤並肩作戰已經兩年,縱然年少時有過沖突,如今也算是袍澤之誼了,他連忙重重應了一聲,轉頭而去,生怕留的久了,會動搖自己的決心……

這個時間點,他們還是年輕人,理想,激情伴隨其生命,年過半百政客的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可以去學,卻沒法突然適應。

……

目視魏駒駕車遠去,知瑤轉而目光熠熠注視着烽煙沖天的泫氏,他這一生的對手趙無恤正坐鎮在那,等待他的挑戰。

“縱然吾等搶得先機,但趙軍依然強大,今日一定是場苦戰。”

豫讓等家臣應道:“有臣等在,定能保主君無虞!”

知瑤搖了搖頭:“汝等乃忠士,自然不會辜負知氏給予的士田和俸祿。我有言在先,今日打贏了,食邑也好,爵位也罷,汝等之所願,吾都能滿足!”

衆人相視,目光中有一絲喜意。

“可若是在這裡敗下陣來,我便不再是什麼軍將,爾等也便不是什麼知氏家臣,知氏只怕要亡族滅家,子孫將躬耕於外國,宗廟之犧化爲畎畝之勤,也再無什麼能給予汝等的。”

衆人面面相覷,還是豫讓第一個下拜拱手道:“定當全力向前,不辱君命,此生能得主君賞識,已經是豫讓最大的榮耀,縱死,猶不悔!”

“定當拼死向前,不辱君命!”知瑤縱然與貴族子弟們多不對付,可對待壯士卻極好,不知不覺,身邊已籠絡了大批忠士。

他有些自得,嘴角浮現出一絲冷笑,眯起眼,擡手指着東面道:“善!得諸位忠士一諾,瑤心中甘甜,勝過瓊漿百壺。明日此時,我若不是站在泫氏城下對着趙無恤耀武揚威,便已是沙場上一具枯骨,知氏的存亡,赳赳武夫的生死榮辱,都在此一戰了!二三子,共勉之!”

……

“我軍五萬步卒分佈在戰場各處,再加上萬餘隨時可以上陣的丁壯民夫,在人數上多於敵軍。在座的將吏都是追隨我許多年,試問武卒立軍以來,我舉旗在魯國立足以來,何時打過人數比敵方佔優的戰役?”

“無論天時、地利、人和,我軍已經佔盡優勢,兩年的休養生息使得軍糧充足,源源不斷,耗得起!時間在我們這邊。長子奪回來了,北面的晉陽也有郵無正的一萬偏師,隨時準備南下,空間也在我們這邊!我軍上下一心根基穩固,知瑤卻是內憂外患君臣掣肘,各卿大夫間相疑,再加上誘敵深入之計,若是如此還不能一鼓作氣蕩平敵軍,我就算死了,也要用頭髮蒙着臉,無顏見我父親,見爲此戰奠定勝局的趙武子!”

與此同時,泫氏邑,趙氏家主無恤頭戴錚亮的青銅頭盔,全身上下都被銅甲包裹,只可惜不是全身甲,而是不同部件組合而成的。甲上的浮雕也不是泰西那些希臘裸男喜歡的胸肌腹肌,而是中原審美更能接受的家族徽記,護心鏡被做成一輪燃燒的太陽,肩甲上立着兩隻三足金烏,烏黑的大氅如瀑布般從上面瀉下!

他手下的親隨將吏們,皆鬚髮皆張,殺氣騰騰地站在帳中,甚至連韓虎,也目光崇敬地看着趙無恤,他的熱血,也不由被今日的氣氛激發起來了。

主帥的裝扮,也是提升士氣的一種方式,趙無恤需要將士們將自己當成神,順着自己的手臂而動,哪怕要他們詐敗,要他們犧牲,也得毫不猶豫地執行。

賞如日月,信如四時,令如斧鉞,利如干將,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也!這就是趙無恤的掌兵之法。

他們能聞見嗆鼻的味道,泫氏城燃起了狼糞製作的濃煙,這是決戰開始的信號,斥候和旗幟不斷傳播來自丹水沿線的消息,在田賁部出色的演技下,敵軍一部已經深入長平後方,而知瑤的三軍大旗,也開始陸續從夯土石壘中走出,朝東方前進。

有知氏之旗,魏氏之旗,範氏之旗,樑嬰父之旗……但凡趙無恤數得出的敵人,都能在對面找到。

反觀趙軍這邊,乍一看沒什麼章法,可實際上,一個緊密的大網正緩緩張開!共有三軍參與作戰,加上韓氏初到的一軍,足以鋪滿整個丹水河谷……

“諸將聽令,敵軍已經入甕,汝等寰甲束兵多日,定然忍耐難當,只等兩翼伏兵得手,泫氏的大軍便隨我出擊,讓晉國卿大夫們好好見識一番趙氏軍威,已經不是他們能匹敵的了!”

將吏們在這彈丸之地頓兵三個月,早就憋急了,都恨不得快點打一仗,此刻皆呼:“趙氏萬勝!”

趙無恤擺擺手,讓他們安靜下來:“此外,我的史官左丘明在傳統的國別、紀年作史之餘,也在另作一種傳紀體裁的史書。今日之戰,大功之臣死後能位列雲臺,不僅如此,他的事蹟還會被寫入列傳中,永垂青史!”

一時間,衆人都聽呆了,尤其是穆夏、漆萬等出身低微者,還有石乞這種求身前身後名者。

春秋時代士人的追求,除了得封地爲封君與國同休外,無非是留名於世,不要讓自己的名字湮滅在時間長河中。食邑田產,趙無恤從不吝嗇,他還放話說此戰後若能執掌晉國,甚至還會開始實封領邑!

反正連邯鄲附近都有一大片荒地,晉陽、河間也一片荒渺,正需要人去開發,更別說在晉國舊疆域外,還有大片遼闊的疆土等着好男兒去建功立業呢!作爲後世來人,趙無恤的眼光可從未被侷限。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無論過上多少代,這都是華夏有志向男人們的夢想……趙無恤不求萬里,有生之年,能用一個封君的名頭,讓手下幾代年輕冒險者們的目光和足跡再向外三千里就不錯了……

相對物質上的滿足,另一種理想就有些可遇而不可求了,魯國叔孫豹說過,人生三不朽而留名,立德、立功、立言,要求太過嚴苛,範鞅指望了一輩子也達不到這標準,只能遺憾而終。相對而言,趙無恤的爲功臣立傳就相對簡單多了,是一種激發他們驍勇作戰的好手段,衆人都大喜過望。

等他們各自下去後,趙無恤又邀韓虎一同下了城,兩人分別上車,分別之前對他說道:“史書會爲功臣作傳,世代相傳的卿族則爲《世家》,將來史家爲趙氏、韓氏撰寫世家時,會說我兩家四季輪迴之後的極盛,始自今日!子寅,就此暫別,等硝煙散盡,你我聚會於光狼城頭,用知瑤的頭顱做酒器痛飲!”

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834章 石渠第955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下)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1134章 東胡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620章 大丈夫的遊戲第283章 擲矛兵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355章 公輸紙第686章 子見南子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705章 試探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70章 數典忘祖第778章 美哉室!其誰有此乎?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56章 “民主制度”第618章 約爲兄弟第939章 嘎嘣脆第839章 徐國第78章 朋比爲黨第689章 慷慨悲歌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935章 人道彌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998章 眉間赤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651章 大風(8)第1201章 長安灞上(下)第37章 我的成邑第336章 多難興邦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56章 “民主制度”第900章 損有餘而補不足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426章 上陣父子兵(上)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192章 孟談三策(下)番外11《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上)第541章 新宋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439章 靈鵲(上)第678章 三線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864章 光復舊土第279章 孫子兵勢第563章 我能繼之第409章 壞消息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728章 天道昭昭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302章 落魄的三桓第346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720章 齊侯的貴賓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123章食不厭精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1179章 朝鮮第231章 士冠禮(中)第910章 趙與衛的差距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507章 桐宮之囚(下)第15章 君子六藝第204章 君與臣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1187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1041章 心悅君兮君不知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1119章 雙頭鷹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939章 嘎嘣脆第843章 雖遠必誅!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45章 兄弟鬩牆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1177章 似是故人來第422章 兩難抉擇第402章 這不是減竈計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