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雖遠必誅!

山西北部的地勢偏高,整塊地表都被一些大大小小的山脈擠佔了去,其中夏屋山、句注山這兩座大山之間形成了一個極其狹小的葫蘆口,聯通大同盆地和霍人縣所在的忻定盆地。

五十年前中行穆子帶着晉國人征服太原,戎狄部落北退,就是通過這個隘口離開的,他們在這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城邑,名爲句注。十五年前,趙鞅從狄人手中奪取了此地,把小邑增修成一道關隘,稱之爲“句注塞”,作爲趙氏,也是晉國的極北邊境,戎狄與華夏的交界。

趙無恤來到這裡時,只見一片白茫茫山巒原野上,橫亙着一座土石混合的關隘,正好卡在句注、夏屋兩座山脈之間,將狹窄的通道鎖得死死的,遮住了北面草原吹來的風沙,也擋住了南方的春風。這形勢很像兩根石柱中間的大門,自古以來,人來車往必須通過此門,唯獨翱翔的大雁不需要,它們直接從隘口上方飛過,就像是越過一道矮矮的門檻般,一路南歸。

所以在後世,句注塞還有個更出名的名字:雁門關!是天下九塞之首。

董安於完成趙鞅遺願後就提前回晉陽了,趙無恤一行人在胥渠的引導下進入句注塞。

也許是在邊塞呆久了的緣故,胥渠性格十分爽朗,提及老主君趙鞅就傷心得淚流滿面,他對於趙無恤會來到這極北偏僻之地有些受寵若驚,很熱情地帶着趙無恤在塞內轉悠。

無恤注意到塞內頗似一個小邑,營壘、馬廄、鑄造工坊、水井和羊圈等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千餘畝土地,那裡曾經種着粟米和麥,可惜時至秋日,嚴霜凍死了剩餘的作物,只留下泥灰和枯萎腐敗的莖杆。

整個關隘只有一道兩人高的石牆和緊閉的大門,由一對方形石塔保護,窄窄的城牆上一天到晚都有巡邏哨兵。

一牆相隔,外面則是保衛用的深壕溝,一道斜坡的土質堤壩,和延伸出去的木頭柵欄。因爲連日雨雪,厚厚的苔蘚向上爬滿木柵欄和半個城牆。

這是一座重要的城塞,但它並不堅固。塌了半邊的敵樓被積雪覆蓋,仍未能修好,可以想見當時交戰的劇烈。

胥渠介紹道:“霍人縣有徒卒一千,其中句注塞就有滿編的一個旅五百人,多是本地野人,其家眷大多居住在縣邑周圍。前兩年戰火紛飛,吾等死守此地,讓代戎不能越塞南下一步!只可惜數百里邊界,句注塞僅能防備幾個山口,代人還是繞道樓煩,去打下了霍人縣,斷絕了吾等的糧道。”

趙無恤不由問道:“那汝等是如何撐過來的?”

“關隘旁邊有溪流,還有井,水倒是不缺,衆人靠着存糧和射雁雀,採食蒼耳苔蘚度日。到了後來,代子親帥千餘人來圍攻,連出去打獵都不行了,吾等便用水煮甲衣弓弦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

趙無恤可以想見當時的艱難困苦,但在胥渠口中,卻只若等閒。

一旁有個老卒笑道:“在吾等撐不下去時,旅帥對士卒們說,先君是如何待他的,他就會如何待兵卒。既然旅帥與吾等同生共死,所以衆人全無二心。但死者日漸增多,只剩下四百人,代子知道吾等已身陷絕境,定要讓旅帥投降,便派使者來招降說,胥渠你若投降,代君就封你做部族之主,賜女子給你爲妻!”

“旅帥假裝答應,引誘代子使者登城,親手將他殺死,在城頭用火炙烤使者屍體,與吾等分而食之,直呼痛快,肉香甚至飄到了城下,還對代子說,若有女子快快送來。代子大爲憤怒,又增派千餘兵卒圍困,但仍不能攻破塞,反倒被吾等殺傷百餘,狼狽退去,從此再也不敢來攻擊句注塞。”

“壯哉!”趙無恤爲之動容,不由拊掌而贊。也許是環境所致,太原的趙氏之民,較河內、邯鄲的更爲堅韌,從太原招募的兵卒,往往能以一敵二,他同時也對胥渠刮目相看,這樣堅韌勇敢的將領,扔在這裡的確是屈才了。

胥渠則有些不好意思地抓了抓絡腮鬍,道:“雖然兵疲卒若,但還是一直撐到元帥的援軍抵達,就是這樣,如今還剩下三百一十五人,只可惜他們在霍人的家人,有不少被戎狄擄走,回到家中,眼見殘垣斷壁,妻子不知所蹤,只剩下老父老母的屍骸,無人不痛哭流涕……”

“汝等真是趙氏的忠臣。”

趙無恤爲之動容,看着聚攏過來,以好奇、崇敬目光看向他的樸實守卒們,又是感動又是慚愧,老兵不死,只是在凋零,他欠他們的,實在太多了!

他毅然執胥渠之手,走到城牆上,對衆人說道:“句注塞不肯屈從戎狄,堅守兩年,我父武子在天之靈也會爲汝等感到自豪,更何況是小子?我在此宣佈,胥旅帥因功增爵爲中大夫,擔任霍人縣尉,同時也是師帥!凡句注塞守卒,野人升爲國人,國人升爲士,下士升爲中士,中士升爲上士!戰死者另有補償,其名可以位列雲臺名冊之上,百世受趙氏陪祀!”

”而且爲了牢記汝等守衛恆山的事蹟,我將給我新得的嫡長子取名爲恆,趙恆!“

這是無上的榮耀,句注塞的守卒歡呼陣陣,過去一年時間裡,他們已經得到了糧食和肉類的許多賞賜,如今再得封賞,無不欣喜,邊塞老卒的奢求,也就這麼多了。

胥渠也激動地說道:“臣等依舊願意爲趙氏守邊!”

“不!”趙無恤卻搖頭否定了這點。

他對衆人大聲宣佈道:”不僅僅是守邊,不僅僅是被動地防戎狄入寇。這一次,吾等要主動打出去,將士卒們被擄走的家人迎回來,更要將代戎對霍人縣,對太原造成的痛楚十倍百倍償還他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今秦漢兩朝大概是不可能有了,飛將軍的祖宗老子還在雲遊四方,華夏與戎狄的邊緣也不是陰山,而是句注塞。不過趙無恤也立誓,要讓戎狄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歷史提前上演!

在衆人激動的目光下,趙無恤拔出干將劍,直指塞外:“我要帶着汝等,縱馬踐踏代人的草場,佔領他們的農田城邑,宰殺他們的牛羊大快朵頤,奪取他們的妻女作爲汝等牀榻上的奴婢!”

“我要讓所有戎狄蠻夷都牢牢記住,敢明犯強趙者,雖遠必誅!“

……

“主君以恆山臨代,關隘盡在吾等手中,所以出句注塞攻擊代國邊境頗易。但想要僅憑這一路一師之衆深入代地,滅代而有之卻有些困難。”

是夜,在句注塞守卒努力打掃數遍,卻仍舊夾雜馬糞、發黴氣味的簡陋屋子裡,胥渠開始事無鉅細地向趙無恤彙報關於代國的情報。

“其實這夏屋、句注南北數百里之地,曾被無終國佔據,直到五十年前無終國被中行穆子擊敗衰落後,晉人才慢慢遷入南部。至於北部,無終落敗後部衆分散,原本是個小部落的代戎才乘勢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邦國,其君自號‘代王’,以黑犬爲旗幟。”

他小心地觀察趙無恤的表情,這間居室很簡陋骯髒,但過慣了錦衣玉食的趙上卿卻安之若飴,回想今日他與衆守卒一起吃粗糧,飲菽羹,喝井水,儼然如一個老卒,胥渠等人無不佩服欣慰。

見趙無恤聽得很認真,他繼續說道:“如今代國已經建立數十年,代子居代城,此外還有幾座夯土城邑,也有田地。但更多的是分爲部落散居於溪谷中,以畜牧和狩獵爲生。其人口十餘萬,除了代子本部三萬人外,還有狋氏、桑乾、高柳、且如、虖池等部,各有數千人不等,皆立黑犬旗,自認爲是代子親族……其他的部落則是被征服雜戎雜狄,比較大的是北部的屠何部,還有窮魚之丘的無終部,各有萬餘人,都向代子稱臣貢賦……”

趙無恤有些鄙夷地說道:“撮爾小國,卻敢稱王,並有附庸……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交惡於大邦,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這一任代子是前些年才上任的,他曾作爲使者出使國晉陽,爲季嬴的美貌而傾倒,多次派人送禮物追求,但都被拒絕,惱羞成怒之下才發兵與知氏一起圍攻晉陽。在得知趙無恤自娶季嬴之後,那位癡情的代君極爲傷心,所以戰後也沒有積極與趙氏修好,反而滿腹怨恨……

想到這裡趙無恤就極爲不爽,光憑這一點,他就不會放過代君!

臥榻之側,豈容情敵酣睡!?

他說道:“聽起來,代國依舊是許多部落的聯合,而且還有非代人者,代子能直接控制的,不過是代城附近的數萬人,這不就更利於各個擊破麼?爲何你之前說滅代有些困難?”

“主要是糧食和兵員的問題。”作爲鎮守句注塞十五年的老將,四十餘歲的胥渠對這裡的情況瞭如指掌。

“主君設置太原郡後,能集結多少軍隊?”

趙無恤略一思索:“董子估計,農閒時能徵召兩萬五千人,足足兩軍之衆!加上能調過來的武卒,以三萬大軍攻代不成問題!”

胥渠無奈地搖頭道:“但霍人、句注卻只能供應數千人的軍糧,必須從晉陽等地數百里饋糧,飛騶挽粟,到這裡時糧食已經被民夫吃掉小半了,所以根本無法集結大軍。但另一方面,若攻代的兵卒少了,又難以破城略地。代國風俗尚武,各部中絕大多數男子都能控弦持矛而戰,所以前兩年才能集結萬餘人來侵擾,一旦開戰,抵抗可能會很劇烈……”

趙無恤敲了敲額頭:“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不過今年夏秋的時候,我已讓董子將晉陽通往霍人的路翻修過,又讓五百戶新絳移民搬到霍人屯田,明年還會有一千戶過來。”

“北地的樹叢草場放火一燒,就是一片膏腴之地,再用代田法精耕細作,產量不低,每畝至少有兩石。所以我對屯田官的要求是:第一年讓移民能養活自己就行,第二年開始就要就地供應軍糧。所以至遲到明歲秋收後,霍人和句注塞大概能停駐一萬大軍了,人吃馬嚼本地負責三分之一,晉陽補給三分之二,至於出了塞,在代國的土地上,便只能因糧於敵了……”

胥渠雖然勇銳忠誠,卻也很謹慎,他沒有太過樂觀,只是保留地說道:“但願明年是個豐收年。”

趙無恤想了想,覺得還有一處遺漏,便道:“代國的內部情況如此,那代國周邊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唯,代國之外,便是胡貉北狄之地了。其西爲樓煩,其北爲東胡,都是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和耕田之業的部落,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互不統屬,尚未形成邦國,亦無統一的君長。”

“樓煩、東胡……”這是兩個他似曾相識的名字,樓煩大概要到兩百年後,才被趙武靈王征服,並一直作爲趙國的附庸和兵源地存在。至於東胡,後來一度成爲大部落,威脅燕國安全,並曾凌駕於匈奴之上……

話說本該在樓煩以北的匈奴部,不知道出現與否呢?

他繼續追問道:“樓煩的詳細情況,你可知曉?”

胥渠有些謹慎地下拜道:“臣的精力主要在代國上,對樓煩只知其名,卻從未親自去看過,所以說出來的東西肯定會有錯漏,主君不妨問問其他人。”

“哦,句注塞內,還有人去樓煩地域上走動過?”

“塞內沒有,但霍人縣中卻有一人,他數年前來此經商,以塞內絲麻與塞外的樓煩各部貿易牛羊五畜,還會說樓煩狄語,甚至娶了一個樓煩女子做妾。”

胥渠笑道:“而且說起來也巧,此人還自稱是魯國人,在曲阜時見過將軍的儀仗……”

一個魯國人,不遠千里跑到太原以北的戎狄蠻荒之地做生意?趙無恤頓時來了興趣:“此人叫什麼,我回霍人縣時,便將他尋來詢問。”

“名叫猗頓,前不久來句注塞賣糧時還與我吹噓說,他與陶丘的陶朱相識呢!”

(~^~)

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1020章 分娩第284 魯國大夫第1079章 有殺生以成仁第239章 愚公移山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408章 壯志與陰謀第802章 知瑤之死(下)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645章 大風(2)第179章 青史留名第1199章 太華巍巍第824章 大學第469章 第藥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285章 名與實第762章 降 下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231章 士冠禮(中)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53章 冬至(二)第793章 四君子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74章 射你一眼第1118章 封建子弟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996章 楚巫第559章 十九歲的卿(上)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269章 城濮之丘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1107章 海外有載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433章 傷寒(中)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134章 寤寐求之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1157章 千乘萬騎走北邙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564章 亦能絕之!第690章 再下一城第514章 突騎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1162章 大道第1033章 列爲諸侯(上)第341章 盜亦有道(上)第490章 夾谷之會(終於)第514章 突騎第38章 中門迎客第33章 魏舒方陣第1038章 長樂未央第11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52章 樂而忘歸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686章 子見南子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1189章 北風其涼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479章 孔方兄第837章 運河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154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1065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上)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1020章 分娩第82章 振振公子第13章 趙樂聯姻第394章 圈套第767章 萬歲!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1114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上)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753章 背水一戰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234章 行人聘問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269章 城濮之丘第412章 獵國(上)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1219章 昊天有成命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463章 私掠6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