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滄海遺珠

160 滄海遺珠

小小的江油,有什麼事情,就是走路也能很快到達,根本沒必要用到昂貴的騎兵,一個七品縣令,只要做好自己本份的事,這就足夠了,但陸皓山做得,的確是多了一點。

看到陸皓山沒說話,李念嘴邊露出一絲驕傲的、不易察覺的笑容,繼續說道:“大人,如果你沒有這種想法,就當我李念是信口胡言,無法無天,要罵要打要殺,絕無一絲怨言。”

陸皓山沉吟了一下,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反而問道:“李先生,當今形勢你是怎麼看的?”

“還是那句,大明積怨已深,天災人禍,那是大明的氣數已盡,現在不過是在殘喘而己,早晚會被取而代之,不過大明經營了二百多年,多少還有一些老底和資本,不會馬上崩潰,不過在它內外交困之時,正好偷偷發展,深挖牆,廣積糧,伺機而動,順勢而起,最後肯定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這個李念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歷史的進程沒有錯,大明還能堅持十多年,就是崇禎皇帝死後,又建立南明,把明和清的戰爭延續了十多年,直至被清朝消滅,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說得沒錯,但是這些是老生常談,並不算出彩,想當自己心目中的師爺,那還是不夠的,陸皓山眼珠轉了二下,繼續問道:“那依李先生之見,江油這塊地方,適合發展嗎?”

“適合”

“哦,何以見得?”陸皓山追問道。

李念知道這是陸皓山給他的考驗。要成爲他的軍師,沒點真材實料是不行的,沉吟了一下。開始介紹道:“從軍事來看華夏的地理形勢,可以用棋盤來形容,整個華夏就像一個不規則的棋盤,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東、湖北和漢中是其四邊,中原是其腹地,縱觀歷朝歷代。雖說華夏幅員遼闊,但在起戰爭中起到決定作用的主要就是上述的九個地域”

“四川位於長江的上游,四面高中間低。是典型的盆地結構,在盆地的四邊都是崇山峻嶺,這種防禦是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又有長江三峽和嘉陵江交別作爲東面和北面的往來孔道。而這兩個孔道都非常險要。此外還有不少伐道,易守難攻,四川是棋盤上的一個角,地位非常重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能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大多能成就一方霸業,當然。僅有地理條件是不行的,還需要得到百姓的支持。江油位於四川,也就是位於四角當中,可以利用這一地理,然後徐徐圖之。”

陸皓山皺着眉頭說:“李先生的意思是,只要佔據着有利的地勢,就能事半功倍,對吧?”

“有利的地勢有利於發展,但僅靠雄關是不行的,我有一個朋友說得對,有時候在德不在險,潼關雖險,畢竟項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劉裕曾入之,安史叛軍亦曾入之;瞿塘雖險,畢竟岑彭曾入之,桓溫曾入之,朱齡石曾入之,劉光義曾入之,湯和曾入之;有些時候,勝負成敗,在乎一心。”李念悠悠地說道。

尼瑪,撿到寶了。

就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眼前這個貌不驚人的李念,竟然對山川地理這樣熟悉,講起這些簡直就是頭頭是道,看得出他在上面花費了不少功夫,別人是胸有成竹,他是胸有地圖,難怕剛纔那樣驕傲,人家還是有真才實學的,正正印證了一句古話:人不貌相,海不可斗量。

本想着先把李定國這根好苗子握在手中,好好培養,沒想到摟草打兔子,把他叔父也帶來了,而這個李念,博學多才,如果上述那番話是他總結出來的,那麼他可以做一個很不錯的軍師。

陸皓山有奇怪地說:“李先生,聽你描述,有如親臨其境,你不是和兄長一起居在榆林嗎?你怎麼知道那麼多的?”

“不瞞大人”李念苦笑地說:“我和兄長的性格不一樣,他喜靜我愛動,特別喜歡到處到處遊山玩水,最大的願望是踏遍華夏大好河山,爲此我還和兄長鬧翻了,因爲老父一走,我就賣分到的田地賣了作盤纏去遊山玩水,一年也沒幾天是在家的,我北到過韃靼,南至瓊州、西至亞東,南至登州府。”

這算是走遍華夏神州了,一想到他以看到不同的景色、體會到各種風土人情,陸皓山也有些悠然向望,忍不住問道:“去這麼多地方,得花不少時間吧?你夫人能同意嗎?”

“是啊,前走一共花了十多年,有時候沒盤纏了,就要幹零活、散工、師爺、下人,甚至夜香也倒過,一攢到銀子繼續前行,像我這種不顧家的人,哪裡有什麼夫人,這些年都是這樣過來的,這樣也好,一個人飽全家不餓,也幸虧大哥顧及兄弟情誼,一直支持,每次回家也會給我送錢送糧”李念指着自己的腿說:

“你看,這條腿就是爬山時摔斷的,山裡沒大夫,好不容易救活了,這腳也就落下病根,走路也不利索了,這樣也好,正好在家中守着定國,想走都走不了。”李念自嘲地說。

原來是這樣,難怪這個李念的腳有問題,原來是旅遊途中摔斷的,想不到在大明朝也有這樣的旅遊狂人。

突然間,陸皓山心裡打了一個激靈:李定國成爲一代名將,除了他自身的天賦和努力,自然少不了有人教導,那麼引導他走上名將之路的,到底是張獻忠還是眼前貌不驚人、默默無聞的李念呢?

陸皓山更願意相信後者,如果是這樣,那麼自己這次真是賺大了,簡直就是傳說中的滄海遺珠。

“能在有生之年,多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這也是不錯的事,我說的對吧,我的師爺。”陸皓山突然笑着說。

有這份見識,還做過師爺,陸皓山相信,這個人就是自己要等的人,陸皓山向他拋出橄欖枝。

李念楞了一下,不過他很快反應過來,恭恭敬敬地向陸皓山行禮道:“學生見過東翁。”

晚明到清,師爺通常是落榜的書生,對有功名東家,都是自稱學生。

陸皓山親手扶起他,笑着說:“不必多禮,李先生,以後就有勞你多費心了。”

“李某傾盡全力,一定不會讓東翁失望。”

“對了,你怎麼知道本官這麼多東西的?而你到江油才二天的時間。”陸皓山有點奇怪地問道。

這個李念剛到江油二天,不僅偷看了自己設在牛頭山的軍營,還打探到自己這麼多秘密,手段還真不簡單。

“這個簡單”李念笑着說:“雖說學生來這裡僅二天,但是在途中和你派出的人相處了十多天,東翁你也知道,路途是很寂寞的,就在路上聊天,那個叫趙軍的人很熱情,有時喝多了,不經意會吐露一點點信息,到江油後,只要去茶館,找到喜歡講故事的人,總能很快就得到答案的,總結歸納起來,就有一個輪廓了,而牛頭山的軍營也不難,現在每天都有人往軍營送草料,花點小錢坐下順風車也不難。”

寒一個,鬧了半天,原來是趙軍這傢伙泄了密,陸皓山一下子無言了,以趙軍的精明,居然還讓李念套出這麼多情報,真是小狐狸碰上老狐狸,還得要吃虧了。

陸皓山也不再探究這個問題,古人說得對,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李先生,那依你看,本官下一步要幹什麼?”終於有一個可是商量的人了,陸皓山心情大爲放鬆,開始向李念取經。

李念倒不急着說,而是小心地說:“東翁,學生剛到江油,對這裡不是很熟悉,你還是把這裡的情況仔細說一下,最好把東家的想法也說出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替東家分析了。”

還不錯,實事求是,沒有急於表現自己,陸皓山暗暗點頭,要是那種沒有調查清楚就急於表現自己的人,多是那種誇誇其談的人,陸皓山對李念也很信任,事實上,就是李念也知道,一旦自己離開陸皓山,等待他的不是被官家斬首就是死於暗殺,陸皓山也有把他控制在手中的自信,於是把自己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包括自己暗中養肥不沾泥的人,準備利用他們作爲自己繼續留在江油的籍口。

當然,自己那一手以假亂真的技藝陸皓山沒說,這是壓箱底的王牌。

沉吟了一會,李念搖搖頭說:“東家,你錯了。”

“錯了?哪裡錯?”

李念點點頭說:“一個桶能把短板補上,自然能裝得更多,但是如果一個桶是小桶,那麼裝滿一個桶也沒多少,要想裝得更多,那得換一個大桶,江油只有區區幾萬人,就是經營得再好、掩飾得再完美,也有其瓶頸,只着眼於江油這個小地方,始終很難壯大。”

“這個本官自然知道,只是一時沒辦法,現在想聽一下李先生的意見。”

“很簡單,東翁只要轉變下觀念,把利用不沾泥留在這裡轉變成斬獲這一份軍功,然後想方設法由文轉武,只要轉成武職,擔任武官,這樣才以有兵餉、可以光明正大地擴軍,增強自己的實力,再一步步爬上去,伺機控制四川,那麼一切將有無盡可能。”(……)

ps: 最後一天,要是有月票的就投吧,不投就浪費了,謝謝!

192 貓和老鼠374 黃虎之死479 故伎重演169 洞房花燭159 洞若觀火318 人如草芥183 賊勢滔天第93章 茶馬互市342 襲擊欽差370 大勢已去第44章 江油首富349 一戰揚名第63章 有獎問答154 挑撥離間第72章 桃園結義422 故人相見209 新的疑惑130 借刀殺人397 風起雲涌155 拐誘成功480 半個時辰461 以退爲進295 允許犯錯339 只欠東風364 一觸即發167 厚黑高手187 青林見聞300 文衝千戶258 紈絝子弟115 路遇設卡158 李家叔侄第34章 官吏鬥法(一)387 特別節目455 兵不厭詐384 利好襲來182 攻陷石泉184 一縷曙光386 會見普布482 失地盡收102 鐵血柔情176 混混本色159 洞若觀火109 爭奪縣丞187 青林見聞第19章 我替你按400 撒破臉皮111 一個請求151 意亂情迷336 亂點鴛鴦第36章 官吏鬥法(3)第83章 王道梟道187 青林見聞350 力拒洪帥356 萬縣換防第91章 醉翁之意第57章 徵稅遇阻第76章 圖窮匕見364 一觸即發第11章 走馬上任255 勵精圖治100 親自練兵第26章 醉翁之意216 榮升千戶第33章 勝券在握157 年關將近428 抵達陝西163 迎親設障第32章 縣令查帳135 拷問黃仲第90章 校場比武(三)427 功成身退375 衝冠一怒243 校場訓話479 故伎重演第8章 所託非人243 校場訓話442 鰲拜之死124 各有算計第58章 感情投資472 末日之歌286 休養生息216 榮升千戶第9章 縣丞陳貴161 新任師爺168 討價還價411 暗夜兇光270 介休範家174 賊蹤初現230 陸林聯手269 初戰告捷第17章 縣丞有請341 秘密相見第68章 再次登門373 宅心仁厚413 生死輪迴第43章 政局動盪306 虎口奪食254 新式設想400 撒破臉皮180 大戲開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