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卿,朕聽說關寧騎兵在寧錦之戰中曾與後金騎兵正面衝殺不分上下,可有此事?”朱由校問道。
“全賴陛下天威,關寧騎兵在此戰奮勇當先,與後金騎兵一時勝負難分。”袁崇煥說道。
“明日,朕的御林軍將會舉行一次演戲,你們看看朕的新軍有沒有可能在野外與後金軍決一勝負?”朱由校微笑着說道。
“諾。”
……
第二日,朱由校安排三萬御林軍了參加此次的演習,三萬人中包括了五千的騎兵,三萬人擺成了三個步兵方陣,擔任甲方。而乙方並不是真人,而是假人,甚至是假想敵。雖然這種軍演沒有雙方對抗來得真實,但現場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還是能看出優缺點的。
新軍的指揮模式現在採用的是令旗和鼓聲結合的方式。新軍已經全部裝備了刺刀,淘汰了以前的長槍和大刀,但保留了匕首。
在朱由校大力支持下,新軍的火炮都開始標準化和規模化,一個萬人隊配備有一百五十門到兩百門大炮,以虎蹲炮和騎兵炮爲主,其中以虎蹲炮爲最多,佔了三分之二左右。如果戰爭有攻城的需要,軍隊纔會配備榴彈炮和加農炮,畢竟現在帝國的主要敵人暫時都沒有大炮。
而且朱由校從荷蘭人那裡得到了鑄造鐵炮的技術,大大降低了鑄炮的成本,但是受到鍊鋼等等技術的侷限,使得目前鑄鐵炮的數量並不多,主要是用重型大炮的鑄造。
在帝國炮兵學院建立之後,在新軍中,“點放之術”和“藥彈相稱”等新技術在新軍中普及開來,甚至朱由校準備新軍中普及望遠鏡。
大明帝國的火炮鑄造技術與新軍的火炮操作已經與西洋人難分伯仲了。而且在火藥配置上,採用了西方黑火藥的技術標準,對黑火藥進行標準化的生產。
唯一讓朱由校遺憾的是天啓槍現在在製作工藝上還沒有取得突破,不要說百人配備一把天啓槍,當目前爲止,就連每千人都無法配備一把天啓槍。
巳時,朱由校大手一揮,御林軍的演戲正式開始,頓時槍炮齊鳴。
“這種方陣是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無論敵方騎兵如何變換進攻方向,方陣均能無死角地進行射擊,同時配合陣中的火炮,對騎兵進行壓制。”盧象生解釋道。
“此陣在對付騎兵上,優點明顯,缺點也很明顯,趙愛卿你說說看,缺點在哪裡?”朱由校問道。
“諾,如果我方是騎兵,只有趁對方立足未穩,陣型還未構建成型之時發起攻擊,定可一舉破之;如果對付陣型已經構建成型,要破此陣,就需要步騎結合,纔有機會,如果我方也是神機營配合重甲騎兵,破此陣不難,如果不是神機營,破此陣難度會大許多,需要弓箭手完美的配合重甲騎兵纔有機會;還有此陣在獲勝之後,無法對敵人進行追擊,無法擴大戰果。這是愚臣之見,還請陛下點評!”趙率教想了想說道。
朱由校只是笑笑沒有說話。此時方陣開始變陣,一隊騎兵衝了出來。
“如果對方也是全火器配置,御林軍便會採用這樣的陣型,採取步騎結合的方式,騎兵便是龍騎兵,在新軍各軍中俱有配備,龍騎兵上馬便是騎兵,下馬可結陣,組成步兵方陣。”盧象生解釋道。
“陛下聖明!”趙率教施禮說道。
“陛下聖明!”其他人一起施禮說道。
“龍騎兵是朕要打造的主力騎兵,現在主要受制於人和馬,只能少量配置。”朱由校揮揮手說道。
“陛下,臣發現御林軍的炮擊十分精準,是否有訣竅?”袁崇煥問道。
“的確有訣竅,這個訣竅是在炮兵學院學的。”朱由校點頭說道。
“臣請陛下留下數名炮兵給遼東,遼東的火炮充足,但是火炮操作遠遠不及新軍。”袁崇煥說道。
“朕會留下一百名火炮手給遼東的。”朱由校說道。
說話間,御林軍再次變陣。
盧象生解釋道:“此陣是用來準備追擊敵人的,當然龍騎兵纔是追擊的主力。”
……
整個演習還不到一個時辰,但是這也是遼東衆將第一次看到新軍的作戰方式。給遼東衆將記憶最深刻的不是新軍的陣法,而是新軍中大量地使用火炮,而且火炮使用極其嫺熟。
“陛下,臣以爲依靠新軍完全有機會在戰場上擊潰建虜,爲何陛下不使用新軍對建虜用兵?”孫承宗疑惑地問道。
“如果對建虜用兵,朕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現在龍騎兵的數量遠遠達不到朕的要求,朕打算會先對蒙古用兵,獲取足夠的馬匹和騎兵。”朱由校解釋道。
“陛下準備何時對蒙古用兵?”孫承宗問道。現在滿蒙正在聯盟,這種聯盟對遼東壓力逐漸加大,如果能率先擊潰蒙古人,遼東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今年秋天,這也是朕調祖大壽前往虎躍軍的原因。趙愛卿,朕準備讓你出任御林軍的副提督,統率御林軍的龍騎兵,你可願意?”朱由校說道。
“臣願意,臣謝陛下隆恩!”趙率教施禮說道。
“那好,從即刻起你就是御林軍的副提督了。”朱由校點頭地說道。
“陛下,你來遼東一趟,就接連挖走臣兩員大將,臣可是有要求的。”孫承宗微笑着說道。
“吾師,遼東將領熟悉騎戰,朕正需要此等人才,如果吾師有什麼要求可以儘管提來?”朱由校也微笑着說道。
“臣也想在遼東設立炮兵學院,還望陛下支持。”孫承宗請求道。
“朕聽聞後金也在制炮,而且此地距離建虜太近,如果人被建虜擄走,建虜聲勢勢必大震。吾師可派人去炮兵學院學習。”朱由校說道。
“如此甚好。”孫承宗點頭說道。
“稟陛下,祖大壽來了。”這時有人走進來報道。
“傳他進來。”朱由校說道。
祖大壽快步走進大廳,屈一膝道:“臣叩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