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紹最終還是回到了軍校。李世民告訴他,李恪馬上就要回到遼東了,今後在京城的時間也不會多的,所以儘管放心的去繼續做他的教導副主任,朝廷現在實在是抽不出人手來。
而李恪在得知遼東重燃戰火的消息的時候,正在教授學員們如何使用火藥做簡易地雷。當他聽說高句麗居然主動挑起戰爭的時候,不由得愣了一下,還以爲自己聽錯了。簡直難以令他相信,高句麗居然會主動挑起戰爭。難道說上一次的戰爭還沒讓他們得到足夠的教訓嗎?他們還真是不到黃河不死心啊!看來這一次是有必要把他們徹底的趕回到鴨綠江以南了。
當天下午,李恪便趕回了京城。他首先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通知自己的大小老婆們做好準備,是時候回到遼東了。京城這裡他並不準備長住了,今後即便是回來,也不會像這一次這樣,一住就是一年多的。京城內的人太過於複雜,打起交道來太過於費神,有那個閒工夫,還不如躺下來睡覺實在。
李恪的大小老婆們,當聽到他說遼東發生了戰爭的時候,都不由得神情一變。直到李恪告訴她們,她們這一次也要回去,只不過不能和他一同趕路就是了。對此,她們還是能夠理解的,他畢竟要回去指揮作戰,如果帶着她們的話,只怕是兩個月也到不了遼東。到那時,沒準兒戰爭早已經結束了。
安頓好家裡,李恪前往皇宮向自己的便宜老爸辭行。當李世民問他需要多少援兵的時候,李恪微微的笑了笑,然後告訴自己的便宜老爸,高句麗就出動這麼點人馬,根本就不可能對營州兵馬造成威脅,就等着他勝利的戰報吧。
如果換做別的人說這個話,李世民非得一個大耳帖子扇過去不可。還沒有開戰,己方的兵力尚且不足對方的一半,居然還敢說出如此狂妄的話來,只能用愚蠢兩個字來形容。但是,這個話出自李恪之嘴,就另當別論了。從他指揮作戰開始,就沒有打過敗仗,而且每一次都是經典的以少打多的殲滅戰。他確實有這個資本說這個狂話。只是叮囑他注意個人安全,不要輕易的犯險後,便讓他離開了。
知道自己這一次離開長安,恐怕短時間內很難有時間再回來。而工部那邊的研究又不想就此罷手,於是前往工部,同工部的尚書暫時借調其中的五位最好的工匠,隨同自己一起趕往瀋陽。並且保證一旦安裝了彈簧的投石車研製成功,便會安全的把他們送回京城。工部尚書也知道,沒有李恪的指導,工部的這些個工匠們,要想研製出大威力的作戰工具,至少也要幾年的時間。所以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他借調的要求。
一切準備就緒,李恪第二天一大早便率領三百名親衛快馬加鞭的趕往瀋陽。至於大小老婆們,則在八十名親衛以及臨時從京城產業中抽調來的護衛的保護下前往瀋陽。
從長安到瀋陽全程多達四千餘里,在李恪全力趕路的情況下,十四天後終於風塵僕僕的到達了瀋陽。回到大都督府,連洗澡都顧不上,便下令着急所有軍官開會。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除去已經到前方指揮作戰的薛仁貴以外,所有的軍官全部就位。
李靖負責講解目前的態勢。約一個月前,大唐與高句麗交界處的兩個村子發生了一點爭執,原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偏偏這兩個村子分屬大唐和高句麗兩國。上一次大唐打敗高句麗後,佔據了大片原本屬於高句麗的土地,把原來的居民遷往關內以後,又從關中平原遷來了大量的居民在這裡耕種。問題是上一次作戰,大唐只是佔領了大片的土地,雙方卻沒有簽訂什麼停戰協議,更沒有明確的劃分出各自的領土,再加上沒有山川河流作爲彼此間心照不宣的天然分割線,這就使得局面有些混亂。往往是大唐的一方有村子周圍都是高句麗的村莊,而有些高句麗的村莊附近則都是大唐的村子。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引發一些小小不然的矛盾。通常的情況下,雙方的軍隊都會比較剋制自己,輕易的不捲進這些矛盾當中,以免造成戰爭的升級。
可是這一次不知爲何,高句麗突然出兵干預,並且造成十多名大唐居民的傷亡。大**隊接到報告,自認不會不予理會,於是與對方的軍隊發生衝突。高句麗方面以此爲藉口,迅速組織了超過二十萬的大軍,從四個方面同時對大唐發動突然襲擊。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大唐被高句麗打了個措手不及,接連丟掉了兩座縣城以及周圍的十幾個村子。直到大唐的援兵趕到,這纔算穩定下了陣腳。不過由於兵力明顯少於對方,所以目前只能採取守勢,還無法搶回被高句麗佔領的縣城。近幾天,各處的守備兵力得到加強,援兵也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但是最近降雨過多,道路泥濘不堪,不適合大部隊作戰,所以敵我雙方目前正採取對峙的策略,並沒有發動進攻。
聽完介紹,李恪不禁有些頭疼。對方居然會選擇在雨季發動戰爭,是巧合還是刻意爲之?如果是巧合的話還好說,如果是刻意爲之的話,就意味着對方已經明白過來,火藥在雨天會受到諸多限制,所以才現則在這個季節發動戰爭,以避免大**隊強大的火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將會變得異常的艱苦。
目前大唐的約五萬部隊,平鋪到與高句麗交界的五座縣城之內,與高句麗的二十萬大軍對峙,但是這五處縣城均爲平原,四外地勢開闊,根本就無法阻止高句麗大軍的進襲。而一旦高句麗方面放棄與大唐的防禦部隊對峙,繞過縣城向大唐內部進發的話,則勢必會逼迫大唐守城部隊出城與之決戰。在兵力對比達到四比一的絕對劣勢的情況之下,與之進行正面的決戰,勝率低得可憐。
大唐的整個遼東,目前除了瀋陽城內的一萬兩千名士卒以及營州城內的一萬名士卒外,剩下的都在各個戰略要地負責擔任警戒任務,根本就抽調不出人手來。而營州城內的那一萬士卒,則是剛剛由大唐方面輪換過來的府兵,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上過戰場,目前正在營州城內接受正規的訓練,估計至少也要等到三個月以後,才能真正的形成戰鬥力。瀋陽城內的一萬兩千人中,有兩千人是這幾個月來陸續由泉州和廣州兩地送來的以黑人爲主的奴隸,也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和白人,雖說都是上過戰場的戰士,但是士氣不高,打打順風仗還可以,讓他們去應對目前的嚴峻局勢,實在是令人難以放心。
局面已經壞到不能再壞,李恪反倒是不着急了。都已經這樣,着急也沒有什麼用,大不了到時候再退回到營州就是,還能怎麼樣。當然,對方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定會爲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不可。還從來沒有人能夠毫無損傷的從他的嘴裡奪過食呢。
首先,李恪下令前方與高句麗對峙五縣所屬的大唐百姓,一律撤往瀋陽至高牟城以西城鎮。撤走之時除去隨身的衣物以外,不要攜帶任何的物品,到達指定的城鎮以後,將由當地官方提供每戶銅錢十貫、糧食五擔的補償,等到戰爭結束以後願意回到原來的土地的話,官府還會做出相同的補償。對於這些個剛剛由關內遷往遼東一年的百姓來說,這次的遷徙條件可謂是非常的優厚。當初他們從關內遷徙到遼東的時候,補償可沒有這一次的一半多。以目前的大唐消費水平來看,二十貫足夠一個五口之家三五年衣食無憂的。再加上從關內遷徙而來的這些個百姓,大多數都是青年或者壯年,所以遷徙的命令執行的還算是比較順暢。前後不過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瀋陽至蓋牟城以東的八萬戶百姓,便全部遷徙到指定的地點。
這期間,大唐與高句麗發生過多次的交鋒。高句麗擁有人數上的優勢,所以在交鋒中略佔上風,而大唐方面有堅城可守,雖說落了下風,損失卻也並不大。
轉眼間到了八月底,營州城內的一萬名府兵經過突擊訓練,已經初步具備了作戰能力。而瀋陽城內的兩千名奴隸士卒,在多古扎和納什耶等一衆黑人親衛的言傳身教之下,也已經完全的接受了現實,決心在未來的戰爭中奮勇殺敵,爭取早日摘掉奴隸的帽子。這些黑人士卒如今甚至期盼着,能夠早日上戰場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看到手下的士卒們都對即將開始的戰爭充滿了期待,李恪知道與高句麗進行決戰的日子將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