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滅鄭(二)

VIP今天不更新了,公衆章節提前放出,

-----------------------------------

孫元化又回頭向張偉望上一眼,見張偉微微點頭,便發令道:“開炮!”,他話音一落,身邊的旗手紛紛搖旗,那邊炮手見了旗令,便依次將大炮的引信點燃,那藥引一着,各炮手便半跪在地,雙手捂耳,待引信燒盡,依次轟然發出十聲巨響,炮彈在火光中射出,直接命中了八里外的山包,十枚柱型炮殼開花炮彈的威力當真驚人,觀炮諸將只見那炮彈落在土山之上,擊起漫天的塵土,夾雜着被炮彈擊碎在山石碎片,聲勢當真是驚人之極。

見臺北諸將紛紛點頭稱讚,孫元化嘴角帶笑,卻又下令道:“炮管擡高五寸,發炮!”

他一聲令下,只見那遠方炮手各自起身,伸手在那火炮的炮耳附近抓住一個小小的把手,用力搖動,那炮身吱呀響了一陣,炮筒下方有鐵格計寸,待搖動了五格,炮手便點火發炮,此次發炮,炮彈卻又是落在更遠的山頭,顯是調整了炮口所致。

如此這般來回幾次,一直將各種角度都擊發一次,孫元化方微笑着向張偉繳令道:“指揮使大人,試炮完畢。”

張偉見他回來繳令,急忙從臺上下來,向孫元化抱拳一揖,道:“元化兄功勞甚大,小弟感佩。”

“指揮使大人客氣了。諸般改進皆是大人的想法,又與那英國炮師合議商討,方有今日的成績,算不得什麼。況且,輕便炮車尚未完成,元化花銀子如流水,成績卻是不多,心中正自慚愧呢。”

“唉!這說的是哪裡話來!主意縱是我想的,到底需要元化兄這樣的專才予以實施試製,不然的話,空想能想出大炮來麼。況且那英國技師桀驁不馴,欺我臺灣沒有制炮的專才,平日裡兩眼只能看到見銀子,其餘一概不知,鑄起炮來拖拖拉拉,生怕多鑄好炮之後,我卸磨殺驢,可笑!虧得元化前來,又通西學,又懂制炮,這才能管的住這幫龜孫!”

孫元化見他起勁誇獎自已,知道張偉一直有心結納,這臺北日漸繁榮,雖然法律禁令甚多,而且也大半與內地不同,不過此地官吏良廉潔,辦事認真公平,無論是城鎮鄉野皆昇平大治氣象。他在此地多時,早便習慣了初時甚是牴觸的各項禁令,已然開始覺得居住臺北可比在內地舒服的多,便是那下雨天氣,若是在內地時出門哪裡還行的了路?兩雙靴子定然是滿腳的泥,可是臺北無論鎮上還是鄉村,皆是以青石鋪路,無論坐車步行,都是方便的很。還有諸多好處,令他當真是不忍離開此地,只是他到底是朝廷進士,身家性命仕途希望寄託都在內地,只得常常在心裡嗟嘆:“臺北雖好,惜乎非久留之地啊。”

史可法與王忠孝兩人亦早已入鄉隨俗,他兩人對臺灣整體大政雖是無力改變,不過此二人到底是史書明載的公忠廉能的幹吏,依着張偉的規矩,成日裡鎮上鄉下的跑,忙的是腳不沾地,有他兩人,張偉何斌到是鬆快很多,只是忌憚此二人爲皇帝收買人心,諸多施政一旦落到實處,仍是以張偉名義發佈,着臺北臺南衙門的書吏承辦。故而這兩人雖是跑了不少地方,向張偉建議了不少條陳,全臺上下近百萬人仍是隻知張偉,不知有縣令耳。史王兩人到也並不在意,自來臺之初,兩人便知臺北之事難爲,又因家人妻子都極喜臺北工商繁盛,物業殷實,那南洋西洋的商品比比皆是,比那京城都豐富便宜的多,兩人成天在家中聽的膩了,心裡雖是嘀咕幾句婦人之見,卻也實在是敬佩張偉的種種舉措,兩人皆是正人君子,雖明知張偉對他們有種種限制之處,心中卻是委實沒有半分怨恨之意,只是心裡也常盼着任期結束,回到內地,把張偉的種種舉措用在治上,憑着自已的能力大幹一番。

張偉雖不知孫元化心中所想,卻也猜個八九不離十,他知道這些儒生卻委實比左良玉那些將軍難以招募,不過反正人在臺灣,慢慢的使其歸順也就是了。

當下便又向孫元化笑道:“元化兄,八、六、四、二磅的野戰炮,煩請多鑄,炮車一事到是不急,戰車到底不如單獨的火炮來的方便,製作一些,以做臨敵防禦之用就可。還有火槍改良一事,元化兄務請費心,這些可都是對付女真人必備之物。”

“大人請放心,元化來臺原本就是贊畫火器的,事情沒有眉目之餘,元化定然一心效力,不會求去的。”

張偉讚許一笑,知此人說的乃是實話,因見場中數十軍官圍着那十門大炮嘖嘖讚歎,便向孫元化笑道:“贊畫老爺,請過去向我的軍官們解釋一下,如何?”

孫元化點頭稱是,便往場中行去,張偉見各人仍圍在火炮周遭,便喝道:“所有人聽了,都退後三步,原地蹲下,聽孫贊畫講解火炮。日後大家要常和火炮打交道,臺北軍制敵之神便是這些火炮,大家都聽仔細了!”

說罷自已也是返身退後,正坐在遼東五將身前,五人見張偉坐在身前,原本打算

站起侍立,卻見身旁都尉校尉都是未動,卻原來是張偉不拘小節慣了,他在發令之際無人敢懷疑他的權威,臨敵之際亦是令行禁止,只是平日裡卻是隨和大度的多,是以諸將到沒有人懼怕於他。

孫元化因見諸人都以坐好,便手摸鐵炮,慨然道:“火炮之利,諸位想來都已曉得。無火炮之前,凡攻陣、野戰,無不仰仗弓箭、發石、攻城車、雲梯等物,自打有了火炮,無論是守城、攻城、野戰,皆以此物爲尊。我朝將外夷進貢的五千斤可擊發十餘斤炮丸,射程十里左右的紅衣大炮命名的大將軍炮,正是因其威力太大,一炮可抵一將軍之故!”

見各人凝神細聽,全場數百人啞然無聲,孫元化滿意一笑,又道:“火炮之利如斯,我大明自然也早已備制。自宋朝起便有使用火藥擊發敵人的記載,到得現今,本朝已可自制仿紅夷的佛朗機炮、虎蹲炮、大統、鳥統等火器,永樂年間,便有神機營掌火器。只是大明的火炮鍛造不精、無有準星照門,炮管受藥不多,擊發不力,又過於沉重,運輸極是不變,野戰時唯有以炮車拖載,炮車體積龐大,如非平坦地勢,根本無法進入,實在是自限腳步,不得發揮火炮之威。紅夷炮比之大明自造的火炮,擁有準星照門,可以瞄準擊發,又有炮耳炮架,比之大明火炮更便於升降、運輸,況且以精鐵鑄造,重量是小的多了。饒是如此,仍是過於沉重,比如那五千斤大炮,一炮至少得配三十二匹馬,五六十個炮手民伕,方可敷用。雖有炮耳,然亦因炮身過重,升降轉動甚是不易。故而依指揮使大人的意思,臺北多鑄兩千、一千、八百、五百斤重的小型火炮,又輔以圓柱型開花彈,加以炮管內膛線,無論是威力、射程,實不遜於現下的五千斤大炮。我又在炮架之下加以鐵軸,用搖手搖動控制升降,鐵軸側邊有小鐵條,用以知道刻度,如此,再加上照門準星,輔以西人幾何學的拋物線一說,火炮可以一直用調整高度的辦法打擊敵軍,可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

說罷忍不住激越道:“若是遼東有鑄好的千門大炮,雖十萬女真鐵騎亦不得近前。”

張偉聽他說完,灑然一笑起身,向諸將道:“兵器雖利,首要還在得人,若是遇敵則逃,萬門大炮也不夠使的。大傢伙可明白了?”

“大人前番送與遼東十門紅衣大炮,又說首要得人,難道遼東士卒不堪一戰麼?”

“哈哈,到不是此意。雖是訓導一下我的部下,不要臨敵膽怯,孫贊畫多心了。”

張偉打個哈哈,向孫元化笑嘻嘻一拱手,便帶着周全斌等人回臺北指揮使衙門去也。他此日大集諸將,一來是觀炮,二來卻也是要召集會議。施琅前日出海巡哨,說好了今日晚歸,於是觀炮結束,張偉便帶着諸軍官回衙門,只待施琅領着水師諸將一到,便可會議。

諸人隨在張偉身後出正門,繞儀門旁東便門而入,直到指揮使衙門內堂。雖說是內堂,規制卻遠在內府巡撫衙門之上,密密麻麻坐了五六十人,卻是一點也不嫌擁擠,各人稍待片刻,便聽到外面靴聲響起,卻是施琅帶着水師二十餘名艦長而來,見各人都在,施琅也只是略一點頭,便在張偉身旁左首坐了。

張偉因見各人到齊,便坐在堂上向下笑道:“各人都安靜了,周全斌,你來猜猜,今日大集諸將,所爲何事?”

周全斌納悶道:“屬下不知。若是要大閱臺北臺南軍隊,大人吩咐就是,何必叫大起呢?若說打仗,好象現下也沒有敵人可打,全斌委實是迷糊了。”

張偉又目視張鼐、張傑、林興珠等人,只見各人皆是搖頭,料想亦是無人能猜想得到,便將腰間佩刀一抽,輕輕在空中一劈,方輕描淡寫說道:“爺是要和鄭老大火拼一場,徹底幹掉他的海上勢力,還要佔了澎湖,奪了他在澎湖的基業。除了剛受招撫,不方便攻入內地將他在安海的老巢端掉,我這次要砍斷他的四肢!”

見堂上諸將各自目瞪口呆,張偉向施琅道:“尊候,你來說說,咱們的鄭大總兵下了什麼命令?”

施琅悶聲道:“他剛任了福建副總兵,名義上成了咱們上司,立時派人來臺,調水師去廈門,道是要協助他清理海面,又讓我親自去安海聽令,說是要就近指揮。我說朝廷只是節制臺灣,未嘗要咱們聽候調遣,聽他那使者的意思,便要限制所有的船隻來臺,亦不準臺灣船隻去福建,除非咱們的艦隊歸了他,不然的話,休想安生了。”

張偉冷笑道:“我早知他不能容我。一山豈容二虎?他當初沒有料到臺灣能做到今日這般局面,心裡當真是又悔又恨,前番借招安一事想暗害於我,現下藉着官階比我大上幾級,便要對我指手畫腳,削弱我的實力。哼,他不過打跨了一個廣東海匪,便以爲天下之海,海洋之闊,唯有他鄭一官獨大了?我原本就要進逼日本,獨霸南洋,現下正好,藉着鄭一志得意滿之際,想辦法除了他!”

張瑞原本侍立在張偉身後,聽他說到此處,忍不住振臂呼道:“好啊,剷除鄭一,整個南海便是大人一家獨大,再也沒有人敢對大人不敬,早就該除掉鄭一,收服所有的小股海匪,稱霸一方!”

因見張偉回頭斜他一眼,嚇的頓時不敢做聲,此種軍議,張瑞身爲張偉的親衛統領原本不該發言,此次算是得意忘形了。

張偉到也不待諸將有何意見,直接命道:“全斌,你帶兩千人,分上水師船隻,鄭家水師習慣跳幫肉搏,嘿嘿,到時候兩船若是相近,他們必然想方設法跳船來攻,到時候,亂槍齊發,讓他們跳在海里,去和龍王肉搏去罷。”

又令道:“張鼐,你領金吾衛待命,待消息傳來,便去強攻澎湖。”

待張週二人凜然領命,張偉便向堂下諸將喝道:“各人回去勤操士卒,認真備戰,若有懈怠者,定斬不赦!”

說罷起身,自向內堂而去。除了施周張並諸校尉,餘者皆令散去。那林興珠轉身下堂,心裡只是納悶:“大人如何能不驚動朝廷,不以反叛之名公然攻擊一省的副總兵,這可當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第42章 圍城(中)第50章 和談(二)第31章 立威(下)第5章 初會(下)第65章 治平(九)第65章 治平(三)第71章 定鼎(六)第47章 遼東(九)第48章 滅鄭(八)第58章 呂宋(八)第62章 江南(三)第66章 北伐(三)第60章 鼎革(十)第73章 南洋(十)第66章 北伐(九)第20章 會議(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7章 試探(七)第50章 和談(一)第65章 治平(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6章 崇禎(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2章 江南(七)第60章 鼎革六第65章 治平(一)第57章 試探(六)第49章 鎮倭(六)第2章 獲救第15章 臥龍(下)第41章 大員(上)第56章 返臺(二)第59章 爪哇(六)第60章 鼎革(十二)第70章 決戰(二)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一)第35章 兵制(下)第62章 江南(二)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9章 相峙(七)第7章 機遇(上)第25章 宗族(中)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十二)第34章 開礦(下)第37章 會晤(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55章 偷襲(二)第67章 激戰(二)第67章 激戰(二)第30章 械鬥(上)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5章 設縣(上)第71章 定鼎(一)第60章 鼎革一第71章 定鼎(四)第64章 關寧(六)第49章 鎮倭(十)第50章 和談(二)第11章 北港(上)第65章 治平(四)第40章 出兵(下)第47章 遼東(七)第67章 激戰(八)第61章 伐明(八)第67章 激戰(一)第59章 爪哇(五)第63章 倭亂(二)第49章 鎮倭(四)第47章 遼東(一)第70章 決戰(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6章 結交(上)第45章 設縣(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四)第68章 滅明(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3章 倭亂(六)第51章 騎射(二)第35章 兵制(下)第66章 北伐(九)第30章 械鬥(下)第59章 爪哇(七)第19章 甘蔗(上)第66章 北伐(四)第55章 偷襲(五)第72章 法度(四)第41章 大員(下)第69章 相峙(一)第45章 設縣(上)第55章 偷襲(九)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3章 赴閩(下)第61章 伐明(十)第12章 安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