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反間(二)

祖大壽等人卻是直心腸的漢子,戰場上用計鬥謀也罷了,政治陰謀詭詐的事卻是一點不通,眼見得袁崇煥甩手進了內帳,又令衛兵把守帳門,有敢衝入者立斬。祖大壽悍勇之夫,卻哪裡知道其中的關竅,楞了半響,原待強衝入內,再行勸說,卻被那呂唯風拉住臂膀,在他耳邊輕語片刻,但見那祖大壽麪露笑容,連連點頭,不知不覺間,卻已被呂唯風拉出帳外,去的遠了。

袁崇煥在內帳看到此景,心頭暗歎,心知此番若不是有張偉派人前來,自已必然不知道如何是好。當夜輾轉反側,不能安睡,待第二天天晚,皇帝詔使果然早早來到,袁崇煥心裡清楚,面情上卻是一絲不苟,恭恭敬敬跪迎了聖旨後,立時傳召諸將入中軍大帳,將皇帝召見一事說了。

也不知道那呂唯風和祖大壽等人說了些什麼,雖然諸將臉上仍是神情激切,卻是

無一個出列勸他不去,遼東諸將如此,那滿桂代表的歸化蒙將,自然更是沒有意

見。袁崇煥見無人有異議,便安排道:“滿將軍,此番面聖,需你同去。”

“督師大人吩咐,滿桂自然是要相陪的。只是不知道爲何要我同去?”

“唔,你是蒙人,比我們說話到方便些。去兵部戶部鬧上一鬧,也讓他們發餉撥

糧的時候,痛快一些!還有,聽說聖上很是看重於你,你進城協防,也讓他更放心些。”

滿桂聽他說的有理,又見督師當面誇獎,連皇帝也甚是看重於他,心裡得意,臉上頓時露出笑容來,將身一躬,揖道:“謹遵大人將令!”

“唔,將你的五千蒙古騎兵也一併帶入城內,以安民心!”

“是!”

呂唯風在帳外聽他如此安排,心中暗笑,這滿桂一向不服袁崇煥指揮,袁對他甚是頭疼,但因他是蒙古族人,偏生對明朝忠心不二,做戰又是勇猛異常,手下幾千蒙古騎射手的戰力絲毫不遜於八旗精兵,是以一直對他容忍。只是此番入城,若當真是什麼好事,只怕也輪不到滿桂,定當是攜自已的心腹愛將趙率教,祖大壽,哪裡輪到這桀驁不馴的滿桂了。

待一應事情安排完畢,袁崇煥請了那傳旨的太監,上馬並騎,一同向廣渠門方向而去,至了城關,此番卻是順利叫開了城門,只是滿桂與他的騎兵卻被拒之門外,一直到稟報了守城督太監,方纔被允許入內。

滿桂自有守城的總兵官接待,安排他的部下住宿佈防,亂紛紛忙到響午,滿桂方突然想起,問那副總兵道:“王將軍,我家督師大人何在?”

見那副總兵搖頭不答,滿桂急道:“怎地?他說要帶我去面聖,自已偷偷去了?”

呸了一口,怒道:“漢人就是這樣,說話不算話!”

“滿將軍息怒。實話與你說,你家督師大人一進城門,便被早已等候的綿衣衛緹騎拿捕,現下已入了詔獄候審!原本你也脫不了干係,不過朝廷知道你夙來與袁督師不和,故而讓你佈防於此,將攻贖罪吧!”

見滿桂大張了口,仍是似信非信,那副總兵冷笑道:“聽說袁蠻子被捕之時,大呼要面聖辯冤,真活見了鬼。皇上能見這不忠不義之人?聽說最遲明日三法司便要會審,然後立時處死,決不待時!”

“我不信!袁督師雖然是個南蠻書生,說話辦事我都不喜歡,不過他爲人忠義,對大明忠心耿耿,這一條我滿桂是敢保的!”

“你保?你拿什麼保?滿將軍,你是蒙人,我見你爲人實在,點醒你兩句,此事你還是聽從朝廷安排,不要胡言亂語,當此敏感時刻,一句話就可能要了你的腦袋!”

滿桂雖是仍不服氣,不過想想到底還是自已性命重要,與那袁崇煥又無交情,何苦爲他連累了自已和部下。當下唯唯諾諾,自領着部下到安排的防區去了。此人在祖大壽等遼東兵退後,後金兵犯城之際,領弱勢騎兵出戰,被後金兵殺的大敗,當場陣亡,以蒙人效忠盡節於明朝,到也是條好漢。

他這邊老實聽命,城外的遼東軍營中卻已是吵翻了天,前來傳旨撫慰的綿衣緹騎早被攆到一邊,各營軍士聽說袁督師被逮,均是驚怒不已,且不說袁督師辛勞爲國,千里奔波勤王,又是明朝在關外的鎮守大將,幸賴有他,方令得後金不能越雷池半步,再加上他爲人忠耿,愛兵如子,這些關外漢子都是直心腸的人,卻如何能容忍這樣的主將受到冤枉?當下各營鼓譟不已,急性子的便要攻打京師,救督師出來,亦有心灰意冷的,打點行裝,準備自顧溜回遼東,更多的兵士按捺不住憤恨,圍住了傳旨的太監,喝罵不已,有那暴躁的,便要衝上去撕打。

古人將不專兵,兵不識將,原本也是有些道理,明末以前,戰時兵歸派遣的總兵官率領,平時歸衛所管制,兵部與都督府互相鉗制,可保無人能夠領兵造反。至明末時法紀敗壞,又因四處狼煙,只得派了文官**武將,饒是如此,到時末時各路總兵皆是尾大不掉,不聽指揮。皇帝能殺督師的文官,卻再也奈何不了掌兵的武將。袁崇煥經略遼東之前,這些將士就在寧遠跟隨於他,幾年下來,大兵的眼裡哪還有皇帝?自然是唯督師之命是從,現下督師被抓,將士們六神五主,那些有心的下級將佐,想到督師手下兩名愛將,趙率教此時正守遵化,離的太遠,祖大壽卻正在營中,自然要去尋他拿個主意。

祖大壽心裡早便有了打算,卻只是低頭不語,待眼前彙集了大部軍官,一個個急的跳腳,他方大聲道:“你們來尋我要主意?我有什麼主意!咱們千里奔回,爲的是誰?還不是那皇帝小兒,我是個丘八,不懂得說話。各位弟兄都知道,袁督師爲了抵禦後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一聽說敵兵入關,是怎樣帶着咱們回援的?說他造反,說他與後金勾結,你們信麼?”

衆將大聲喊道:“不信!督師大人若是與後金勾結,那咱們與他朝夕相伴,又怎會不知道?若真是勾結了,能這麼拼命來救駕?皇帝莫不成是瘋了吧!”

“我看,皇帝就是忌恨咱們遼東人,生怕袁督師兵精將廣,奪他的江山。”

“呸,當真是無恥。”

“沒錯,什麼狗屁皇帝,反了他孃的!”

祖大壽靜靜聽衆將吼了半天,知道這夥丘八越說越難聽,忙喝止道:“都住嘴!當今皇帝是聖明天子,只不過一時受了矇蔽,不可辱及今上!”

見各人都是一臉的不以爲然,他到也不繼續糾纏,清咳一聲,道:“既然大家都說督師大人冤枉,那麼,咱們約束好弟兄,除了留下些人觀察後金兵動靜,全營開拔,到廣渠門外爲督師大人鳴冤!”

衆將聽他說了,立時齊聲暴諾,急性子的立時便起步回營,去整束部下,準備出發,但有那穩重保守的,一想起督師厚恩,又見大夥盡皆願意,想一想法不責衆,還有甚麼好怕的?再說還有祖大壽頂在前面,各人自然均是忠字當頭,奮勇之極。

待各將散去,祖大壽卻向身後呂唯風問道:“呂先生,張大人令我安排兵士鬧事,我可是照做,這可是等同於造反的罪名,我敬重袁督師如師長,依我的見識,他定然會寫信責罵,令我迅即帶兵回營聽命。這下一步,該當如何走法?”

歷史上袁崇煥被捕之後,祖大壽也曾勒兵犯門,爲袁崇煥辯冤,朝廷驚惶之下,只得到獄中請了袁崇煥出面,寫書信斥責,祖大壽接到書信後,便大哭而止。沒過幾日,袁崇煥被凌遲於市,祖大壽驚懼,引本部兵狂奔回遼東,袁部近兩萬屬下,無人部勒,一時哭嚎星散。張偉料準讓祖大壽爲袁崇煥鬧事不難,故而早便命呂唯風知會於他,再加上袁崇煥有意無意的引領滿桂入城而去,北京城外整個關寧鐵騎,當唯祖大壽之命是從。

“我來時大人曾交待過,祖將軍帶兵於京城外爲督師鳴冤,朝廷必然會令督師大人寫信相勸,爲了防止書信擾亂軍心,祖將軍到時不可拆信,原信退回!”

“這是爲何?”

“將軍可對來使言道,人已被執,安能書信?便是有,也是僞作,拒不受書!”

祖大壽擊掌道:“這說法妙極!督師大人都被關在獄中,還寫什麼鬼書信,便是真,也是假!”

輕輕一點頭,笑道:“將軍說的好,就是這個意思。拒書之後,朝廷必然頭疼之極,將軍可向皇帝上奏,力陳督師之冤,奏章裡一提要暗示皇帝,若是處死督師,必定當場領兵回遼,率全遼將士,投降後金。”

“這樣,大明遼東之土不保,山海關不保,就是畿輔也很危險,後金不攻城,是因爲關寧絕了它的糧道,若是祖將軍以整個關寧獻納後金,北京還能保嗎?”

他語氣輕鬆,只是說來陰森之極,祖大壽打了一下寒戰,斷然道:“即便督師冤死,祖某也絕不投降後金!華夷大防,可比個人恩怨重要的多。況且,爲督師辯冤,將士們盡皆同意,若是因一已之私降敵,就算祖某願意,手下的兒郎們也決不會同意!”

“嘿嘿,我家大人料祖將軍也是如此說法,放心,這樣只不過是危脅皇帝,令他有所顧忌,不會因爲沒有掣肘而下狠心壞了袁督師的性命。第一步圍城鼓譟,第二步上表陳情,第三步約束部衆,全軍據薊州、丘安,一則抗後金,二則靜待消息,待皇帝保證不殺袁督師後,引軍北還,靜待時局變化。”

見祖大壽還在沉吟,呂唯風鄭重道:“我家大人說了,皇帝想殺袁督師是一時糊塗,只要你們勒兵危脅,而不是四散奔逃,再上奏辯冤,督師大人一時不會被處死。而將軍你必須在京師附近纏鬥八旗兵,不能讓他們迅速回援遼東,我家大人這會子想必已在海上,攻擊遼東之事,是他謀劃了很久的事。這些年來,都是女真人打咱們,也該咱們漢人去他們的後方,狠狠給他們一擊了!”

“若是皇帝指斥我們反叛呢?”

“放心,現下他拉攏你們還來不及,說你們反叛,不是把你們往後金那邊推麼。他就是再蠢,也不會蠢成這樣!”

祖大壽終於下定決心,向呂唯風道:“先生請放心,保得我家大人無

事後,自當奮力與八旗交戰,我關寧鐵騎這麼些年來對抗後金,總算是互有勝負,請先生放心,咱們絕不做孬種,也願張將軍旗開得勝,給皇太極的背後,狠狠捅上一刀!”

惡狠狠地一點頭,命親兵將呂唯風保護好,縱身上馬,齊集衆將,點齊部衆,又將心一橫,將那幾個傳旨的緹騎盡數殺了,揮兵向身後的廣渠門方向奔去。

待行到城外,命幾萬士兵鼓譟起來,城頭守衛的京營將軍與士兵原本都是些市井無賴,紈絝子弟,後金兵雖然逼兵京師,卻始終未曾近城攻擊,是以這些遼東悍將帶領的虎狼之師兵臨城下,各人均是殺氣騰騰,一副不交人便要攻城的模樣,所有的京營兵將均嚇的腿肚子轉筋,不知道該當如何是好。還是路過的巡城御史聽到動靜,慌忙一級級稟報上去,半個時辰之後,崇禎皇帝便在御門聽政中聽到了這個可怕的消息。

推薦《山河賦》:一位女性作者用幽雅的文筆描繪了一個虛構的“女兒國”——蘇臺王朝,女性帝王、臣僚、將軍是怎樣治理國家、對外征戰的?又是如何與男性後宮展開感情糾葛?讓明月曉軒給大家娓娓道來。

第51章 騎射(四)第55章 偷襲(十二)第31章 立威(下)第10章 赴臺(下)第48章 滅鄭(二)第57章 試探(七)第55章 偷襲(八)第48章 滅鄭(七)第68章 滅明(六)第45章 設縣(下)第64章 關寧(十)第42章 圍城(上)第62章 江南(七)第34章 開礦(上)第68章 滅明(四)第48章 滅鄭(二)第48章 滅鄭(七)第20章 會議(上)第7章 機遇(上)第49章 鎮倭(五)第32章 堅船第71章 定鼎(一)第43章 攻城(中)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五)第62章 江南(二)第38章 歸附(下)第13章 赴閩(下)第47章 遼東(九)第57章 試探(六)第66章 北伐(九)第18章 平亂(下)第59章 爪哇(二)第59章 爪哇(一)第18章 平亂(上)第23章 閱兵(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29章 官學(上)第43章 攻城(中)第60章 鼎革(九)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0章 鼎革七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7章 遼東(四)第46章 制約(下)第51章 騎射(三)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9章 爪哇(三)第71章 定鼎(二)第28章 保甲(下)第55章 偷襲(五)第55章 偷襲(十)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一)第70章 決戰(一)第66章 北伐(三)第64章 關寧(十)第56章 返臺(五)第24章 論兵(下)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9章 鎮倭(五)第50章 和談(二)第73章 南洋(四)第72章 法度(一)第67章 激戰(十)第69章 相峙(四)第55章 偷襲(六)第26章 亂局(上)第72章 法度(四)第62章 江南(三)第66章 北伐(十)第24章 論兵(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7章 協議(下)第47章 遼東(七)第60章 鼎革(十四)第71章 定鼎(三)第73章 南洋(七)第19章 甘蔗(下)第48章 滅鄭(二)第7章 機遇(下)第63章 倭亂(二)第65章 治平(五)第24章 論兵(上)第56章 返臺(五)第27章 協議(下)第29章 官學(中)第21章 招兵(下)第47章 遼東(七)第59章 爪哇(七)第51章 騎射(四)第30章 械鬥(中)第39章 賄賂(上)第70章 決戰(十四)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