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軍墾農場

霍維華在聽到皇家統計局所公佈出來各地的衛所數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衛所註定是要保不住了。

其中問題最大的不僅僅是人員流失,而是在側面程度上,衛所制度正在佔用大明大量的資源,而並沒有發揮其作用。

可能會有疑惑,衛所制度當初不是在建立時候號稱,不花一分錢,養活百萬兵嗎?

爲什麼還要說他會佔用大量資源呢?

就算糜爛,就算不堪一用,可朝廷不是也沒有花錢嗎?

但佔據大量土地的軍戶衛所再也無法爲朝廷創造任何價值,當然這就不得不說到衛所制度爲什麼會崩壞?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錢。

洪武年間,大明強盛無比,永樂年間,大明更加強盛。

那時候的大明衛所可是外人羨慕不來的好差事,首先衛所中的軍戶是世代要爲大明貢獻力量的,也就是說這就是一份可以世代延續下去的差事。

並且種地不納稅,也不需要服徭役,朝廷每年還有額外的補助,雖然不多但也可以讓軍戶的日子過得不錯。

可後來就變了。

軍戶不僅僅要遭受衛所長官的欺凌,霸佔屬於自己的土地,讓那些衛所的軍官徹底成爲了變相的地主。

軍戶也就成爲了衛所軍官的家奴,而且產出的糧食首先要給衛所長官一部分,還要承擔朝廷打仗需要的軍糧,還要納稅,還要應對官員的額外貪污。

國家的補貼沒有了不說,自己還得生活啊..

在這種情況下,軍戶都活不下去了,你還說他不能轉籍,要他家世世代代都爲大明繼續服務,可在這些軍戶眼裡。

這已經不是吃皇糧,種皇家的地的問題了。

這是要給朝廷陪葬啊。

於是紛紛化作鳥獸散,就是拼着被抓到的風險,都不可能再幹下去了。

衛所制度至此,逐漸開始崩壞,崩潰。

逐漸演變成爲大明一支很模糊的地方武裝力量,說他存在,的確存在,可真的到你需要用它的時候,坑不死你纔怪。

朱由檢迫切的想要解決目前的這種尷尬局面。

可在其他大臣們看來,這裡面的問題可就多了去了,更何況其實衛所糜爛最嚴重的不是其他時候,正是前朝天啓。

要知道萬曆一朝雖然已經開始朝廷放寬對於各地地方衛所的掌控。

但總的來說還不算迫害的太過嚴重,可天啓卻並非如此,短短數年便使得各地衛所紛紛在此期間陷入崩潰。

更有甚者,軍戶逃亡後紛紛進了大山當了土匪,也是如今大明匪患的一大誘因。

這些手持較好裝備,還具有一定戰鬥能力,甚至還有點偵察和反偵察的軍戶紛紛落草爲寇,使得大部分的州縣省府地方根本沒有能力剿匪。

“朕在想,應當如何解決如今大明沉積已久的衛所弊病,同時還能夠儘可能的發揮剩餘價值,於是在經過多方會晤之後...朕決定從即日起,大明衛所制度徹底廢除,全部改製爲軍墾農場。”

而就在此言一出當時,霍維華便重重的跪在地上,大呼:“皇上,皇上,萬萬不可如此大規模的裁撤衛所啊!此舉定會動搖我朝根基!”

而霍維華更是頂着朱由檢滿臉不悅,開口繼續說道:“皇上,裁撤各個地方衛所,甚至如陛下您所言改制都沒有任何問題,但邊關是萬萬不可改制啊!”

其實霍維華說的還是有幾分道理的,衛所儘管在大明境內多有糜爛,但類似於山西衛所一般,也在如今爲守衛邊關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如果短時間瞬間使得如今正在北方邊關上進行守備的衛所一夜之間下崗,這在霍維華看來無異於一場災難的爆發。

一旦安置不好,或者操作上面出現一點問題。

這些衛所兵可不是善茬,尤其是駐守邊關的這些軍戶,那可真的是在戰場血淚拼殺出來的狠人,一旦冒犯了朝廷制度。

一旦趁機就反水了呢?

邊關大開,守備糜爛,大明的北大門一旦敞開,蒙古人可不是綿羊...

而且此舉無疑是在給皇太極大開後門,如果一旦建奴藉此機會繞道破關,霍維華覺得自己到時候就算是有一百個頭都不夠朱由檢砍的。

畢竟一旦邊關出事,說破大天都是他這個兵部尚書不作爲。

然而朱由檢卻是絲毫沒有要和霍維華商量的意思,但朱由檢的心裡也清楚,這件事就如同霍維華所言一樣。

一旦處理不好,帶給大明的就是在這剛剛起步的萌芽階段。

又一次的沉重一擊,於是朱由檢還是開口說道:“改制之事絕無商量,但朕並非對此沒有防備和考慮,邊關的問題一時半會朕並不會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刀闊斧的大作改動,就算是要全面改制,也是逐步推進的。”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而這句話一說,霍維華如臨大赦一般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這可引得朱由檢有些笑意:“怎麼,你擔心朕是個油鹽不進,一意孤行的獨裁昏君嗎?”

霍維華重新行禮後說道:“臣並未如此擔心,反而是對陛下十分感激,衛所之事如今已經成爲兵部,乃至大明的拖累和惡疾,這一點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

“皇上如今能夠下定決心,不惜花費如此沉重的代價對衛所進行改制,無疑是給臣,給兵部,給如今的大明幫了大忙...”

朱由檢笑着點了點頭。

說道:“在朕的構想之中,未來的朝廷衛所,將不能夠如同之前一般是鬆散、分佈在各地的零散軍事機構,這樣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註定會出現問題的。”

“所以朕覺得將衛所改製爲軍墾農場,是如今所必須面臨的改革,首先第一點就是要讓衛所兵放下手上的刀劍,重新拿起鋤頭,爲自己,爲國家,爲朕做好農耕事務,而在改制期間的一切開支,都將由大明皇家銀行承擔。”

“未來開墾出的大片良田,將成爲朕的底氣,大明的底氣,只有百姓吃飽肚子了,再去談論其他的改革和建設纔有意義,不然..大明永遠都無法說什麼中興!”

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二百一十四章 直隸肥皂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育問題第三百三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百六十五章 周奎想出門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禎三年第二百一十六章 謝子華第三百零六章 拉開序幕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獲勝利第二百五十二章 河南白蓮教第五十二章 樹碑立傳,建祠並祀第三十二章 終於趕到,上城協防第十二章 湯藥疑雲,皇爺之怒第九十六章 對金戰爭將至第三百八十四章 田中秀傑第三百一十章 祠堂裡的對話第二百六十三章 德川家光想印紙幣第三百六十六章 纏足之事第二百零九章 對蒙古的態度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到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的大學院第六十七章 礦石問題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四百七十章 野戰炮第四百七十五章 兩隻狐狸第四百四十九章 後金夜話第四百五十二章 薄宴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一百四十二章 局勢轉變有點快第三百九十四章 控蒙之計第三百七十三章 一夜無夢第一百二十七章 法辦周奎(2)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四百八十章 御駕親征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一樣的工業局第八十二章 經濟研討會(2)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四十一章 新式科舉開考第一百五十二章 造船計劃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四百一十一章 來回拉扯第六章 視察京營,收回兵權第二百八十二章 深夜異變第二百九十七章 貿易與平息第四百四十章 冰糕第二百九十三章 農業機械第二百四十四章 硝石取冰也算神蹟?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議農業第三百八十章 炮轟江戶第三百七十七章 遭遇倭船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七十三章 魏忠賢到福建第一百五十二章 造船計劃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蓮行刺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四百六十七章 我記下了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七十七章 糧食很重要第四百八十三章 誰看到了紅毛第一百零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百五十四章 天虎軍入山東第一百七十章 吃飯很重要第三百二十五章 海軍之路第九十七章 改革正當時—兵部第三十二章 終於趕到,上城協防第四百六十章 獲勝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漩渦內的追逐第四百二十三章 離開第二百二十四章 飛梭織布機第七十二章 福建東廠入局第三百零六章 拉開序幕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五十三章 新年開榜!第三百九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攏武士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六十二章 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第八十五章 卡..卡住了第四百四十三章 議事第三百九十八章 清理門戶第二百三十八章 準了唄,不然呢第八十四章 誰是王立祥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三百五十四章 倭國起義第二百八十七章 第二次衝擊與機槍第四百四十四章 經濟建設第六十章 鑄幣第二百八十二章 深夜異變第一百七十一章 從天而降的大禮第一百一十九章 回過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