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大婚
“哈哈,李成桂果然不是善長的對手。咱就說嘛,他李善長,是老李家第一等的猴兒精!”
“憑李成桂區區一介井底之蛙,定然不可能是善長的對手!李家父子區區二人,攪動高麗風雲,糾集數十萬大軍爲我大明開疆拓土……可能比得上唐時王玄策否?”
謹身殿內,老朱看着李善長的奏疏,笑的那叫一個欣喜。同在殿內的有太子朱標、周王朱肅、燕王朱棣、晉王朱棡、秦王朱樉,並徐達、劉伯溫等輩,得聞李善長的訊報,亦是盡皆振奮。
李善長在奏疏中說,因爲李成桂奪回了開京城,高麗諸多豪族遂效仿晉州例,將許多土地主動投獻給了大明設立租界。有大明的威勢庇護,萬一兵敗,至少也能保得李成桂不敢對他們在租界內的家小動手。在李善長的操縱下,亦有許多高麗官員直接投效了大明。畢竟對他們來說,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利益,高麗之地並無所謂以誰爲主。
更何況,支持你李成桂改朝換代,那還不如直接併入大明上國呢……大明上國如今天威煌煌,又新納草原、瀛洲之地,論及商貿之利,遠勝高麗小國。投效你李成桂一介已經激怒上國的軍閥,還不知道能蹦躂幾時呢。
事大的最終途徑,那不就是直接化入上國嗎?你李成桂扶立的僞朝反而斷絕與大明往來……不事大的高麗,那還能叫高麗嗎?
只能說,高麗此國貫徹事大主義千年,若沒法認個義父,心底裡必然不安。
反觀李成桂,雖然佔領了開京,手下還掌握着高麗最龐大的軍隊。然而卻因爲先前的教訓,再不敢輕易離開京城。雖也派遣軍隊四下平叛,卻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完全沒有辦法憑兵威穩定局勢。半島局面,已經開始漸漸偏向李善長這邊。
隨着時間推移,李成桂一方定然會越來越不安。在李善長的手段之下,覆滅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唔,李成桂倒是仍然有破局的機會。若臣是李成桂,定會斷然領兵行險一擊,破襲韓國公父子於晉州,那高麗局面便可扭轉。”
“還是該遣一支軍隊保護韓國公左右,方位穩妥之策。”徐達輕輕捻了捻虎鬚,沉吟道。
“呵呵,魏公之兵策,李成桂何能相較,想必是想不到的。不過魏公所言乃是老成持重之策,臣以爲,朝臣遠渡建功,合當遣兵護衛韓國公父子安危。如此亦可彰顯我大明上下一心之德。”劉伯溫亦進諫道。
“既然如此,那就讓耿炳文帶着五千人,自遼東南下吧。”老朱很快下了決斷。“老李想獨吞功勞,也太摳唆了些。且諾大的三韓宣慰司,也不能全靠高麗兵力撐着。還是要有咱們大明的自己人壓陣,強幹弱枝,纔是上策。”
老朱卻是已經開始從日後考慮。若讓李善長父子獨吞大功,日後這三韓宣慰司,又與他國何異?而且高麗本多反覆,李成桂也不是泛泛之輩。確實還是派一支大明的軍隊更加穩妥。
“對了,標兒,今日已是二十三了吧?”說完了高麗的事,老朱突然想起了什麼。
“回父皇,今日確實已是二十三。距離除夕,僅餘七日。”朱標答道。他笑呵呵的看了朱肅一眼。“離五弟大婚,亦已不足一月之數了。”
朱標這話說完,殿中諸位朱家兄弟,皆用一種揶揄的眼光看着朱肅,徐達則是臉色古怪,似是不知道該做出何樣的表情。劉伯溫倒是一臉欣慰的模樣,笑呵呵的看着這位難得一見的帶着窘迫神色的周王。這幾年不遺餘力的推行新學,他早已經是一個鐵桿的周王黨了。
不過大明皇室並無奪嫡之患,陛下、太子、周王與諸王相處融洽,他劉伯溫爲周王盡心盡力,亦是正在爲大明鞠躬盡瘁。 朱樉、朱棡回京,徐達滯留應天沒有返回哈拉和林,便是爲了等這一次朱肅大婚。
一干人都在爲這一次婚事操勞不已。
馬皇后極爲看重這個小兒子,親自駕臨應天城中的周王府,爲朱肅佈置府中。此舉本於禮不合,茹太素亦曾上本進諫。然而馬皇后那可是連老朱都不敢輕惹的主,這本奏疏一上,就被朱標和老朱聯手壓了下來。並且茹太素也只是稍提一嘴而已,如今新納草原、瀛洲、三韓之地,朝中忙的不可開交,便是他這個有名的大噴子,平日裡也是忙的腳不沾地。
哪有空揪着這等無傷大雅的閒事。
倒是朱肅本人和徐妙雲並不怎麼關注此事,朱肅日日與徐允恭一起紮在了龍江造船廠裡,謀劃着開春之後的一樁大事。而徐妙雲則忙碌於毛紡織廠的遷徙事宜,二人已經有十餘日不曾見面了。
也不知是當真忙碌,還是眼見婚期漸近,臉嫩了起來。
“二位殿下且看。”這一日,朱肅又在龍江船廠之中與徐允恭一起研究寶船。除開他們二人,準備接手寶船廠的朱棡亦在一旁。兩人正站在寶船寬廣闊大的甲板之上。
“此船帆乃是按照五殿下圖紙所制,比之傳統風帆,更能借用風力。且甲板上每側皆有炮口十二之數,船身之上亦有炮口。若在海上交戰,其來去如風,以炮迎擊,不必接戰,便可擊潰敵船。”
“更有艙房數十,一船可容船員四百人,貨物五千料。爲龍江船廠體量最大之船隻。”
“其他尚有中船十餘種,小船若干.這便是龍江船廠如今可造出的全部船種了。”
“當真是巨若鯤鵬,世所僅見。”朱棡嘆道。“便是昔日陳友諒的大船,也不能與此船相比吧?老五,有此船隻,你還擔心到不了那勞什子美洲嗎?”
“以我觀之,若此船都未必能達,那美洲之地,便是不去也罷。終究靡費過重。況其路途遙遠,便是去了,又能夠如何?”
“不如着眼西北,南疆之地。人生不過百年。已知的世界已經如此巨大,開拓已是不及,又何必好高騖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