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均役

第31章 均役

數日後,奉天殿。

今日正值望日,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朔望常朝”的日子。隨着晨鐘響,文武百官皆着公服,分列兩班,按次而進。

朱元璋身着皮弁服,坐於北面高高的龍椅之上。大臣們於階下丹墀就位後,由引班引向北而立,而後齊齊躬身唱禮:“陛下,聖躬萬福!”

“平身!”自有宦官替皇帝高唱答覆。於是百官再齊齊拜謝上恩,而後再轉身,文武分列,兩班對立。場面井然而又肅穆。

老朱其實十分疲憊。這些日子,與李、劉兩位先生合計了數日,兩位先生都是天下頂尖的智者,他自負也是一代雄主。

可是,偏偏面對那兩百餘年後的亂局,竟是想不出什麼能立竿見影的辦法。

不過他倒也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老五所說的兩個“魔咒”,一曰土地兼併,二曰天災,說白了,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問題:缺糧!

地主士紳兼併土地→百姓失地無法自給自足→缺糧

天災頻發氣溫下降→良田減產乃至絕收→缺糧

只要糧足了,有百姓的一口飯吃,多大的亂事都壓的下!

老朱自己就是農民出身,太知道這片大地上的民衆們,對糧的那一份執念:只要給他們一塊地,能讓他們種出糧食,他們就是最樸實的良民。

縱然日日日曬風吹,早出晚歸,他們亦甘之如飴。

而不給他們地種,逼到他們沒糧吃……

那不好意思了,什麼良民?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因此,知道了自己的子孫未來會缺糧,老農出身的朱元璋第一反應就是囤糧!能囤多少囤多少,最好留給子孫一個一千年、一萬年也吃不盡的大糧倉!

然而任憑他們想破了法子,卻依然沒有想出能讓這個天下瞬間生出億萬良田、瞬間長滿糧食的辦法:明初的土地政策已經很完善了。早在數年前,劉、李二人與朱元璋結合了歷朝歷代的屯田法子,想出了切合時局的政策。

建國之初,老朱便確立了“威取田宅者歸業主”。那時,大量依附於元庭的地主被消滅,再加上許多的地主因戰亂而覆滅、遷徙。他們留下的土地,被農民已經耕墾的,都直接劃歸農民所有。老朱還以免除三年賦役、甚至永不起科爲誘餌,鼓勵農民大力開墾荒地。

洪武三年,他又下令把北方郡縣郊區荒地撥給民耕種,“戶率十五畝,又給地二畝與之種蔬,有餘力者不限頃畝,皆免三年租稅。”在南方,也同樣有類似的規定,如蘇州府太倉“見丁授田一十六畝”。實際上,這也改變了元朝後期土地過分集中的情況,使土地所有制被廣大的自耕農的分散經營所代替。

這些舉措,大大的恢復了神州大地因戰亂而日間荒廢的局面,爲明庭增加了數之不盡的耕地。使得“山野之中,漸有人煙。”與歷史中其他朝代開國時比較,已經是做的極好的了。

但是現在的老朱,又哪裡會滿足於此?氣候將越來越冷,小冰河會持續近三百年。他的子民會在未來揭竿而起。他的子孫未來如他微末時那樣低着頭,向着大臣們化緣,卻只得到了近乎羞辱的十二萬!

這讓老朱如何不急?時不我待啊!

可是無論他再急,也想不到其他能讓這片大地,長出更多糧食的法子。

至於限制土地兼併……現在的大明方經元末戰亂,地多人少。

別說土地兼併了,荒地還有那麼多,何必去搶苦哈哈農民的地。

誰願意廢那勁兒?

這讓老朱頗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土地兼併壓根還沒出現,讓他上哪兒打擊去?

勞心勞力數日,只勉強擬出了些不痛不癢的條陳。再加上平日裡奏章依舊不斷,他又不願積壓,唯恐錯漏了某些家國大事。

因此只能白日裡協商條陳,夜裡則熬夜批改摺子,多操勞些了。

正巧今日是望日大朝,正好將那些新擬的條陳公之於衆,好傳諸後世。

雖然想來,只有隔靴搔癢之效,但做了總比不做好,也算聊勝於無了。

見階下諸臣皆無要事稟奏,朱元璋先是揉了揉眉心,提振了一下精神,而後說道:

“諸臣工既無事稟奏,咱這裡倒有一要事,要交由諸位好好議一議。”

“建國初時,咱遵循各前朝舊例,曾確立國朝官員、勳貴等,優免其役。”

“咱這些日子想了想,覺得不妥。”

“一地之役,悉有數焉。官宦簪纓之家免去了役糧,則其勢必攤派到平民百姓的頭上。”

“若是爲官者日後濫用國朝惠政,大肆收受鄉民投獻,鄉民眼光短淺不知其害,只爲了免除眼前賦役,便將土地投獻大戶。”

“那那些未曾投獻的實誠百姓,豈不是憑空增加了徭役?”

這話一出,階下百官之中,有些人神情便不自然了起來。

這些人,多出自江南之地。江南本就多大族,荒地也比北方少一些。他們本就打算着,等那些空置的良田懇的差不多了,再用這項特權,爲家族中多謀一些熟地回來呢!

沒想到今日,竟被皇帝一語道破!

“再有。”老朱繼續道。“若有無恥之人以此權謀私,謀得了百姓土地之後過段時間翻臉不認人,那百姓豈不成了無田無產的流民?”

“而收受投獻者大可故技重施,吞併土地。日積月累之下,必成一大害民毒瘤。”

“因此,咱決定,廢了這優免!”

這話一出,百官之中頓時譁然,衆臣工不禁竊竊私語,不少人臉上發白,面帶愁容。

“陛下。”

時任左丞的汪廣洋,立即出班奏道:“臣以爲不可!”

老朱目光一凝,“爲何?”

“優免其役,乃國朝一大善政。我大明初建,正是該善待士人、使其效力之時。”

“且爲官者,本多辛勞。又如何能夠賦役?有此政在,才能彰顯讀書人爲官之貴,才能讓我大明百姓,人人嚮往聖賢書,才能保我大明文道昌盛!”

“亦可使天下讀書人,永遠感恩於陛下!”

汪廣洋順帶拍了一記馬屁,然後便長躬不起,只偷偷用餘光觀察老朱的臉色。

“哦?”

老朱臉上卻無喜無悲,絲毫沒有變化。只嘴上問道:“那麼,又如何保證你們這些當官的,能不昧良心,不去貪佔百姓的土地?”

“臣以爲,只需注重科舉,遴選出真正有才德的讀書人爲官便可。”汪廣洋侃侃而談。“讀書人久讀詩書,自然知曉君君臣臣、禮義廉恥,便也不會去做此損及大明之事。”

百官之中,有許多人不禁頷首。不愧是汪相,真乃老成謀國之言!

“呵。”朱元璋冷冷看了階下衆臣一眼,不禁冷笑一聲。什麼讀書人,什麼君君臣臣禮義廉恥。

與其信這些讀書人全都知道禮義廉恥,還不如去信朱家的某位子孫,未來會幫韃虜叫開邊塞關門!

他可沒忘了朱肅說過的,崇禎朝的那些敲鐘不至、貪贓七千萬的百官,還有那個“水太涼,頭皮癢”的錢謙益。

那錢謙益,還是以“忠正”“賢德”而聞名的東林黨黨魁!

“然皆諸臣誤朕。”崇禎臨死前飽含怨念的悲音,且在他這個祖宗的腦子裡迴盪着呢!

後世子孫血的教訓,他朱元璋如何能忘?

他也絕不會把國朝生死,寄託在這羣讀書人的身上!

(本章完)

第54章 武器代差第989章 大火第53章 制皁第1005章 洪武妙策第80章 技術之領先第187章 風雨欲來第501章 什麼京都,分明就是土村子!第1094章 舞弊案第514章 少年華夏,其心可用!第710章 奇異寶刀第910章 我們成了仁義之師?第555章 各懷心思第772章 敗絮其中第1035章 忌憚第684章 寶島局勢第659章 堵不如疏第475章 一塊肉餌,輿論封鎖不攻自破第400章 老朱的朝堂博弈第755章 天家血脈第662章 西夷野心第65章 仙人捉鬼第252章 審問(下)第1097章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第177章 情詞第1033章 抓獲當場第432章 沐英歸來第844章 朱肅南下第569章 威化島回軍第726章 喪膽的馬黑麻第404章 老朱家易溶於水,竟然被發現了?第467章 敢參加恩科者,當受萬世唾罵!第177章 情詞第175章 老胡你個老六!第512章 高級兵法第112章 就莊第560章 突襲元都第817章 山中部落第418章 砸場子第853章 先禮後兵第1018章 三面間諜第439章 那都是咱的錢!第747章 離心離德第33章 月中考較第916章 最後的陰謀第950章 見龍卸甲第161章 莊中變化第163章 高麗學子第673章 首戰失利第365章 鞏昌候的覺悟第835章 叛而又叛第1003章 如何收服第81章 開宗立派第584章 毛驤的發落第57章 小公爺的敵意第11章 朱肅復學第265章 驅民攻城第1128章 勝勢第621章 華夏神與土著神(中)第205章 歷史中沒有的匪禍第298章 天下還有這樣的賤皮子?第705章 兄弟匯合第1124章 惡魔火炮第414章 尊孔復古!第228章 輿論戰略第125章 露怯第531章 攻擊京都第270章 聚是一坨翔,散是滿天星第476章 朱肅授徒第212章 真當本王不知道,你是錦衣衛嗎第933章 左右爲難第824章 坐困孤山第395章 收復遼東第815章 番人詭異第367章 張定邊的心思第574章 李善長之志第477章 鐵鉉明志第774章 朱標出手第37章 咱後來,真廢相了?第451章 朱樉妙計第607章 敲打第581章 老朱賜字第1116章 海陸並進第502章 還是大明的空氣香甜第787章 黑吃黑第51章 朱標想要做肥皂第830章 海上堵截第146章 朱標的蛻變第258章 朱棣的分析第458章 愣頭青藍玉第742章 帶你見真祖第684章 寶島局勢第1141章 道衍論策第362章 血戰!第9章 老朱勿憂,傅友德會出手第792章 大肚國滅第761章 法不容情第684章 寶島局勢第1060章 屠人滿門第446章 劉伯溫懇切問未來,朱老五口吟燒餅第58章 進水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