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叢文歷來喜愛文學,心裡揣有從事文學創作的念頭,可在高中同學中卻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文學愛好者,只有當年的語文老師是他所敬佩服的李祖明良師益友。李老師雖然已過“知天命”的年齡,但其對文學的愛好和興趣仍不減當年。看上去,他仍然是那樣精神矍鑠,富有激情。他現任市第六中學副校長,此次是應本校年輕的語文老師吳燕玲盛情邀請而來的。在多年來曾教過的許多學生當中,他認爲葉叢文是最有文學才華的一位,很看重自己的這位學生。難怪兩人坐下後便興味盎然地來了一番高談闊論。在他們的交談中,更多的是葉叢文提出一些文學創作上的尖銳問題,態度認真地向李祖明老師請教。
“李老師,我試着寫了一部反映待業青年的中篇小說。不過寫完後,我自已並不滿意。葉叢文給李老師敬上一支菸,心有疑問地說道:“對於寫小說,我最大的是如何選題。在題材的選擇上,怎樣才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直存在着大量中學畢業生後的無法就業的社會問題。這一羣體,當時被稱之爲“待業青年”。他們的青春在整日無所事事的苦悶和無奈中被耽擱和消耗了。爲此,當年在社會上迅速地推出了一批堪稱“自我發憤圖強”的青年楷模,例如身殘志堅的張海迪。1983年3月7日,《中國青年報》首發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該文稱張海迪爲“八十年代新雷鋒”,中國的“當代保爾”。此後,張海迪的名字頻見於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天天大肆宣揚,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呵呵,搞文學創作,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寫作題材並非易事。我以爲,‘主題先行’的觀念還是要有的。另外,要注意兩點:一是要靜下心來,用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作品和蒐集素材;二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經歷。這樣你纔可能經過思考,深有所悟,從而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創作題材。當然嘍,掌握寫小說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要條件。”李祖明說話時一副慢條斯里的樣子,談吐嚴謹,字斟句酌,頗有見解地指點道:“老子說過:‘大道至簡’。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剖析社會現象和人生意義。我以爲,寫小說首先要有故事。那些有名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寫自己十分熟悉的、親歷過的人或事,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着時興的題材去寫。這或許就是你的問題之所在。你有創作的強烈慾望是好事,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呀。你應當努力去積累,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作爲創作的基地,再根據時代的需要,把個人的獨特視角和人生經驗結合起來,從而拿來講好一個當代生活故事,我看這樣就是很好的題材了。”
“李老師,你說的很對。”葉叢文聽君一席話,茅塞頓開,也意識到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某些欠缺和不足,深刻反省地說道:“我當初寫待業青年奮鬥的故事,以爲抓到了炙手可熱的社會問題,但是我本人沒有待業的經歷,也沒有深刻地去了解和感悟他們的生活,想當然地寫呀寫,雖然搜腸刮肚、費盡了功夫,可到頭來卻適得其反。或許,我的創作有些急功近利了。確實應該悠着點來。”
在吳燕玲和秦玉琴坐的那張桌臺上,劉雲鋒和黃月萍如影相隨,挨肩而坐,卿卿我我。兩人正處於熱戀中而毫不掩飾的親密關係,尤爲引人注目。現如今,他倆是該班同學中唯一的一對情侶。想當年,曾被同學們公認爲班上第一對情侶的葉叢文和吳燕玲,最終卻未成正果,不久前已勞燕分飛了;而畢自強和秦玉琴的初戀因是畢業後發生的事,並不爲大多數同學所知曉,而且也早在多年前就風吹雲散了。唉,那時候的他們太年輕了,還不懂什麼叫愛情!
當年文科(1)班共有五十二人,到場參加聚會的同學爲五十人。有兩位女同學因尚在外地上學,未能如約而來。當年學習成績優秀的少數同學,有的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或中專。其中,大學畢業並參加工作的有:班長廖明超,是市物資局機關幹部;副班長吳燕玲,是母校六中語文老師;葉叢文是市**辦公室機要秘書;秦玉琴是市檢察院檢察幹部。中專畢業並參加工作的有:劉雲鋒是公安局幹警;何秋霖是工商局幹部;魏振國是農業銀行幹部;黃月萍是百貨大樓售貨員。如今,這些人都在社會上站穩了腳跟,並有了一份十分穩定、令人羨慕的工作。
另有一些同學經過幾年待業後,在1985年社會公開招考國家幹部的難得機遇中脫穎而出,各自有了一份不錯的職業:林之靈考進稅務局當上稅收員;王鳳梅考進工商銀行當上職員;吳強考進法院當上助理審判員。另有,王浩高中畢業後是班上唯一去當兵的人,他在1983年復員後回到地方,被安置在市面粉廠保衛科當上保衛幹事。此外,當年那些讀書成績一般的同學們也大都考上各類技工學校,畢業後被分配進了各個工礦企業。就是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也都想法頂替父母進廠當上了工人。
高中畢業六年後,全班同學已經無一人處在“待業青年”的行列。屬於另類的,只有畢自強和鄭長威兩人。
畢自強屬於被勞改過的釋放人員,社會上不會有哪個單位願意招收這類人,故他根本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無奈之下,他只好跟着師父胡大海下海經商去了。“因爲在生活中沒有選擇,所以只能選擇不放棄”,這就是他最初走上經商之道的信念。那時,同學們都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併爲他痛失上大學的機會而感到十分惋惜。然而,儘管他現在從商的經濟收入明顯高出許多同學一大截,但似乎沒有誰會瞧得起他,更不會有誰認爲他能闖出一條路來而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