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志在必得

當年漢王潛入京師勸降李景隆的時候,用過慶元和尚配製的迷|香。而今如同世事輪迴、反治其身!這次放置在文樓裡的迷香,會是出奇制勝的關鍵一擊。

事出倉促,也正因只有一晚上的時間,漢王纔不可能知道皇帝駕崩。他必然在毫不知情下,進宮、走進文樓,接着吸兩口迷香,大事可定。

一時間大夥兒誰也想不出來,漢王在不知宮中內情下、有任何可能逃脫!

然而對付漢王這樣的人,畢竟是大事。張氏提出封鎖四道宮門的後手,還是有必要準備的。雙管齊下,不給漢王以絲毫機會。

四道宮門,其中進入三大殿區域的文樓、以及謹身殿後面的小門,都是朝東面開的;幾乎不需要人防守,只要從裡面關閉宮門,外面的人休想進來。

所以只要派個大臣帶人去傳旨,非有詔令打開宮門,守着門裡面就行了。

而出皇宮的兩道門,一道左殿門,也是面向東面開的;關門的法子如文樓一樣。只有皇宮的東華門,如果宮裡的人要出去,可以從門裡面強行打開宮門;不過金吾左衛譚清的人守在那裡的,有兵馬!

考慮到漢王如果沒被文樓的迷|香迷|倒,任由他在宮裡亂竄也不好;漢王有了喘息之機,說不定鬧出甚麼幺蛾子出來,比如找到了啥東西爬牆,流竄到皇宮別的區域去,弄得雞飛狗跳人盡皆知……所以到那時候譚清須得“奉詔”帶兵進宮,甕中捉鱉。

但是要調譚清進宮,須得皇帝的聖旨,最好太子明天坐車親自去東華門。

……守衛皇城的軍隊,是皇帝親軍,洪武時有十二衛兵馬,其中錦衣衛屬於其中之一,守衛午門外面。

永樂朝,朱棣增設親軍十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譚清領金吾左衛在東華門附近。

親軍二十二衛,不受五軍都督府節制,只聽命於皇帝調遣,平時不能妄動。不過皇帝一般不調動他們,所以諸將只需按照制度,好好戍守自己的地方。

皇帝親軍有事纔會奉命進宮,一般也只有錦衣衛進來,錦衣衛將士就算進了午門,也止步於奉天門;作爲服侍皇帝御門聽政的跟班。非奉詔,軍隊肯定不能進宮,否則視同謀|反!

而且諸衛兵馬不是主將一個人說了算的,還有副將、文官、官宦共同監督,甚至軍士裡還有密探和姦諜相互盯着。親軍諸將稍有異動,後果就非常嚴重;而抗旨或謀|反,可能武將片刻後就要背後挨一刀,腦袋被人拿去領賞了。

各王朝興衰更替,至今早已過了唐朝禁軍大將勾結宦官就廢立皇帝、五代禁軍直接輪流坐莊的時代。那些往事不太可能再發生了。

因爲這些情況,金忠等官員都認爲,只要沒有確定聖上駕崩,朝廷大臣、勳貴、軍隊都不可能妄動。

如果未曾事先謀劃,沒有人會單獨跳出來,太危險了。而人天生就會恐懼,孩兒出生時只會哭不會笑,就是因爲畏懼這個初來乍到的陌生世間。

要辦大事,只有像東宮這樣,許多人在一起達成共識制定方略,還得有一個帶頭人。這個帶頭人,必須有名分、有前途,讓大家覺得大事成功了能得到足夠的回報,這個人就是皇太子!不然,難道只因爲覺得他人好、便要提着腦袋跟着他賣命嗎?

……於是大夥兒商議了大的對策。其一,秘不發喪。待局勢稍定,移聖上遺|體於乾清宮,稱聖上龍體欠安,太子“奉詔”帶着人親自侍奉,每日照常進飲食。接着太子去坤寧宮與皇后商議,徐皇后是個很識大體提的人,只要爭取得到皇后的懿旨,便可召集滿朝文武、上殿發喪。

太子在滿朝文武的勸進之下,一旦登上了皇帝位,一切話皆是聖旨,名正言順站住了大義,什麼事都好辦了。

其二,以聖上身體不適爲由,“詔令”太子暫行監國,召漢王進宮拜見皇后。

聖旨由太子親筆來寫(沒有官員願意幹矯詔的事,哪怕到了如此關頭,實在是太嚴重了),然後用皇帝身上的那枚御寶。

洪武以來,大明皇帝有寶璽十七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寶璽。酉時前聖上還在御門聽政,出御門就到春和殿來了,身上還帶着一枚御寶。

然後太子妃張氏還說了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把整套方略制定完善。

……

“太子來了沒有?”奉先殿裡傳來一聲極不耐煩的大喊,正是漢王的聲音。金忠如夢初醒,回過神來了。

金忠道:“派去請太子的人還走一會兒,現在估計還沒見着太子,漢王稍安勿躁。”

漢王的聲音道:“太子不在東宮?”

金忠回頭與郭資面面相覷,情知太子當然不在東宮。太子天還沒怎麼亮,就在文華殿了;等漢王剛進宮不久,太子就乘車去了東華門傳聖旨調兵。

金忠道:“應該在文華殿罷?派去的人一問便知。”

漢王的聲音隔着奉先殿門喊道:“你們這幫人,處心積慮害我!”

金忠不想吭聲了。現在只等太子來,局面才能繼續下去。

此時此刻,金忠才暗自佩服太子妃張氏,覺得太子這個元配也是當然了得。

當時恐怕不止一個人覺得只要漢王進了宮,因爲毫無防備,肯定會在文樓被迷翻。若非張氏提出設計第二道圍|捕的方略,剛纔突然出現小宦官的意外,就極可能讓今天的佈局毀於一旦!

不過現在可以放心了。金忠敢肯定,漢王再也沒有任何折騰的餘地了。

若非想到聖上駕崩感到傷心,金忠就會露出笑容來……這漢王現在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奉先殿外面全是太子的人,太子拿着聖旨、有着長兄和太子的名分,他漢王有啥道理可講?就算他有道理,也無處說去!

第一百二十三章 血染的橋(3)第六百二十五章 又有救了第六百四十一章 不能指使之人第四百二十章 圍魏救趙第三百九十八章 決戰天府之國(13)第三百八十三章 不如投我第三百二十二章 喜愛之物第二百一十一章 阿姑廟第三百三十一章 羨慕第五百四十五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八十六章 真相大白人間第三百一十九章 相逢何必曾相識第四百八十九章 山清水秀第八百一十八章 禮法第六百章 有那般重要第四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六百七十四章 狡猾之人第九十八章 綠林好漢第六百四十八章 哥兒等一等第二百二十一章 穿青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殺氣難藏第八百八十六章 完美第三百零七章 將功贖罪第一百四十四章 永樂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戰天府之國(1)第八十章 德州的消息第二百五十九章 佳節第七百三十二章 人亡政息第八百三十三章 任性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八百二十章 夏日蟬噪第八百二十三章 秋月第六百六十章 真的可以嗎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再相逢第二百六十三章 翡翠第八百六十一章 錦繡京師第十九章 初試中鼓吏第八百一十四章 博多的櫻(5)第三百二十五章 主張第四百五十四章 茫然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先來先得第三百七十九章 紅與白第四百四十一章 謊言第五百三十三章 誰主沉浮(6)第五百二十一章 心態穩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慎獨第二十七章 可悲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分晝夜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靂第二十九章 暴雨前的寧靜第一百三十五章 義兄第二百五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七百零六章 黃金六萬兩第三百七十四章 暴食第二百章 奢靡第六百七十五章 人心不古第五百三十五章 誰主沉浮(8)第四百四十二章 毫無冤情第二百三十四章 空了又沒空第一百四十四章 永樂第三百二十五章 主張第二百三十八章 蛛絲馬跡第七百四十七章 事有鉅細第七百六十五章 物競天擇第六百二十三章 冷暖親疏第一百九十一章 哪裡都是家第三百九十八章 決戰天府之國(13)第八百八十六章 完美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精第五十五章 誰是傻子第三百七十三章 不守規矩第七十章 格殺勿論第八百一十一章 博多的櫻(2)第三章 豈能算了第六十九章 不得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舉國抗敵(10)第三十五章 何事輕何事重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都是生意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戰天府之國(1)第五百八十一章 光明第四十五章 劫後餘生第七百一十三章 宏圖遠略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戰天府之國(3)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獨第六百一十五章 哪裡見過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會高陽王第七百六十七章 清白的關係第七百三十七章 痛快的敵將第八百九十二章 荊棘之路第二百二十六章 稍縱即逝第七百六十六章 蹤跡難尋第六百三十二章 十分應景第三百七十九章 紅與白第一百七十七章 知道的太多第四百一十章 知進知退第五十七章 援軍要來了第八百五十一章 城牆上的磚第二百七十四章 英雄好漢第四百零七章 粗淡薄宴第二百九十七章 王者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