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北伐(十二)

被漢軍突破營防之後,孫傳庭很是緊張了幾天,一連數日調兵遣將,將戰線南移十餘里,已是與攻城的漢軍公然對陣。

洪承疇已於半路便得知此事,他因知道漢軍騎兵過境,到也並不如孫傳庭想象中的那般震怒。兩人合兵之後,孫傳庭雖不擔心洪承疇申飭,卻也因大營被人襲破一事頗覺丟臉。他生性極是好強,因着此事便不大敢去見座師。直待洪承疇安頓下來,傳檄諸將入見。大戰即起,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得扭捏着帶着一衆幕僚親隨,前往洪承疇的大營拜見。

他雖然性格有些狷狂,又很自負,並不是很把洪承疇這個名聞天下,威震朝野的尚書總督,太保督師放在眼裡。只是洪承疇性子陰柔,很能退讓於他,官位遠在他之上不提,況且又還是他的老師,所以無論如何也要給其相應的尊重。兩人都是文官二品,便在洪承疇的軍帳裡平磕了頭,然後又以見師禮參拜,洪承疇自然不肯受他的禮,兩人揖讓一番之後,方纔在帳內坐定。

“百雅兄,我兄不必爲漢軍突營的事苦惱。事出突然,蟊賊又純是騎兵,原本就難以防備。況我師將帥疲玩廢事,若不是我兄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實乃國之干城,令學生敬佩。”

孫傳庭初聞他提起當日之事,很覺得有些難堪。心中正在不樂,卻聽到他的讚譽美言,不但將他立營不當,防守不嚴以致縱騎衝營逃逸的輕輕揭過,卻又將他好生誇讚一番,好象當日若不是他,明軍勢必全師潰敗,一敗而以致不可收拾。

他雖知道洪承疇言過其實,不過是在哄騙於他。卻仍是欣喜不已,只板着一張國字臉,向洪承疇道:“老師所言極是!諸總兵副將陋習難改,雖臨大戰而疲玩依舊,門生氣的不成,幾次三番想請大令懲戒。總因大戰在即,不能動搖軍心,待此戰過後,若還有不以國事爲重,欲私其兵以自肥者,門生總要殺上幾個,這才教他們知道朝廷法度!”

他惡狠狠的說完,見洪承疇微笑點頭,以示贊同。於是便扭轉頭去,用目光掃視着大帳內外的十餘名總兵官,還有副將參將等衆武官,見他們一個個低下頭去,並不敢與自已對視,心中滿意,便又迴轉過頭來,向洪承疇道:“請制軍大人訓話!”

由自稱門生到稱洪承疇爲制軍大人,這便是說私誼敘完,開始正式的說軍務。洪承疇也不客氣,與會的各文武官員道:“本部院自持節總督軍務以來,無時每刻不思我聖上信重之深恩厚德。我大明立國已逾三百年,歷代聖天子垂拱而治,恩澤遍及草野,山川雨露皆受聖恩;今上宵旰圖治,仁德愛民,並非是庸碌無爲之君;是以雖東虜造亂於遼東、陝甘四川流賊爲患,逆賊張偉造亂於江南,然則我朝根基深厚,這些逆亂之賊現下看起來氣焰滔天,實則我天兵一至,奮力一擊,無不望風而逃,無有不克者!本部院自領軍日起,從無敗跡,這便是我朝深恩遍及民間,人心思治,並不欲從亂的原故。”

他試圖爲這些武將打氣,是以不肯把實情說出,而是在此大言炎炎,將亡國之象已露的明朝說的仿似眼看就要中興,而滿清和張偉的新漢就如同跳樑小醜,並不足以爲他明朝大軍的對手一般。其實他督師做戰這麼些年,到確實沒有打過什麼敗仗。只是大多是與戰力極弱的農民軍做戰,根本沒有與關外的滿人和漢軍交過手。在場的諸總兵到有多半是和清兵交戰過,當真是每戰必潰,從無勝績。至於說起崇禎仁德愛民,各將更是詫異之極。各處天災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皇帝不但從無賑濟,反到是變本加厲,將萬厲年間的各樣加派又翻了幾倍,賦稅之重,直如斷線風箏一般直搖上天。各將若不是撈些兵血,吃些空額,只怕連當褲子也繳納不起皇糧,如此重壓之下,各地造反起義不斷,情形如此,明朝已是日薄西山,沒有幾天的國運了,這洪承疇身爲部院大臣卻如此睜眼說瞎話,卻當真是教人覺得可笑之極。

見幾個不老成的總兵大將面露怪異之色,洪承疇也知道自已的話很難服衆。因咳 了兩聲,又道:“自然,國家積弱已久,非一兩日便可扭轉。東虜騎射盔甲都精於我師,南賊火炮火槍又強於我師,爾等與之交戰多有不利。是以有了畏敵懼戰的心思。”

說到此處,他聲調轉高,厲聲道:“縱是如此,此番朝廷花費巨資調集了北方數省及九邊大軍近二十萬,號稱四十萬大軍討賊。對面的賊軍不過五萬,我天兵是其四倍,還有鳳陽堅城可恃,進可以以爲支持,退可以盾牌,此戰如若不勝,諸君又有何面目再見聖上,又有何面目對家鄉父老?”

他這一番訓話很是嚴厲,與他以前總是以私交和勸慰來鼓勵手下將軍奮力做戰不同。因爲不但是京師裡有交好的大佬寫信,道是諸科給事中對他拖延時日,並不肯立刻與敵決戰不滿,就是皇帝本人也很有疑慮。朝廷國力衰弱,此次調集了如此多的軍隊,餉銀糧草都是拼命擠將出來,耽擱一天,便是一天的饑荒,所以就是有心容忍,只怕他再不肯決戰,皇帝也不能容他了。他手底下的十幾萬兵還有餉銀可得,那山東附近的幾個總兵官早就不能得餉,上諭命各總兵就地自籌,其實就是命他們就地搶掠。國勢如此,他便是有千條計策,也統歸於一個字:戰。

“若有避敵畏戰者,斬!不聽號令者,斬!貪功冒進者,斬……”

由中軍官背誦洪承疇與孫傳庭商議好的十八犯斬軍令,洪承疇又將各總兵軍一個個叫上近前,交待軍務命令,叮囑慰勉他們一定要好生出力做戰。待各總兵官將令牌軍令領下,又都大表決心,表示此次做戰決不逃跑,也不會保存實力,各人都會督促部下出力死戰。

孫傳庭一直端坐於洪承疇之旁,耳中聽的真切。待最後一名總兵也行禮退下,他便微笑着向洪承疇道:“老師馭下有方,調配得當。門生看各武官都很肯賣力,此次做戰一定能夠得勝,門生很是敬佩。”

“不敢。決戰之時,還仰賴百雅兄居前就近指揮,學生於後押陣,此戰縱是得勝,我兄也是功在學生之上。”

孫傳庭與一般的明朝士大夫不同,自從帶兵之後,就每日習武不綴。是以他雖是文進士出身的文臣,到也有一身的好武藝。在川陝剿賊時,他就經常帶着巡撫標營親自上陣,每每親手斬殺敵軍,勇武之名就是崇禎都曾聞知,是與盧象聲齊名的文臣中的勇將。

此時聽洪承疇恭維,他到也並不客氣,只是點頭道:“來日戰事一起,門生必定束甲往前,督促各將拼命死戰。老師只管在後押陣,靜候佳音!”

說罷,起身告辭。因決戰在即,洪承疇知道他也有很多軍務要安排,要與自已的心腹將士再行訓話。所以也並不留他,只是親自起身相送,一直送到轅門處,方纔轉身返回。

此次軍議還是上午便開始,到孫傳庭與各將都全部辭去,已經是夕陽西下,暮色漸漸上來。

洪承疇靜立於大營之內,在高處向着各處眺望。他這營盤原本就是立在這連營的最高之處,此時他極目遠眺,十幾裡的連營依稀全數可盡。幾十萬的明軍士卒在軍營內往來奔走,忙忙碌碌。他略一點頭,知道是各將官依次回營後開始準備來朝與漢軍決戰之事,心裡很是滿意,不免臉上就露出笑容。只是稍站片刻之後,他又不知道想到什麼,笑容立時斂去,只呆着臉看向遠方,並不肯挪動半步。

他身後的中軍官並不知道大帥的心思,隨着他望了一氣,卻只見各營裡炊煙升起,顯然是各處都在埋鍋造飯。因向他小心翼翼道:“大帥,請入帳內歇息,一會子晚膳便備好了。”

“下去!”

這中軍吃他一喝,急忙退後,雙手垂下侍立在旁,並不敢再多說一句。其餘親隨侍衛見大帥不樂,各人忙都提着小心,眼看就要與敵人決戰,若是激怒了大帥,自已的腦袋豈不就是祭旗的上好人選?

他身後的幕僚都是極親信之人,此時也多是摸不清頭腦,不知道這位制軍大人站在這風地裡呆望些什麼。眼見太陽漸漸落將下去,天色越發黑暗,各人忙了整日腹中空空如也,此處地勢高曠,無可遮擋,又是深秋天氣,漸漸涼將上來,風撲撲打在身上,更是越發的難受。

有一楊姓幕客忍無可忍,因提着小心走上前去,向洪承疇道:“大人,未知所思何事?若是有苦惱之處,不妨明言,讓大家相幫參詳,已助大人思慮不及。”

洪承疇回頭看他一眼,見是一向以知名急智而被自已欣賞的楊廷磷,便點一點頭,向他道:“學生適才在想,敵人雖只是五萬多人,只是現下已有準備,若是避而不戰,只憑着利炮深溝堅守不出,我師人數雖衆,卻並不能上下一心奮力死戰。若是某部吃不住死傷而先潰退,只怕……”

這楊幕客卻是年青氣盛,是以極是敢言。因皺眉道:“大人雖不明言,卻只是不忍言耳。現下的調派都是以敵兵應戰而行,若是果真是敵人堅守不出,只是固守待援,那隻怕我近二十萬大軍急不可下,甚或師老而喪氣……”

大戰在即,古人做戰最講吉利,不可臨陣而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是以這兩人都不肯將話說實,略點一點便停住話頭。只是他們身邊的這些幕客雖有些是用來以詩酒愉悅大帥,又有些是相幫着寫奏摺文書,他們並不通軍務,到也罷了。其餘多半都是洪承疇請來襄助軍務的幕客,誰不知道這兩人話中之意?明軍調集之初甚是隱密,屯兵在鳳陽城後數十里,其間戰線封鎖,是以漢軍並不知曉對面明軍數量越來越多。況且漢軍也是由準南慢慢攻將過來,並不是很急切的行軍,因此初時洪承疇的戰略方針施行的很是順利,並無什麼讓他很擔心的事發生。待沈金戎的幾千騎兵揣營而過,衆人心裡已是覺得不妙,待此時這兩人議論出來,各幕客面面相覷,都覺得臨陣之際,大帥卻殊無信心,這當真是不妙之極。

“大帥,縱是他們請兵,由南京調兵過來也需些時日。那對面的賊兵野戰營中能有幾多糧草?只要咱們將他們圍實了,並不急於猛攻。斷了他們糧道,慢慢消耗他們的士氣。待賊兵糧盡,到時候便可一鼓而下!”

“正是。糧道一斷,賊人的糧草最多不過支十日之用。由南京遡江而上,至芫湖,由芫湖再由陸上進兵,這需得多少時日?”

聽到此處,洪承疇不禁點頭微笑,覺得很是有理。他這番做態一出,各知兵的幕客都紛紛上前捧場,都道:“正是!只怕賊人派往南京請兵的使者剛派出一兩天,才行得多少路程?只怕連廬州都不曾到!待南京知道消息,總得調動部隊,準備兵船器械,等他們趕到此處,只怕這鳳陽城下的幾萬賊兵已然全數束手被擒!”

洪承疇終於點頭道:“諸位老先生說的都很有道理,咱們就如此辦理!”

見各個幕客都向他微笑,都表現出勝利在握的喜氣。洪承疇更覺得歡喜,又向他們道:“縱是如此,也不能由着他們順順當當派兵過來。待圍定了眼前的敵兵,咱們還要派出一支偏師,往廬州四處遊擊。敵人後方鎮守廂軍有不少是我大明江南駐軍降軍,只怕有不少立時反水的,也未可知。”

第47章 遼東(三)第25章 宗族(上)第1章 回到明末第37章 會晤(上)第70章 決戰(三)第43章 攻城(下)第73章 南洋(一)第24章 論兵(下)第60章 鼎革一第59章 爪哇(七)第70章 決戰(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6章 制約(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0章 鼎革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70章 決戰(二)第49章 鎮倭(八)第69章 相峙(五)第42章 圍城(中)第55章 偷襲(二)第18章 平亂(上)第37章 會晤(下)第70章 決戰(十)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七第30章 械鬥(中)第11章 北港(上)第68章 滅明(六)第59章 爪哇(八)第57章 試探(四)第65章 治平(十一)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5章 治平(九)第70章 決戰(十)第45章 設縣(下)第66章 北伐(三)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5章 偷襲(四)第55章 偷襲(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7章 機遇(下)第39章 賄賂(下)第48章 滅鄭(二)第62章 江南(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0章 械鬥(上)第63章 倭亂(二)第49章 鎮倭(八)第72章 法度(一)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3章 南洋(七)第64章 關寧(九)第59章 爪哇(五)第64章 關寧(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9章 鎮倭(九)第41章 大員(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0章 鼎革三第71章 定鼎(二)第61章 伐明(二)第55章 偷襲(七)第63章 倭亂(一)第63章 倭亂(九)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四)第17章 亂起(下)第68章 滅明(六)第58章 呂宋(一)第61章 伐明(七)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四)第28章 保甲(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48章 滅鄭(六)第67章 激戰(四)第64章 關寧(四)第55章 偷襲(十)第23章 閱兵(下)第58章 呂宋(七)第45章 設縣(上)第27章 協議(上)第55章 偷襲(九)第72章 法度(四)第67章 激戰(九)第5章 初會(下)第66章 北伐(八)第60章 鼎革二第47章 遼東(七)第68章 滅明(二)第38章 歸附(下)第53章 造反(一)第49章 鎮倭(六)第38章 歸附(上)第43章 攻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