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蘇國的烏克蘭,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來生產這種產品,我們必須要想辦法!”
聽到鍾白肯定的回答,呂旭東的眉頭皺得更深了。
“可是,你剛剛說這個產品必須要在蘇國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境內生產,你難道不清楚我們華國現在和蘇國的關係一直很緊張麼?就算這個辦法可行,要怎麼把產品弄回來?”
鍾白怎麼會不清楚,他簡直再清楚不過了!
華蘇兩個GCZY大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惡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華蘇東北邊界ZB島多次發生了武裝衝突,雙方都有傷亡,從那之後就呈現出敵對-“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在鍾白的記憶中,前世一直要等到1988年秋天,蘇國領導人出於內政外交的需要,終於決定邁出實質性的一步,藉此推動華蘇關係正常化,實現了和鄧爺爺的會面,在經歷了長達6年,在莫斯科、京城兩地舉行過12輪的華蘇政治磋商後,才讓兩國關係正常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現在是1982年3月,雖然距離1988年還有足足6個年頭之久,但鍾白清楚的記得,就在1982年的3月24日,發生了華蘇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
這一天,蘇國最高領導人在塔什干發表講話,向華方發出了改善關係的信號,儘管他在講話中仍對華國進行攻擊,但明確表示,從未否定過華國的制度,也完全承認華國對寶島的主權,準備就改善華蘇關係與華方舉行談判。
而就是在這一天之後,兩國的交往日漸頻繁,逐漸朝着50年代最親密的時候慢慢恢復。
鍾白等的就是這一天!
這一天之後,兩國的大使館將不再向以前那樣拒絕給對方人員發放簽證,有了人員往來和物資、技術往來,這纔是關係正常化逐漸開始的基礎!
所以,當鍾白回憶起這個關鍵節點時,便用十分肯定的口氣對呂旭東的問題做了回答:“呂廳長,我接下來的話可能會讓您覺得有些天方夜譚,但不要緊,因爲這會發生的,後天3月24號,也就是星期三,華蘇兩國的大使館將會重新向對方的人員開始發放簽證,兩國中斷幾十年的人員、物資技術往來會慢慢開始恢復,所以……弄回產品不是問題。”
“這……?你哪兒來的這種消息?”呂旭東聽到不禁臉色一變:“小鐘,這些話可不能亂說!現在也是隻有咱們兩個人,出了這個辦公室你千萬不要給其他人講,這種東西很敏感,你知不知道?!”
“我肯定不會給其他人講。”鍾白見對方反應這麼大,也只好表情嚴肅的回答道:“今天是3月22號,咱們只需要等3天時間就可以。”
就在呂旭東不知道該怎麼對鍾白這種突然飛出來的“預測”做迴應的時候,電話響了。
西山省工業廳的副廳長季晉華告訴他,的確有兩家西山省最大的地下煤礦從今年元月份開始,正在小範圍內使用液壓支柱作爲支撐材料,目前收到的反饋還不錯,還說歡迎呂旭東最近帶隊去他們省交流考察呢。
呂旭東當然沒工夫去搞這個,本來就是打個電話求證一下鍾白的話是否靠譜,沒想到基本上季晉華的反饋就和鍾白描述的差不離。
驚訝的掛掉電話後,呂旭東也對剛纔鍾白這個有關“3月24日”的神秘預言沒那麼懷疑了,但回想起這個瘋狂的建議,他依舊有點覺得不太真實:“好吧,就算這個產品烏克蘭能生產,也能進口回來,用到和源市地下鋁土礦山也能起到你預測的效果……但是,這事兒具體怎麼操作?購買的外匯從哪兒來?都不要說外匯了,從哪兒籌集資金?和源市那邊已經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節奏了,更不要說你這個方案還是私下給我彙報,你們督導組曹世明處長還不知道呢!小鐘,我要提醒你一句,你別忘了,曹世明是督導組的組長,他的組織關係在部裡,不在我們天河省工業廳!”
呂旭東這話就說得很明顯了,意思是別看曹世明現在處理的是我們天河省工業廳管轄的和源市地下鋁土礦山,可他人是工業部派下來指導的,這個方案光自己點頭,甚至劉廳長點頭都不一定管用,必須要部裡,至少是計劃司點頭同意,那纔有可能進行下去。
“放心吧呂廳長,這個我早有考慮。”鍾白自信的回答道:“通過這兩天和曹處長近距離的接觸,我認爲他是一位很懂行、也很清楚技術在解決這次和源市地下鋁土礦山難題中的作用,只要您原則上同意,我會拿着圖紙馬上和他說明,希望徵得他的同意,至於他要不要把這事兒彙報給工業部,那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但是……他雖然是部裡的處長,現在不也至少下派三個月在咱們省廳工作麼?來了咱們這兒,好歹他也要配合廳裡的決定吧?反正都是爲了解決和源市地下鋁土礦山的事兒麼!”
這話鍾白說得極有技巧性,隱晦的點出了儘管曹世明是上面派來的欽差,但終歸下來的目的是爲了解決問題,只要問題能解決,其實對方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嘛!
“呵,好你個小鐘,一位處長的工作豈是你能隨隨便便安排的!”呂旭東當然聽得明白鍾白話裡的意思,明顯這個小鬼的腦子很機靈,但也不忘敲打他幾句:“你先去把這個方案給曹處長彙報,他同意了之後,後續的事情再說,也不需要你安排。”
“得令!”鍾白見呂旭東終於鬆口,立刻敬了個禮,拿着圖紙就衝出了副廳長辦公室。
他馬上找到曹世明,認認真真的單獨給對方彙報了一個小時!
曹世明也是一位又懂技術、又認真的領導,雖然一開始被鍾白這個方案給嚇了一跳,但很快就開始一邊看圖紙一邊詢問起一些技術細節來,中途甚至還給部裡的某些專業同志打電話詢問確認細節,得到了許多肯定的回答之後纔在內心下了判斷。
沒想到這個剛剛提拔不久的小科長提出的方案,竟然還真的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