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老朱的朝堂博弈

第400章 老朱的朝堂博弈

此言一出,文官之中更是肅靜。但與先前的沉默不同,這種安靜,更像是一種默認與反抗。

朱肅身邊,朱樉、朱棣兩人氣的臉色通紅,此行絕大多數功勞,都要算在自己這位五弟的頭上,此事他們兄弟兩心知肚明。

若說老五有什麼五大罪,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就連朱標也是一臉怒色,自家五弟立下大功,襄助朝廷,降服了納哈出這個心腹大患。千般推就不願讓朝廷褒揚其功,也就罷了。如今竟空口白牙,欲要加罪?

“一派胡言!”然而老朱已經是怒喝出聲。“你莫非以爲咱是紙糊泥捏的不成?當着咱的面,就敢這般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生擒納哈出的功勞,在你嘴裡,都變成了微功?”

不等楊訓文辯駁,老朱已經袍袖一揮:“來啊!”

“將這老倌兒帶下去!在詔獄裡先關上幾天!等他不再老糊塗了,咱再決定如何處置!”

二虎高聲應是,被打斷的楊訓文一臉懵然。陛下你怎麼不按劇情走啊?

正常情況下,不是應該先問問是哪“五大罪”嗎?

只能說,這些文官低估了老朱的心性之堅。他若是想做一件事,即便前頭是刀山油鍋,那也是要去做的。

楊訓文試圖用這種說客式的“大言恫嚇”的方法,來對付老朱,只能說,完完全全是使錯了人。

洪武大帝纔不管你什麼三大罪五大罪。敢在咱面前抖這份機靈,你就有千罪萬罪!

眼看楊訓文就要被押了下去,文官隊伍中,有人開始流露出焦急之態。但是老朱積威甚深,一時之間,竟也沒有人想到足夠正當的理由出來勸止。

楊訓文亦是不及搶言,就被二虎帶着侍衛們捂住了口鼻,直接給拖了出去。

“且慢!”

方拖到殿口,終於有人驟然開聲,衆皆大喜,正想看看是哪位高賢仗義執言。

循聲望去,發現開口的不是別人,竟正是方纔處於方訓文攻訐中心的皇五子,朱肅!

見是五皇子出言,二虎也不敢怠慢,就在殿門口停了下來。朱肅且看了楊訓文一眼,而後回過頭,對着御座之上的老朱躬身道:

“父皇,楊大人說我有五大罪狀。孩兒還真是好奇。”

“許是孩兒此次出行,當真有什麼做的不妥當之處,也未可知。爲何不讓楊大人將這罪狀一一說得明瞭?”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若是真有其事,孩兒還需拜謝楊大人指正之德呢!”

事到如今,朱肅也算是回過味兒來了。

楊訓文和文官們這般不願意,想來,問題是出在老朱讓自己擔當的這個位置,“國子監祭酒”的身上。

大明初年的國子監,可並非是後來那個“破落不堪的窮酸衙門”。此時的國子監,可是把持着比開科取士更能“一步登天”的路子,“監生歷事”。

明初定製,國子監生學習至一定年限,分撥到政府各部門實習吏事,稱“歷事”。實習三月,經考覈,上等者報吏部候補,但須回監再學習一年,始正式授官。

這項制度若在後世看來,其實比之遺毒甚廣的“八股”,還要更加科學有效的多,在國子監學習,在各部歷事,可謂是在封建時代的人才培養上,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了。

畢竟經過實習的監生無論如何,也比那些只知道寒窗苦讀,一朝得中直接“授官”的進士老爺們靠譜的多。

然而無論多好的政策,也難免被底下的人唱歪了經。監生授官雖需要通過歷事,但總歸是比科舉考試要來的容易得多。於是自洪武年後,便有許多人挖空了心思,想方設法的將自家的子侄安插進國子監之中。其中不乏高官勳貴、名門豪紳之後。

數代之後,國子監監生便大都是此類人等了。非但沒什麼真才實學,平日裡只知鬥雞遛狗、虛度時日,監生人數也是日益冗濫。歷事名額僧多粥少,真正有真才實學的監生,出路也漸漸困難。

故而到了正統年間,歷事制度便被廢棄。

但此時尚是大明初年,由監生而爲官者的人數,並不比恩科取士的人少。國子監祭酒一職,把控國子監上上下下,即便只是掛名,那也屬於是“權重”那一類的官僚了。

老朱莫非,是想借着自己,把控官員的拔擢渠道,讓“滿朝官員,盡出朱門”。而文官們正是因爲嗅到了危險,因此才決意反對,楊訓文甚至因此,不惜頂撞聖躬?

朱老五感覺到了麻煩的氣息。

誠然,老朱想要處理朝堂上的這些昏官,朱肅是贊成的。洪武初年的這些文官們,那當真是沒幾個能是好東西。

這些人,大多都是自元末改朝換代之時,“順其自然”的投誠而來,亦或是出自那些在元末亂世,還能讀得起書、上得起學的豪門大戶。

元末朝廷腐朽,百姓民不聊生,然而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即便大元天下已經洪水滔天,卻也淹不着那些高高在上的衙門官吏;以及那些家中良田千畝、奴僕如雲,自號“耕讀傳家”的老爺們。

這些人,雖身在大明,但是其中,可是有不少人仍舊“心念舊朝”的。大元朝廷雖然入主中原百年,但始終當自己是個外人,只想享受這中原華夏的花花江山,壓根就無心治理地方。

終元一朝,對於天下官吏的管控,那是最爲寬鬆的。《皇明祖訓》曾言,“大元以寬失天下”,對於天下百姓與官僚,幾乎就是散養。甚至於最爲關鍵的稅務,採用的都是極爲落後的“包稅制”,將稅額攤派給官員甚至商賈,只要你們能將稅額如數上繳,我大元便懶得管你。

也正因此,官員們往往肆無忌憚,壓榨百姓。終元一朝,對百姓壓迫之酷烈,可稱前所未有。官吏甚至是商賈都能對百姓隨意擬定稅額,肆意盤剝,老朱的父母,便是死在了“包稅”的官商凌逼之下。

可笑後世網絡之中,還有因爲這一個“寬”字,而大肆曲解,鼓吹元朝“寬仁”的。此類人,怕不是生來就長歪了屁股。

元朝時,百姓們雖食不果腹、家無恆產,但官僚商賈們卻是吃的滿嘴流油,從來沒有這麼富裕過。因而如今的大明官吏,甚至是鄉間的商人豪紳,“心念故元”者比比皆是。

畢竟人家孛兒只斤老闆這般大氣,你朱老闆卻是摳摳索索,貪污個六十兩銀子就必須殺頭。當官當的這般憋悶,還不許爺兒們緬懷緬懷昔日的闊綽?

更有闊綽慣了的,偷偷瞞着老朱,照舊制循舊例盤剝百姓的,其爲數亦是不少。

歷史上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是老朱要對付相權和淮西官僚;而空印案郭桓案,實際上針對的就是此類大元舊吏。尋個由頭將這些坐歪屁股的大元舊吏全部換了,非但不是什麼“殘酷暴虐之行”,反而是愛民護民、鞏固國本,是唯有老朱這樣的開國皇帝,才能做出的大魄力之舉。

只可惜官字兩張口,封建時代的百姓階級又不會發聲,因而才讓那些著書的說史的,乃至清韃之流肆意抹黑。

如今老朱想要把持住國子監的官員拔擢渠道,變相削弱這些故元官僚的影響力,朱肅當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本章完)

第258章 朱棣的分析第97章 論如何東吞倭國第30章 請個假第1013章 雞湯大師朱肅第79章 毛驤!第12章 朱家兄弟第291章 我張定邊願北上抗元!第940章 韃靼第624章 大漠孤煙直第1045章 我大明大義凜然第1122章 兵逼康居第520章 設套第937章 文藝之重第6章 戰報送達,老朱由喜轉驚!第843章 改土歸流第224章 爾等是要試試本王寶劍是否鋒利嗎第984章 大營攻防戰第1063章 勢如破竹第559章 脫火赤的敗亡第845章 接駕第529章 你們這些大名,也就是個村長罷了第1015章 範淮獻策第284章 無雙勇悍!第26章 小冰河第866章 鐵腕州官第35章 槓第1059章 請君歸西第542章 倭王朝賀第972章 反制第63章 勸誡朱樉第584章 毛驤的發落第31章 均役第84章 醒轉第684章 寶島局勢第761章 法不容情第75章 一夢六百年第5章 嶺北之戰第52章 宋夫子剖白贈書第1100章 絆腳石第347章 星星之火第540章 逼宮第240章 除夕血夜第197章 將去蘇州第94章 議定婚約第1118章 西征第943章 夜戰第300章 天朝武器,恐怖如斯第550章 北元狼煙第174章 徐達的教誨第1067章 殺敵!立功!第488章 鷹視狼顧第931章 貴州建制第1041章 雷霆手段第577章 耍弄李成桂第488章 鷹視狼顧第378章 不斷汲取養分的朱棣第585章 絕戶倭地第1012章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第199章 遊方和尚第279章 夜間襲城第25章 天道輪迴第537章 萬壽節第245章 復仇的火焰燒遍朱明江山?第913章 進萬民書第551章 火器破敵第659章 堵不如疏第107章 論關羽以勸藍玉第292章 華夏一心,一統宇內第201章 深山高人第640章 明堆土山,暗挖地穴第338章 我乃燕王朱棣(上)第1010章 此人是我生死大敵!第401章 越權擅爲之罪第335章 誰說伏兵就要親自下場?第349章 元軍攻城第872章 欲建新城第23章 三國演義第359章 老朱的謀算第630章 以彼之道第358章 千騎破萬敵第314章 老四提前看上了于謙第1036章 妥協第295章 天皇近臣第1000章 君能臣賢安南國第1068章 神勇無敵李文忠第359章 老朱的謀算第1021章 怨忿的寒門第901章 禮部小官黃子澄第381章 狼子野心的瓦剌第463章 李善長之殤第858章 廉州榷場第837章 將士歸國第492章 馮勝的謀算第742章 帶你見真祖第1084章 洪武離京第788章 白蓮淨土第1116章 海陸並進第763章 再會朱樉第118章 黑衣僧第168章 爲非作歹的勳貴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