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朱標的蛻變

第405章 朱標的蛻變

“大哥,你?”朱肅驚詫的看着面前的大哥朱標。

“你是猜測,‘歷史上’的你和雄英,也是被文官給……”

“五弟。你曾經告訴我,身爲皇子,該當以‘國家的利益爲第一優先’。”朱標並沒有正面回答,反而給自己斟了一杯茶。

“這句話,大哥我越是思量,越覺得其中韻味無窮。”

“先前,我受諸先生教誨,只知要做一仁君,需要尊奉儒學,循規蹈矩。自身要做到仁孝禮義,則天下自然大治。”

“可後來爹讓我旁觀他治國,我便發現爹所用的手段,頗爲酷烈,與諸位夫子所教授的經義不合。爹乃是開國雄主,不可謂之曰不明。可爲何治國手段竟與夫子所言大相庭徑,大哥我每每不思其解。”

朱肅點點頭,繼續傾聽着朱標的傾述。老朱昔年忙於征戰天下,再加上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因此便花費大力氣請來諸多天下聞名的大儒教導朱標。但那些大儒如何會治國?他們會的,也就是空空泛泛的瞎吹一些“仁義禮智”、“以德教人”罷了。

老朱身爲帝王,殺伐果決,執掌天下。朱標被灌輸的儒家的“仁君”標準,自然與老朱這樣的雄主差距極大。

朱標仰脖飲下茶湯,接着道:“此事困擾我數年,詢問夫子,則夫子噤若寒蟬,只說要我日後做個仁君;詢問父皇,父皇難釋其理,只叮囑我身爲帝王並非一昧仁義。但其中如何權衡,我始終不解。直到你告訴爲兄‘以國家利益爲第一優先’,爲兄纔算找到了一條準繩。”

“爲仁君,自然無錯,君爲仁君,則天下歸心,百姓自然安居。但如爹那般行之酷烈,也並無錯處,爲君者,並非只是一昧仁義。有時也當用一些雷霆手段,只要對國家而言利大於弊,君主即便是乾綱獨斷,也未嘗不可。”

“善!”朱標這一番話說出口來,朱肅不由得站了起來。他略微一整袍袖,而後端端正正的朝朱標下拜道:“太子殿下心有所悟,臣弟爲太子殿下賀,爲大明賀!”

由不得朱肅不動容。朱標是大明的未來,他的心性變化,能對大明朝廷乃至整個華夏曆史,產生翻天覆地的變數。歷史上的朱標雖然也算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但其執政理念,其實是與老朱有所衝突的。

史載,朱標“每每欲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帝不合,而難行其道”。可見,朱標受到儒學,特別是理學的影響還是很深的。

但現在,如今的朱標大徹大悟,有了一條並非是以儒學的道德標準爲基準、而是以國家的利益爲基準的準繩。一個以國家利益爲先、可以不惜拋棄書本中的仁義君主標準的後繼之君,對他朱肅、甚至對大明的未來來說,無疑都是一個絕好的消息。

至少,朱肅不必擔心他慫恿老朱開疆拓土的事,會因爲不符合傳統儒家的觀念,而遭到這位大哥的反對了。

“怎突然這般生份?”朱標拉着朱肅坐了下來。“大哥能想明白其中關節,還是依靠了你來解惑。如若不然,以後即便是繼位,說不定也只是另一個建文、崇禎罷了。”他搖頭苦笑。

建文帝聽信文臣,弄什麼“復古”,最後整出了靖難的大簍子;崇禎被東林黨忽悠成了瘸子,弄出所謂的“衆正盈朝”卻爲大明蓋上了最後一捧墓土。有這兩個慘痛的教訓在,以及老朱從始至終對文官的不信任態度,讓朱標不得不反思起了自己先前對這些道德君子的過分推崇。

“扯得遠了一些。”朱標不好意思的笑笑。“現在說說那些文官吧。帝王當以國家利益爲先,此事爲兄後知後覺。於是爲兄便開始思量,既然帝王該當以此爲準繩,那麼文人的準繩,當爲如何呢?”

“如橫渠四句所說那般,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嗎?”

“呵。”朱肅嗤之以鼻。“若真是如此,那等兩百多年後清韃入關,也就沒有所謂的水太涼、頭皮癢了。”

“不錯。”朱標點頭。“橫渠四句雖聽來提振心氣,但爲兄想來,絕大多數的文人都是做不到的。”

“這四句,不過是給那些人遮羞飾非、使其所爲冠冕堂皇罷了。並非文人心中真正的準繩。”

橫渠四句天下聞名,隨便從街邊拉來一位儒生,問他爲什麼學儒,只怕九成九的答案都是這四句。

現在太子殿下居然說,這四句不過是大多數文人用來遮羞飾非之物。若是這話被旁人給聽了去,只怕大哥朱標,瞬間就要失卻天下文人之心。

不過此時在場唯一的朱肅,卻大點其頭,不能更加同意。

“爲兄縱觀歷史,又總結當朝官吏所爲,以及與爹一起商談我大明之後世,最後認爲,文人們隱藏在遮羞布下的準繩,其實是:‘垂拱而天下治’。”朱標繼續道。

“也就是說,帝王垂拱,文臣治國。這纔是他們真真正正的目標。”

“故而,淮西勢大,他們抱成一團對付淮西;藩王力強,他們慫恿君王對付藩王;帝王尚武,他們製造意外另立新主;內監專權,他們矇蔽新君將之剪除……”

“其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其行事之準繩,始終是達成所謂的‘垂拱而天下治’,此即爲文官心中之大義,即便爲之用些陰私手段,他們也理直氣壯。”

“五弟以爲爲兄這一番話,然否?”朱標眼神灼灼的看着朱肅。

“大哥高見。”朱肅拱拱手。其實他覺得朱標還是說的太客氣了,說白了,文官們想要的就是“權”。他們並不滿足於“代皇帝牧民”,而是無時不刻不想着奪走皇帝手中的權柄,皇帝什麼都不做,束手“垂拱”,將天下交給文官,這皇帝自然就是仁君聖君。

反之,則是“不仁”,“暴君”,比昏君更讓文官們反感。

他們想要的,是聽話的皇帝,再不濟,好糊弄些的也成。最難受的,就是老朱這樣難以糊弄、權力慾強,偏偏還是開國之君,手上的底牌厚到文官根本難以抗衡,一言即可廢丞相、興大獄的類型。

讓他們一直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朱家數代底蘊都被那個敗家子敗得光了,他們才尋到了“垂拱而天下治”的曙光。

“大哥又是如何想到此節的?”朱肅有些好奇的問道。

“說來,也算是關心則亂。其實是因爲雄英。”朱標搖頭一笑。

“自雄英出生之後,爲兄無時不刻,不在擔心你說的‘早夭’之事。”

“本只是在往先天不足的方面上想。可突然有一天,爲兄突然福至心靈。”

“想着歷史上雄英的‘早夭’,會不會與武宗、熹宗是同樣的原因?”

(本章完)

第11章 朱肅復學第1013章 雞湯大師朱肅第750章 帖木兒之死(下)第482章 真正的錦衣衛第1067章 殺敵!立功!第798章 大出血第752章 立一個不如立三個第431章 重組國子監第194章 洪武四大案第733章 利器神兵第960章 新軍制功成第114章 量產夜不收!第790章 地圓說第845章 接駕第379章 商談先殺人第381章 狼子野心的瓦剌第918章 愚者愚行第318章 煽動張赫第795章 黃雀在後第213章 茹大人竟如此無畏第158章 四大案,誅連者甚重啊!第1101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562章 朱棣奔襲第891章 嫌隙第77章 暴怒!第168章 爲非作歹的勳貴子弟第981章 內鬥第548章 倭人能做什麼?自然是爲奴了第289章 寺廟裡那居士就是張定邊?第83章 上架感言第271章 深夜奪權第1060章 屠人滿門第451章 朱樉妙計第475章 一塊肉餌,輿論封鎖不攻自破第1062章 高瞻遠矚胡季犛第1152章 英勇戰艦第139章 咱其實,遇見過仙人第498章 倭國 高麗,兩面爲難第712章 五千圍三萬第1034章 老朱病倒第468章 把這個刺客給本王拿下!第900章 嚴密監視第482章 真正的錦衣衛第197章 將去蘇州第299章 大將軍無敵炮?第710章 奇異寶刀第592章 雄英染病第825章 談判第430章 李善長的打算第319章 不願返鄉第524章 什麼叫喪權辱國啊第285章 戰後諸事第992章 第三口錦盒第310章 畜生!唯恨不能盡數殺之!第30章 請個假第464章 李善長倒戈第1117章 大撒幣第619章 以神制神第1043章 胡氏篡國第278章 盤門襲城第241章 皮市街血戰第681章 萬事俱備第773章 孤注一擲第1055章 慫恿黎利第856章 以少勝多第1039章 生死時速第985章 人海戰術第1078章 安南收復第510章 本王告訴你,我大明天下無敵第261章 各懷鬼胎第308章 出海剿倭第521章 皇居炎上!第818章 孤山之上第386章 空手套中兩隻狼第1124章 惡魔火炮第455章 老朱大擺鴻門宴第870章 百無聊賴的藍玉第96章 分封外疆第588章 科考改革第344章 依然乏糧第397章 回京第996章 宋濂的規勸第413章 明哲保身劉伯溫第221章 負荊請罪第932章 安南季氏第144章 何爲帝王第292章 華夏一心,一統宇內第485章 大明最爲缺乏的資源第1002章 攪動風雨第364章 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第228章 輿論戰略第73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237章 烏合之衆第748章 帖木兒之死第705章 兄弟匯合第130章 找你借一樣東西第868章 滅門!第1152章 英勇戰艦第40章 黑還是韃子黑啊!第892章 大戰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