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190章 海貿啊

第190章 海貿啊

新的一年朝廷大動作不斷,不過和陳景恪都沒什麼關係了。

他確實有很多大計劃想實施,但眼下大明正在進行的大工程已經足夠多了,不適宜再有大動作。

不過他也沒有閒着,開始翻閱水戰、航運、船隻製造一類的書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問道:“你看這些做什麼,莫非想轉行當水師將領?”

陳景恪說道:“根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當時泉州每年的出口額,相當於北宋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換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銀珠寶、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時期,朝廷歲入大半都是靠海貿支撐起來的。”

“其中的利潤有多大,簡直無法想象。”

“這一塊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進咱們的飯碗裡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聽到這麼多錢,朱雄英眼珠子都開始放光了:

“好好好,這肥肉咱們必須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陳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這句話:“不過可惜,我能接觸到的資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說道:“宮裡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書籍,大善殿裡什麼書都有。”

“我這就去找皇爺爺,讓他准許我們去大善殿看書。”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書館,裡面收藏着各種各樣的書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幾。

只是裡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沒資格進去。

朱雄英倒是能進,但陳景恪想進,還是要先告訴朱元璋一聲才行。

於是兩人就找到老朱,將目的告訴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咱對經濟之道一直稀裡糊塗,只聽伱們說海貿好,但咱始終想不明白好在哪裡。”

“海貿雖然能獲得很多金銀珠寶,但換不來糧食。”

“糧食纔是一切的根本,糧食不夠吃要再多金銀珠寶又有何用?”

“況且新寶鈔已經解決了錢荒問題,大明對金銀的需求沒有那麼高了。”

“開啓海貿,從事經商的人多,種地的人就少了,會影響糧食產量……”

“你好好給咱解釋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朱雄英很自覺的找個板凳坐好,又要開課了。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陷入了一個誤區,大明的糧食足夠養活數億人。”

“之所以還有人捱餓,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有人佔有的糧食多,家裡的米糧堆積如山。”

“有些人一無所有,只能餓死。”

“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深以爲然的道:“這個咱知道,你以前就說過。”

“朝廷收稅就是一次財富再分配的過程……”

“可是開通海貿和財富再分配,有什麼關係嗎?”

陳景恪說道:“如果將財富再分配,全部繫於稅收,就太危險了。”

“一旦稅收出問題,朝廷的財政就會破產……”

朱元璋點頭說道:“這個你也說過,所以咱纔要搞稅改,纔要組建稅務稽查司。”

陳景恪很想說,您老人家怎麼這麼愛插話,是您說還是我說?

但想到自己幹不過老朱,只能認了,繼續說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論我們怎麼改,都無法保證稅務不會出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個因素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可以支撐。”

“海貿的利潤,足以成爲那個因素。”

“方纔我們說過,大明的糧食產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佔據的生活資料太少,手中沒有錢,買不起糧食。”

“那麼我們就想個辦法,讓百姓手中有錢。”

朱元璋再次插話道:“海貿富起來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獲利?”

這時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來說道:“錯了錯了,皇爺爺錯了,百姓也是可以獲利的。”

朱元璋非但沒生氣,還饒有興趣的道:

“哎呦,那乖孫給皇爺爺說說,哪裡錯了啊。”

朱雄英說道:“您想呀,海貿出售的商品是哪來的?還不是民間生產的嗎。”

“海商從民間採購商品,百姓手裡不就有錢了嗎,有錢就可以買糧了呀。”

“海貿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絲綢、瓷器和茶葉。”

“就以茶葉爲例,現在大明的茶葉只能自產自銷,價格壓的很低。”

“很多幹脆就賣不成價,白白浪費了。”

茶葉當前最大的消費者,其實就是草原人。

可現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敵,這條路子斷了。

對外貿易,又因爲禁海令給廢了。

至於茶馬古道……雲南去年才被打下來,殘敵到現在還未被全部肅清。

這條黃金商路現在還沒有興盛起來。

況且就算興盛起來,僅靠這一條路又能賣出去多少?

所以,當前大明的茶葉是供大於求的。

“海貿會增大茶葉的需求,擡高茶葉價格。”

“百姓家裡種幾棵茶樹,每年都能多得一筆額外收入。”

“那些擁有茶園的大地主,要僱人管理、採摘、加工,百姓可以通過做工賺取一些額外收入。”

“運輸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們還能搞運輸賺錢……”

“僅僅是茶葉一項,就可以爲百萬人提供生計。”

“瓷器也是一樣,海貿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爲了生產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僱傭更多的工人。”

“絲綢亦然……”

朱元璋高興的道:“乖孫說的真好,比皇爺爺懂的都多。”

“你這麼一說,皇爺爺就知道海貿的好處了。”

陳景恪補充道:“但不論是瓷器、絲綢、茶葉,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只能惠及部分地區的百姓。”

“要說潛力最大的還是棉布,棉花易種植,產量穩定,全國各地皆可種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適性都非常高,價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對外出口,定然會非常暢銷……”

“到時候那些海商,就會大批量收購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價格自然會變高。”

“百姓利用農閒時節織布,拿出去賣掉,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說道:“這個好這個好,棉布這個好。”

“咱當年在全國推廣棉花種植,就是看中了它的這些優點。”

“現在大明家家都種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說,確實能惠及全國百姓。”

陳景恪又說道:“海貿還能促進生產力的進步……”

“百姓有錢賺,就會想辦法去研究,怎麼更好更快的織布……”

“瓷器作坊就會想辦法降低成本,燒製出更好的瓷器。” “種地的百姓,爲了抽出更多時間去做工賺錢,就會想辦法提高耕種效率……”

“雖然我們還是未能解決,分配端的問題,卻完成了開源。”

“通過開源,讓百姓有更多的機會賺到錢,有錢就餓不死。”

“而且問海商收稅,要比問士紳宗族收稅更容易。”

“只要朝廷將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問進出商船收稅。”

“鉅額的稅收,能有效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

“而有了錢,朝廷就可以養一支強大的水師。”

“海商爲了保證自己安全,也會主動向朝廷舉報倭寇、海盜的情報……”

“到那個時候,軍民一心,區區倭寇彈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動,不過卻還保持着清醒,說道:

“你的設想不錯,也可以試一試。”

“不過眼下大明正值內部革新的緊要關頭,開海之事過幾年再說吧。”

陳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確實不是合適的時機: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瞭解一下相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免得將來真的要開海了,什麼都不懂。”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行,咱知道了,你們去吧。”

陳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來到大善殿。

裡面的藏書其實並不多,大約也就三五千部的樣子。

大多都是各種史書、應用類書籍。

比如《戰國策》、《史記》、《太平寰宇記》、《熙寧使虜圖抄》,以及各種兵書等等。

詩詞歌賦、傳奇小說之類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個房間,陳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圖。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這一幅多了許多內容。

不過大多都是陸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沒辦法,至少現在大明的重心還是在陸上,對海洋的重視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讓他取來相關書籍,兩人就翻閱起來。

兩人的關注點不盡相同,朱雄英更關注海貿、海戰這一塊。

陳景恪更關注造船業的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間,必須要有合適的船。

至少在現在,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世界領先的。

能造出長一百五十米、寬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並且擁有完整的造船工藝,從設計到施工,技術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術就行,還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備耐腐蝕、防水、穩定等特點。

這種木材基本都屬於名貴木材,生長週期長。

前世網上就流傳一個梗。

十八世紀,丹麥的艦隊被英國給毀滅。

他們想要報仇,可是沒材料造船怎麼辦?

只能自己種。

於是他們就種植了九萬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後打造海軍報仇雪恨。

結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紀,這批樹才成材。

至於報仇的事情,早就成過眼雲煙了。

雖然這個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麼的重要。

而且這些樹不是砍下來就能用,還要花至少兩年時間陰乾,然後才能用來造船。

中國突出一個地大物博,傳承久遠。

船木?有,種類還很多。

各種儲備木料,也非常多。

歷朝歷代的皇室,都會儲備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來造宮殿的,但很多也能用來造船。

各大船廠儲備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對海運是非常重視的,儲備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發展海洋,優勢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點,主要來自於船型上。

中國古代更重視陸地,造船首先是爲了內河運輸。

所以船型較寬,船底較平。

這種設計吃水淺,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載重量。

但在風浪大的海洋上,這些優點就變成了缺點。

吃水太淺,遇到風浪容易翻覆。

這也就導致,沒辦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陸地的內海走。

從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內海航道。

只有在風浪較小的海域,纔會走深海。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第一次海戰,白江口之戰。

因爲要進入深海區域,大唐直接給所有參戰的將士加了一級軍功。

不管最後有沒有參與作戰,只要出海了,全都給軍功。

足見平底船出海的危險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間,就必須在船型上做出優化。

至於優化方法,陳景恪雖然不懂造船,卻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狀。

縮窄船的寬度,將船底設計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國的主要戰艦,基本都是U型底。

陳景恪就將這些想法都記錄了下來,找機會告訴船工,讓他們去設計新船好了。

以大明當前的技術積累,造出海船並不難。

到那個時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這天,陳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閱資料,就見一個內侍過來通報,永昌侯有請。

說是一個姬妾即將臨盆,讓他過去坐鎮。

陳景恪算算時間,好像確實到了預產期,就連忙起身準備去永昌侯府看看。

藍玉這倆孩子,可是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親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聽有熱鬧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兩人一起找朱元璋請假。

老朱自然二話不說就準了,並且還開玩笑說道:

“若真是兒子,景恪你這送子伴讀的名頭,就坐實了啊。”

陳景恪也有點哭笑不得,但貌似確實會這樣啊。

藍玉的這倆孩子還沒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讀了。

這要是真生出兒子,不知道會傳成什麼樣子呢。

倆人一起來到永昌侯府,剛進門就見藍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兒子了,我有兒子了。”

(本章完)

第325章 再造乾坤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487章 合縱連橫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474章 水無常形第71章 自古以來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第486章 秦國,危第57章 實踐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273章 大課堂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370章 新大陸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第268章 無題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18章 洛下學宮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390章 太子長子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第71章 自古以來第45章 葬禮?秀場!209.第208章 無題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15章 太孫伴讀第437章 世界是聯繫的第65章 組建海軍第44章 這孩子,能處第469章 帷幕第34章 新篇章第420章 官第310章 藍玉超進化第473章 時間是給所有人的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424章 土雞瓦狗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第43章 暴斃第65章 組建海軍第295章 思想武裝第444章 禍不單行第60章 老狐狸第241章 漢四郡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445章 喜憂參半第4章 力挽狂瀾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第360章 無題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455章 你死我活111.第111章 出關第445章 喜憂參半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第431章 良種第456章 拿捏第488章 無間道第486章 秦國,危第476章 兵發西州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459章 欺老朱年邁第447章 攤牌第461章 無心之過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437章 世界是聯繫的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26.第126章 溫寒變142.第141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第30章 預見能力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425章 朱老四好樣的啊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338章 設立新衙門第353章 社會模型第395章 燕王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