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安南國水師的阮有進、阮有鎰兩個將領就在第四艦隊之中,各擔任一艘炮船的船長。他們投靠九州軍以來就在天津衛的海軍講武堂進修風帆戰列艦時代的海軍戰術,而且順利通過了考覈擁有了自己指揮的戰船。
對於海軍部的炮船,阮有進、阮有鎰兩個人可謂是十分滿意。阮有鎰指揮的護衛艦,擁有三十六門火炮,其中24磅滑膛炮有10門,其餘爲12磅的滑膛炮,長炮和短炮兼備,火力比他們之前帶領的阮家水師戰船更強。阮有進指揮的是一艘新的戰列艦——東吳號,擁有六十四門火炮,火力更加兇殘。
而且九州軍使用的製造風帆戰船的技術是18世紀到19世紀之間日不落帝國的技術成果,此間正是風帆戰列艦技術最成熟的時候,生產出來的大帆船經過前面幾個世紀的不斷總結和改進,甚至在海軍軍人眼中充滿了美感。
阮有進、阮有鎰兩個人站在甲板上,看着波瀾不驚的黃海海面,心裡感慨萬千。
“沒想到我們有一天會成爲宗主國的軍官,現在我的職務是海軍中校,以後能夠在宗主國當個將軍就好了。”阮有進說道。
“你指揮的竟然是我們第四艦隊三艘戰列艦之中的東吳號,而我只是一艘護衛艦,海軍少校。我們明明是同一期海軍講武堂的學員,海軍部對你也太過重視。”阮有鎰同時與阮有進接受九州軍的招降,但現在兩人分出了個高低,讓阮有鎰略爲羨慕。
在海軍部不同船長之中也有軍銜和地位之高低。海軍部長下面是艦隊司令、船長、副手、海軍士官、普通士兵、雜役。在船長中也有明顯的區分,一般能夠指揮戰列艦的人都是中校、上校、將軍級別的海軍將領。其次是指揮護衛艦等普通炮船的船長,分爲大型護衛艦和小型護衛艦,再其次是指揮補給船、運兵船等輔助船隻的船長。
第四艦隊一共有三艘戰列艦、十一艘大小護衛艦。
艦隊司令爲海軍新銳孫旭,原來南洋艦隊大趙號風帆戰列艦的船長,幾乎與鄧千龍同期,是納爾遜到來這裡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學員,先後參與過討伐鄭芝龍、安南國水師、馬六甲船隊的海戰,也可以說得上是身經百戰。
除了孫旭以外,還給阮有進、阮有鎰這樣的新收服地區出身的將領被授予職務,以拉攏安南國等地的百姓,讓他們看到只要肯接受漢化改造,他們也能夠爬到中高層。而且阮有進、阮有鎰本來就是安南國這個時代最有才能的兩個人,只可惜遇到了帶着金手指的楚雲,才被輕易擊潰。
“海軍部傳來了備戰命令,我們旅順衛的十四艘戰船組建成了第四艦隊,也沒有通知作戰目標是誰。你猜測我們第四艦隊會對哪方勢力進行作戰?”阮有進向阮有鎰問道。
“我猜測不是高麗國便是東瀛國,這附近的海面只有這兩個王國還有水師和獨立的軍隊了。”阮有鎰說道。
“你這不是廢話麼,我也知道只有高麗和東瀛兩國,而想要對除了這兩國以外的其他海域進行征服,不可能會匆忙備戰,最起碼要給我們一年的準備時間。”阮有進說道。
兩個人對話之時,有一個傳令兵過來說道:“兩位長官,艦隊司令召集所有船長集合,確認各艘船隻狀況是否良好,又是否做好了戰爭的準備。”
“我們這便去!”阮有進、阮有鎰兩個人答道。
新建造不久的風帆戰列艦“曹魏號”下方,新上任的海軍艦隊司令孫旭召集了第四艦隊的所有船長。
以前他們還只是臨時的艦隊,分開訓練,但是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的編號,被整合成爲了一支新艦隊,獨立地承擔作戰任務。
“海軍部這次讓直隸艦隊擔任主力,我們第四艦隊作爲輔助。這次將是我們第四艦隊首次投入戰爭。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希望諸位不要給我們第四艦隊丟人!”孫旭板着臉訓話。
“司令官,我們此次作戰的對象到底是高麗國還是東瀛國?竟然要同時動用直隸艦隊和我們新成立的第四艦隊,我覺得作戰目標是東瀛國的可能性更大。東瀛國的海面寬闊,需要動用兩支艦隊來進行全面封鎖。而如果作戰目標是高麗國的話,還是需要依靠陸軍部。”阮有鎰推測道。
“不必在意作戰目標是誰,只要按照命令忠誠地完成作戰目標即可。據海軍部之命令,我們第四艦隊正式成立,時刻做好出海戰鬥之準備。”孫旭說道。
旅順衛裡面除了第四艦隊以外,還有一批從天津衛的海軍講武堂到來參觀的低級學員。這些低級學員平時在天津衛的海軍講武堂學習文化知識,有時候還會到旅順衛、威海衛等地參觀艦隊,以及登上訓練處船隻進行操練。
“我看最近幾天旅順衛的海軍士兵一個個行色匆匆,很有可能是要爆發戰爭了。”一個短髮的海軍講武堂低級學員說道。他不過十一二歲。
“鄭成功,你是說旅順衛的艦隊要準備出海討伐敵人了嗎?”其他小孩圍過來問道。
“當然,以前我父親帶領艦隊前往高麗國的時候,當時北洋艦隊上上下下就是這樣匆忙地進行準備,這就是海軍部的戰爭動員。戰爭動員和演習動員可不一樣,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一種無法控制的緊張感,是如何假裝都假裝不來的。”進入了海軍講武堂的鄭成功篤定道。
“你說旅順衛的艦隊會去討伐哪裡呀?”一衆小同學七嘴八舌地問道。
在這一批低級學員中,可能就屬鄭成功對海軍最爲了解了。
“當然是東瀛,我父親帶人鎮壓他們的時候,他們一點都不敢吱聲。後來我父親帶着北洋艦隊到了高麗國,他們就開始囂張起來,還想要害大玉兒姐姐。所以旅順衛的艦隊一定是去討伐東瀛國的。”鄭成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