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滁州未解之謎

當長安城的錦繡成堆漸漸遠去,裴南歌那振翅高飛的心情忽然再也不復初離長安那般雀躍,期待和悵然交集的心緒佔滿她的心房,令她不知所措。

一行人趕到南譙城中之時,王刺史和沈縣令已在縣衙門口相迎。王刺史約莫五十歲,雙鬢微白,沈縣令眉頭深鎖難掩焦慮,二人簡單關懷了他們路上情況,相互認識後就立即往內堂討論案情。

裴南歌費力地跟着蕭、李二人的步伐進到內堂,還未坐定就聽得王刺史急切出聲:“這次我從南譙取道金庭,身邊隨行不多,竊賊就趁機盜走了先祖墨寶。”

蕭武宥頷首:“王刺史之事我們略有耳聞,還請刺史再仔細回想墨寶失竊時的情形。”

“我們大概申時抵達南譙,隨後就在驛館中安頓。當時我正在屋內與隨行的四位侍從交代事情,忽然就聽到屋外有人大喊‘起火’,於是我讓兩個伺從出去瞧瞧,但過了近一炷香的時辰他們仍然沒有回來,也沒再聽到屋外別的動靜,我放心不下,就又派了兩個人出去看看。就在他們離屋不久,忽然外面狂風大作吹開了屋子的門窗,我前去關窗的時候被風吹迷了眼,等緩過來的時候風也停了。不久,後來派去的兩個伺從擡回了暈倒的另外兩人,這時我才覺得事有蹊蹺,再去翻看盒子時,《快雪時晴帖》已不見了蹤影,盒裡只有竊賊留下的一方布帛。”王刺史說完就將一方絹帛交給蕭武宥。

蕭武宥接過絹帛仔細摩挲一番:“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竟然是江都繚綾。”

“繚綾?”王刺史驚道:“竟然真是江都貢品繚綾?”

“不假!”蕭武宥將繚綾遞給李子墟收好:“但我也同刺史一樣疑惑,爲何是繚綾?南歌,你先聞聞盒子周遭是否有特別的氣味。”

漆木浮繪的狹長木匣裡空空如也,裴南歌低頭將鼻尖觸及匣口,漆木的淡淡香味飄散入鼻,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合上木匣,她無奈朝蕭武宥搖搖頭,其實她心裡很清楚,拓帖遺失至今時日不短,哪怕真有其他氣味也早就散了。

“蕭司直,因爲帖子是聖上御賜,沈某擔心此事張揚出去會危及皇家威嚴,所以失竊後只在暗中對進出城門的人進行搜查,但直到現在依舊一無所獲,司直,現今是否需要採取懸賞通緝的辦法?”沈縣令言簡意賅,幾人不免都對他理智的處理方法讚許有加。

“不!”蕭武宥與王刺史相視,估清王刺史的意思後拒絕道:“繼續封鎖消息,裝作帖子還在我們手上,只要官府未透露帖子失竊的訊息,黑市各路人馬就會質疑帖子的真僞不敢貿然交易,竊賊說不定還在城內等着風頭避過去再出手,越是這樣,我們越得按兵不動。”

“是,我這就讓人查探這塊繚綾的來歷。”沈縣令將繚綾交給縣丞,吩咐好各項事宜後就遣他速去查探。

“司直!”李子墟這時才得空抽身到蕭武宥跟前,壓低聲音與他探討案情:“既然竊賊是從朝廷命官手中竊走御賜的名帖,爲何還要留下這麼珍貴的繚綾?”

“你是想問,究竟是故意爲之還是偶然失手罷?”

李子墟頷首:“用得起繚綾的人多是達官顯貴,又如何會行竊呢?”

“那也未必!”這一路快馬加鞭讓裴南歌吃了不少苦頭,剛到南譙縣城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又開始絞盡腦汁地想案子,所以這聲反駁顯得無比單薄:“快雪時晴是王羲之的墨寶,王刺史得到的那本又是聖上御賜的烏金拓本,世上之人自然趨之若鶩。我聽阿翁說,朝中好多人都以收集王羲之的書帖爲好,沒準就是哪位達官貴人想將快雪時晴帖據爲己有。”

“有幾分道理!”李子墟說得公允:“但就算真是某位達官貴人竊走拓本,他們也不敢明目張膽掛在自己屋中,萬一教人看見那不就是不打自招?”

“子墟說得不錯!”蕭武宥贊同道:“快雪時晴的真跡已隨着太宗皇帝入土爲安,世上的拓本又以現今失竊的這本烏金拓最爲珍貴,眼下整個大唐都知曉這本拓本被賜給了王氏後人,各方貴胄縱使再喜愛這名帖,也斷不敢冒着欺君罔上的罪名幹這種引火燒身的危險勾當。”

裴南歌覺得他二人說得都極爲有理,低着頭一時無話。

蕭武宥翻動着手裡的絹帛,緊皺的眉頭霎時微微舒展,顯得沉穩自信:“以上的各種解釋,都是先假定這塊繚綾是竊賊在偷竊中不小心落下的,但如果並非如此呢?”

“你的意思是……”李子墟和裴南歌齊齊看向那方絹帛:“這塊繚綾的尺寸顯然不是絲絹,此處又並無尖銳之物,緣何會留下這麼塊絹帛?”

蕭武宥修長的指尖拈起絹帛:“若是被劃破的衣裳,四角又怎會如此平整?”

裴南歌果然發現那方寸大小的繚綾表面平滑、四角齊整,完全沒有半分劃擦的藕斷絲連。

已經交代好相關事宜的王刺史和沈縣令注意到他們這邊的情況,順着李子墟他們的目光也發覺繚綾的不同尋常,沈縣令沉聲道:“這方繚綾四角紋路齊整,看樣子應當是裁下來的。”

“不錯!”王刺史應道:“竊賊應當是故意留下這塊繚綾,目的就是想引我們發現,或許,竊賊是想向官府挑釁。”

沈縣令靈光一閃,對着手下的人發話道:“速去查查近來有什麼刻意與官府作對的小賊,一個也別漏掉。”

他的話音剛落,剛走出門的縣丞又匆匆進來,他的身後跟着一位面容焦慮的衙役,疾步的行走令他腰間的佩劍發出清脆的碰撞:“稟縣令,城東燕子林發現一具女屍。”

沈縣令面色凝重,附耳對縣尉低語幾句,縣尉點點頭快步退下,不多時他就領着一位十五、六歲的女子進來,女子朝着衆人盈盈一拜弱柳扶風,目光掃過焦急的衙役後得意一笑:“怎樣,沈縣令,不幸被白露言中了,不知您要如何處置白露呢?”

裴南歌在看清女子衣裳上繡的圖案後,心開始不可抑制地狂跳,她小心翼翼地望向身旁神情冷峻的蕭武宥,見如墨的眼眸微微閃動,看不清他的情緒。

就在衆人仍是一頭霧水的時候,自稱“白露”的女子竟笑呵呵朝着衆人解釋:“兩天前,白露可是提醒過的府君,今日白露要在燕子林大開殺戒,怎麼?明公現在信了?”

沈縣令不答話,轉頭向衆人解釋道:“此女白露,是臨江繡坊的繡娘,前天她來縣衙投案,說她能用神力殺人,見我等不信,就煞有其事地說出今天會在燕子林殺害米鋪老闆娘,我等雖然不信,但擔心她真去殺人,就將她關在縣牢裡派人盯着她。”

四下皆是一驚,白露卻又吃吃笑道:“沈縣令可是派了三個人看着白露,白露連喝了幾口水都有人數着,白露若是想出去,只怕得會遁地飛天才行。”

沈縣令看向幾位獄卒又看了看縣尉,他們神情認真地點點頭,證實白露不曾離開縣牢。

白露的身姿翩翩然來到沈縣令跟前,又如拂柳般挪過王刺史身旁,最後徑直站定在蕭武宥等人眼前,她伸平雙臂輕盈地轉了個圈,纖纖柳眉笑得如同一彎新月:“諸位覺着白露像是會飛天遁地麼?”

裴南歌焦慮地看着蕭武宥,他寬袍之下的手掌握緊又鬆開,她的心也隨之一沉,她知道,他看出來了。她不禁爲自己方纔的小竊喜感到自嘲,那般別緻的繡樣,連她都能認得出來,更遑論是比她更熟悉那個樣式的他呢。

果然,她聽見蕭武宥起伏的聲音問道:“你衣裳上的圖樣出自何人之手?”

白露眨眼瞧着蕭武宥,脣角的笑意愈發恣意,她說:“臨江繡坊老闆娘江宛若。”

第171章 難以抉擇的後路(1)第181章 不肯現身的證人(3)第177章 人生的反轉不斷(1)第130章 故人相逢大理寺(1)第107章 七尺之軀終許卿第131章 刑部也焦頭爛額第96章 猶抱琵琶半遮面(2)第168章 豈可輕易就友盡(1)第3章 大理寺VS刑部第65章 孤注一擲博垂青(2)第70章 裴南歌再下一城(1)第67章 撲朔迷離的兇案(3)第129章 大理寺風雲突變第61章 絡緯秋啼金井闌第190章 即將失業的五哥(1)第36章 人不好奇枉少年第173章 命案引出當年事(1)第25章 險遇青面突厥奴第119章 扣人心絃的等待(2)第72章 急轉直下的比賽(1)第61章 絡緯秋啼金井闌第57章 得來尤其費工夫第186章 直言不諱的推測(2)第86章 法力無邊徐半仙第67章 撲朔迷離的兇案(1)第121章 患難之交恩愛深(2)第64章 去也難,留也難(1)第26章 兩位死者的往事第180章 千方百計套進展(2)第102章 內有乾坤藏兇器第79章 有生之年狹路逢第191章 立場鮮明鬥志強(1)第28章 顯神通與被表白第104章 置身險境退爲進第174章 同根相煎何太急(2)第184章 撲朔迷離真相隱(1)第179章 你比真相更重要第4章 薰香裡的奧秘第119章 扣人心絃的等待(2)第67章 撲朔迷離的兇案(2)第173章 命案引出當年事(2)第149章 暗合雙鬢第86章 法力無邊徐半仙第17章 滁州未解之謎第194章 一壺濁酒盡餘歡第85章 與江湖騙子鬥智第194章 一壺濁酒盡餘歡第99章 黛娘子拒說隱情第192章 愛憎分明不忘本(2)第115章 突如其來的變故第184章 撲朔迷離真相隱(1)第165章 探牢房再查茅溉(1)第62章 難得一見的分歧第166章 背信棄義的真相(1)第177章 人生的反轉不斷(2)第133章 裴寺卿棒打鴛鴦第108章 君子之交淡若水第24章 失竊名帖的下落第155章 無所遁形的往事第155章 無所遁形的往事第48章 斷袖算不算真愛第162章 揭開塵封的過往第188章 所謂的畏罪自殺(2)第24章 失竊名帖的下落第72章 急轉直下的比賽(3)第109章 隱情漸漸浮水面第94章 放手一搏行不行第59章 情深不覺人心惡第85章 與江湖騙子鬥智第92章 險象迭生求真相第26章 兩位死者的往事第93章 人蔘和醋不相逢第100章 骨肉相見揭真相第189章 原來事了案未結(2)第15章 蕭武宥的身世第14章 快雪時晴失竊第72章 急轉直下的比賽(1)第106章 遲到千年的擁抱第110章 舊事重提之馬元第66章 青出於藍的苗頭(2)第87章 戳穿騙術惹麻煩第167章 患難之交情誼重(2)第168章 豈可輕易就友盡(1)第54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63章 此去晨昏人憔悴(2)第64章 去也難,留也難(1)第79章 有生之年狹路逢第7章 真相近在咫尺第8章 兇手是青藍?第169章 諸事終於塵埃定第144章 少小離家幾時回第92章 險象迭生求真相第19章 裴南歌VS白露第129章 大理寺風雲突變第5章 巧問婢女證詞第116章 落花時節又逢君第37章 江東子弟多奇葩第56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72章 急轉直下的比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