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古地名,位於後世的淳安西面,也就是現在的新安江水庫區內,舉世聞名的千島湖就包括原來的清溪境內的一些低矮的山峰,而隋唐時期的雉山縣則已經完全淹沒於新安江水庫之中。
李恪一行人離開杭州之後,一路向西。一路之上半是遊山玩水,半是體察民情。越是往西走,這一行人的表情就越是沉重,一路之上到處可以看到一邊行乞,一邊四處流浪的災民。道路兩旁不時的還可以看到餓死的災民,所有的屍體無一不是骨瘦如材,看得所有的人心情極其的難受。“哀鴻遍野”這個詞李恪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在後世,都只不過是從書中才看到過的一個名詞,從未在現實當中真正的見到過。當一切都真實的呈現在他的眼前之時,他才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含義。他現在的心裡非常之憤怒,非常想殺人,想殺盡那些個只知道坐在府衙內向朝廷報告,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的無能官僚們。
一開始的時候,從未見到過災民的李治和李明達,在看到災民們眼中流露出的迷茫與絕望的眼神的時候,總是會下令侍衛們拿出隨身攜帶的食品,散發給那些個見到的災民手中。並且還會在時候追問李恪,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災民。要知道,即便是在他們的眼中,那個被他們判了死罪的大貪官升州刺史張興瑞的治下,也沒有見過如此多的災民。可是到了一向以富饒著稱的江南,面黃肌瘦、骨瘦如柴的災民卻日益增多,這不能不爲零他們產生疑問。
最初的時候,李恪還可以用江南地區多山水,可能是由於交通不便才導致官府一時之間救治不及時來解釋。但是隨着一路向西行駛,到達睦州境內的時候,李恪的解釋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越來越站不住腳。這已經不再是救治不及時的問題,完全是由於當地官府不作爲,纔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
在看到李恪眼中那難以抑制的、可以殺人的滔天怒火的時候,李治和李明達聰明的閉上了嘴,不再提任何的問題。
此時李恪已經沒有了任何的遊山玩水,亦或者體察民情的心思,下令隊伍全速的趕往睦州,他要在第一時間內趕到那裡,問問睦州的刺史,他的良心是不是都讓夠給吃掉了,居然眼睜睜的看着治下的百姓陷入到如此的境地,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救治措施。
睦州城東門外五里,得到消息的睦州刺史正率領手下官員等候遼王殿下的到來。
滿臉怒容的李恪,在見到睦州的大小官員的那一刻,臉上的怒容不由得消失的無影無蹤,繼而呈現出來的是一副心痛的神情。因爲睦州的官員,上至睦州刺史杜鬆,下至小吏唯一不是面黃肌瘦,神情疲憊。如果說神情疲憊還可以通過手段僞裝出來,但是體態卻絕非三五天不吃飯就可以裝得出來的。
跟隨着睦州官員來到睦州城東門外,看到門口兩側賑災粥棚,李恪下馬走到跟前。只見到粥鍋之內的米粒屈指可數,其中還拌有野菜甚至樹皮。李恪的臉上不由得升起了差異以及不解的神情。一直跟在他身後的李治以及李明達見狀,也好奇的湊到李恪的身旁,向着鍋內望去。雖說兩人不認識野菜以及樹皮爲何物,但是還是知道鍋內並沒有幾粒米粒的。這些日子跟在李恪的身邊,耳聞目睹的情況下,已經開始關心起國事、民生的他們倆,再見到睦州刺史居然在用這種東西熬粥賑濟災民的時候,不由得火冒三丈,同時轉過身用稚嫩的聲音向着睦州刺史喊道:“杜鬆,你好大的膽子!居然用這種豬都不肯吃的東西,去給你們治下的……”
李恪制止了兩個人對於杜鬆的指責,低聲說道:“杜大人,我要了解這裡的真實情況,一點都不要向我隱瞞。”
“三哥,你……”
“雉奴、兕子,你們先不要着急,先聽杜大人向咱們解釋一下這裡的情況。我們初來乍到,應該有很多我們沒有了解的情況,我們不能僅僅憑藉眼前所看到的,就武斷地作出決定。”
聽完李恪的話,杜鬆不由得老淚縱橫,跪倒在李恪的面前,放聲痛哭道:“都是下官無能,沒有在洪水到來之初保住糧倉,以至於洪水過後,糧倉被毀去大半。下官在洪水過後,便下令開倉放賑,怎奈糧倉內所剩的十幾萬斤糧食對於全州百姓來說,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早在一個月前,糧倉內便沒有多少庫存,而朝廷的賑災糧食卻又遲遲不能到達。下官也是沒有辦法纔出此下策,希望能夠再堅持一些時日,以儘可能的多挽救一些災民的生命。”
李治聽後有些驚訝,問道:“這……這睦州到底受災多麼嚴重,十幾萬斤糧食都不夠?”
“回晉王殿下,睦州洪災前有十一萬四千戶,共計四十八萬四千三百餘人,洪水退卻後,不計算雉山縣在內,共計減員四萬五千八百餘人,這還只是一個月前的統計數字。現如今……唉……”
“一個月前……那豈不是……”李治感到非常的吃驚。“還有,爲什麼不計算雉山縣在內?難道說……難道說……”李治像是想到了什麼,說了兩遍都沒有把後面的話說出來。
“通往雉山縣的道路被山上落下的巨石阻塞,洪水剛剛退卻之時,下官也曾組織人手試圖打通通往那裡的道路,只是阻塞的山石太多,而且有許多巨石太過巨大,根本就無法清理。再往後……再往後就已經無力組織人手前去清理……”
這一次連李恪也不禁動容,說道:“如此說來,那雉山縣豈不是成爲絕地?”
“那倒不是,雉山縣雖說通往這裡的道路被阻塞,但是向西北可以通往歙州,往東南還可以通往婺州,那兩個方向的道路都比較平坦,所以應該不會都被阻塞纔對。”
“那你爲何當初不派人繞道前往雉山縣瞭解一番具體情況?”
“回奏殿下,洪水退卻之初,下官在派人挖掘山石之時,雉山縣令曾經派人翻過山樑給臣報信,說他們那裡情況尚好,有當地富紳家中的糧倉未被洪水淹沒,正在試圖向他們借糧賑災,讓下官勿以雉山縣爲慮,所以下官這纔沒有把精力放在那邊。”
李恪聽後略作思索,然後說道:“不行,本王不能親眼看到,實在是放心不下。這樣吧,你看看能否安排一個想到給本王帶路,本王帶領親衛前往那裡瞭解一下當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