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17

那是張新聞照,我之前看過。照片中的人物是一個叫唐諾.倫斯斐的美國政客,他在巴格達時,與伊拉克的獨裁者海珊握手,時間是一九八三年。倫斯斐做過兩任國防部長,不過在一九八三年的時候,他是以雷根總統特使的身分前往巴格達的。去那裡討好海珊,拍拍他的背安撫他,贈送他一對金馬刺以表示美國恆久的感激。八年後我們討伐海珊,不再討好他。十五年後,我們宰了他。桑森幫這張照片加了注:有時候我們的朋友會變成敵人,有時候我們的敵人會變成朋友。算是政治評論吧,我想。也可能是商界箴言,不過我沒在文章中讀到什麼軼事是和它呼應的。

我翻回他服役時期的那段,準備好好細讀。這畢竟是我的專業所在。桑森在一九七五年從軍,一九九二年退役。服役十七年,比我還多四年──早我九年進部隊,早我五年離開。基本上,他那個年代還滿美好的,比下有餘了。瘟疫似的越戰已結束,全新的志願役軍隊正在建立,經費還很充足。桑森好像還算享受當兵的過程。他的敘述非常有條理,關於基本訓練的描述很精準,官校生活交代得很好,剛進步兵團的時期寫得有趣極了。他態度坦然,不諱言自己有往上爬的野心。他取得種種資格、習得種種能力後調到遊騎兵隊,接著又調到三角洲持種部隊。他和大多數人一樣,把剛加入三角洲部隊的初期生活寫得非常戲劇化。地獄周,耗損心神,忍耐,精疲力竭。他和大多數人一樣,沒去批評特種部隊的不完備之處。這支部隊充滿了一個禮拜不睡覺、走上幾百英里後還可以射爛嗤嗤蠅的人,但沒有什麼戰鬥技能強大,同時還知道「什葉派教徒」和「去一趟公廁」之間有什麼差別的人。

但整體來說,我覺得桑森相當誠實。事實上,大多數三角洲部隊的任務在開始前就被喊卡了,而他們順利展開的任務往往都會以失敗收場。有些成員根本沒機會參與行動。桑森並沒有掩飾這些,很明白地指出刺激的任務有一回沒一回的,也老實承認自己的失敗。最重要的是,他完全沒提到牧羊人,一次也沒提到。許多特種部隊隊員寫任務結束後的報告時,會將失敗歸咎在四處遊蕩的牧羊人身上。他們明明是要滲入所謂無人居住的荒涼區域,卻會立刻被帶著大羣山羊的當地農民逮到。發生機率低得可以,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也不太可能,那可是貧瘠的土地啊,山羊總是需要食物的。也許有人真的碰過這種狀況,但從那之後它就成了一種代號。和我們失敗了比起來,我們暗中行動結果有個牧羊人發現我們這句臺詞更能卸責嘛。桑森從來沒在文中提到任何反芻動物,也沒提到放牧那些動物的人,這幫他大大加分。

事實上,他提到的重點根本沒幾個,稱得上功績的絕不算多。他說自己去過西非、巴拿馬,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灣戰爭時還在伊拉克攔截了飛毛腿飛彈,但這些肯定都是例行性任務。除此之外,就沒什麼亮點了。大量訓練,待命,之後一定會撤銷戰備狀態,然後再去做大量訓練。這說不定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內容不誇大的特種部隊隊員回憶錄。不,不僅如此。它不只是「不誇大」而已,還輕描淡寫、精簡細節、不刻意渲染。消去光環,而不是加以美化。

這可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