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設立新衙門

“一個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縣衙只有四個命官,鄉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強是夠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連基本的衙門運轉都無法維持。”

“所以,特區必須要根據實際需要,增設更加專業化的衙門。”

陳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絕的介紹着。

對面坐着兩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標、朱雄英祖孫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長、徐達、邱廣安等七名內閣學士。

在兩排座位的後面,還站着好幾排人,都是內閣行走。

每人手裡都拿着一根炭筆,快速的記錄着他說的每一句話。

陳老師雖然不會做課後檢查,但誰對他的課理解的更深,誰就有機會優先獲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選拔制度日漸模式化,想越級跳很難,必須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爲一屆,幹滿了才能提拔。

在這種情況下,一步領先就是步步領先。

內閣行走只是觀政,未來都要外放爲官。

但什麼時候外放,去哪裡任職,擔任何職,直接關係着未來的上限。

毫無疑問,去即將設立的特區,起點是最高的。

目前內閣行走有四十八人,計劃人數一百零八人,以後會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

想要爭取去特區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理解陳景恪的計劃。

所以他們自然是最用心的。

對於地方衙門的官員不夠用這一點,朱標等人早就已經知道了。

五年計劃進展緩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個機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尤其是大明這樣國土面積遼闊的國家,更麻煩。

一個縣增加一個官身,全國加起來就是兩千餘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員,數量更加龐大,對財政是個不小的壓力。

事實上現在朝廷的財政也只是勉力維持。

雖然通過開海、均田、稅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歲入翻了好幾翻。

目前達到了一萬萬三千萬貫,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開銷也同樣翻了好幾翻。

軍餉和官俸兩項,就拿走了很大一塊。

攤丁入畝之後,停止徵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爲花錢招募。

這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礎建設,比如修築馳道,建設水利設施等。

還有陝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遼東、交趾等地的建設。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強實現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計劃徹底將戶部掏空,還要內帑補貼六百萬貫才能抹平赤字。

再憑空增加兩千多個衙門的開銷,朝廷的壓力只會更大。

雖然大家都知道,新設的衙門必然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可那是未來的事情了,眼下沒錢朝廷分分鐘財政破產。

關鍵是,誰也不知道新部門該怎麼設置,承擔哪些政務。

還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勝任新工作。

所以,雖然中樞總體上是支持變革的,但具體怎麼變一直很慎重。

現在陳景恪提出特區計劃,給大家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先在特區試運營,摸索熟悉了再全國推廣。

陳景恪繼續說道:“在原有衙門不變的情況下,特區的每個縣增設兩個衙門。”

“第一個衙門是綜改司,歸內閣直管,在地方設置綜改局。

“該機構沒有其它諸如司法、民政、稅務等任何權力。”

“專門負責監督、指導地方的變革工作和五年計劃施行工作。”

“同時還要將收集到的情報信息,及時彙總給綜改司。”

“方便內閣瞭解地方情況,更準確的做出政策調整。”

衆人仔細思考之後,不得不承認這個提議確實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點頭,卻並沒有開口說話。

他只是過來旁聽順便提提意見,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兒子朱標。

可不能隨便開口,搶了親兒子的權力。

朱標也很尊敬自家老父親,先是請示了一下他,纔開口說道:

“現在不論是深入革新,還是五年工作計劃。”

“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地方官無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會因爲種種原因推脫不行,甚至設置障礙。”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詳細信息,無法做出及時的調整。”

“有了綜改司,這些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景恪這個提議不錯,朕以爲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於是定下了大基調。

綜改司可以成立,接下來直接討論怎麼設置吧。

李善長第一個發言:“陳伴讀,不知這綜改司和地方衙門,是何關係?”

這就是在問權力歸屬問題了。

陳景恪說道:“隸屬於地方衙門,級別相當於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級綜改機構的業務指導。”

他又進一步解釋道:“不論是革新還是五年計劃,地方衙門纔是實施的主體。”

“沒有地方衙門的配合,綜改機構恐怕什麼都做不了。”

“且,還要預防綜改機構,不作爲亂作爲之事的發生。”

說白了還是權力鬥爭的問題,地方政府主導的工作,憑什麼聽你一個外人的指揮?

說話沒人聽,綜改機構還怎麼展開工作?

反過來說,綜改機構和本地政府沒有隸屬關係,本地的經濟是好是壞對他們影響不大。

因爲搞經濟是地方政府的任務,他們只是負責指導。

我們指導了,你沒幹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會盡心盡力的指導嗎?

甚至不排除瞎指揮亂指揮的情況。

如果雙方有隸屬關係那就不一樣了,本地經濟搞不好,他們也沒好果子吃。

這個解釋成功說服了大部分人。

這時耿光提出了一個問題:

“綜改機構隸屬於地方衙門,如果他們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氣,陽奉陰違阻撓革新怎麼辦?”

都沒用陳景恪開口,李善長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經修改了標準,以後變革和五年計劃的實施情況,將會作爲重要考覈項目。”

“這一項連續兩次考覈不達標,可直接罷官。”

耿光再無意見,只要他們還想繼續做官,就必須支持綜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頭鐵的,我就是反對,就是要阻撓。

那也沒關係,時間到直接罷免,換個願意做的人上來。

就是多耽誤兩年時間的事情,不影響整體局勢。

之後其他人又問了一些疑問,比如具體的職權範圍,具體的工作內容等等。

陳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衆人再無問題,他纔開始講第二項:

“增設的第二個衙門叫工商司,主管工商業……”

“咳……”這時朱元璋輕咳一聲,打斷了他的話:

“華夏自古以來重農輕商,彼輩多奸猾無恥之徒,故世人多輕之。”

“若新衙門以工商爲名,恐會引起朝野反對。”

“且也會讓世人誤以爲大明要重視商賈,若導致商賈之輩得意忘形,更是不妙。”

其他人也紛紛贊同。衙門的名字,怎麼能帶商字呢,不妥不妥。

陳景恪一想確實如此,就說道:“太上皇英明,是我考慮不周,那就改一個名字。”

“不如叫市管司,全名是市場監督管理司……”

“市場包括工業和商業……”

這個名字成功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就此定了下來。

工商局……市管司主管工商業的註冊、佈局調整、後續管理。

還有就是集貿市場的建設管理等等工作。

甚至就連開礦等工作,都歸他們管理。

總之,現在市管司的職務範圍很廣。

工商礦業幾乎都能管得到,權力屬實有點大。

但沒有辦法,現在大明的工商業底子太薄,分太多衙門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只能先弄一個綜合部門統一管理。

等工商業發展起來,再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分拆。

對於這個機構,衆人自然是非常的認可。

還是那句話,五年計劃之所以推行緩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少專門的機構負責。

市管司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關於新衙門,陳景恪暫時就只弄了這兩個,再多實在沒必要。

況且他又不是萬能的,沒辦法在計劃階段,就將事情做的十全十美。

前世政府機構確實很多,但大多都沒辦法照搬。

只能先提出一個大致的框架,然後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這本來也是設立特區的目的。

接着衆人就商討了市管局的具體職務範圍,以及某些事情具體如何展開。

比如不同行業的註冊流程。

開小賣部和開商行肯定不一樣,開木工作坊和開礦也不一樣。

放在前世,你一箇中樞機構去做這些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屬實有點不務正業了。

然而在大明,這一切都是開創性的,之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

還真就得他們這些決策者去思考拿主意。

如果他們不去思考,而是交給市場自行運作,然後再根據運作情況總結經驗。

效率會非常的慢,且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他們拿出一個大致的框架,不管是否有瑕疵,總比沒有任何規矩要好的多。

有什麼問題,再根據實際操作來完善即可。

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來,下面的人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就不需要他們這些決策者,來思考這些細節問題了。

這節課一直上了一個時辰才結束。

不是事情全部解決了,也不是不想繼續往下講,而是沒辦法繼續往下講了。

大家都很忙的,每天能抽出一個時辰上課,已經很不容易了。

時間再長會影響到中樞運轉。

即便已經嚴格控制講課時間,每天依然會堆積很多工作。

七位內閣大臣,要加點班才能全部處理完。

等其他人都離開,大堂內就只剩下陳景恪、朱元璋祖孫三人。

老朱纔開口說道:“難怪以前你經常說,大明朝廷就是一個草臺班子。”

“當時咱還不服氣,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朱雄英插話道:“皇爺爺您說錯了,景恪說的是歷朝歷代都是草臺班子。”

朱元璋笑道:“不用安慰咱,你爺爺咱還沒那麼脆弱,這是有感而發罷了。”

陳景恪檢討道:“其實我這話說的並不對,是對古人的不尊重。”

“人類的文明並非一蹴而就,本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從簡單到複雜,從簡陋到完善。”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一點點加深。”

“對國家、對人民、對權力,對責任和義務等等這一切的瞭解,都是逐漸加深的。”

“沒有前人的積累,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今天我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趾高氣昂的說他們看的不夠遠,是傲慢的。”

“未來的後人,也會用同樣的態度來點評我們。”

“輕視古人,就是在輕視我們自己。”

朱元璋笑道:“行了行了,別給咱講那麼多大道理了。”

“你說的這些咱都懂,剛纔不過是想從側面誇你兩句,伱還給當真了。”

陳景恪笑道:“那也不能只怪我一個人,是太子先當真的,我是被他影響了。”

朱元璋和朱標開心大笑起來。

“那也沒辦法,誰讓他是太子呢,這個鍋只能你來背。”

說笑了一會兒,朱雄英突然開口說道:

“等到特區計劃施行的時候,我去那邊盯着如何?”

陳景恪並不意外他的決定,事實上此事兩人早就商量過。

朱雄英從來都不是那種消停本分之人。

只是他很懂得分寸,平時表現比較低調。

現在這麼好的鍛鍊機會,他自然不願意放過。

朱元璋並沒有直接說決定,而是問道:

“哦,給咱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朱雄英解釋道:“特區需要一個有足夠身份地位,又懂新政的人去坐鎮。”

“在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了。”

朱元璋不禁頷首,朝廷符合這個標準的,基本都有重任在身很難走的開。

朱雄英還真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其次,特區是大明的未來,我去那裡能更直觀的瞭解新政,爲將來做準備。”

這個理由更加的充分。

未來的皇帝,自然是懂新政更好啊。

朱元璋已經被說服,不過他沒有做決定,而是說道:

“此事和你爹商量吧,他說了算。”

朱標也沒有謙虛,頷首說道:“你說的也不無道理,去那邊看着也好。”

“不過,景恪可不能跟你一起去。”

一來陳景恪有更重要的任務,二來也是鍛鍊朱雄英獨立自主的能力。

朱雄英早就有這方面的準備,說道:

“我知道,這次去我也沒準備帶他。”

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道:“我能帶妙錦去嗎?”

聞言,老朱啥話都沒說,起身揹着雙手離開了。

朱標沒好氣的道:“有膽子你和你皇祖母說去,看她揍不揍你吧。”

朱雄英縮了縮脖子,說道:“那還是算了。”

陳景恪看着他耍乖賣萌的樣子,很是無語。

這小子,天天淨想好事呢。

別說兩人還沒成婚,就算成婚了,也沒有帶着太子妃去外地歷練的規矩。

之後,兩人就跟隨朱標去了幹清宮,一起幫着處理一些公務。

等到快下班的時候,突然有內侍過來傳遞消息:

朝鮮王送來了請安奏疏,一同送來的還有編撰完成的《遼東書》。

陳景恪心頭一震,隨即臉上露出了喜色:

方孝孺回來了。

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60章 老狐狸第370章 新大陸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384章 兩極反轉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466章 圍殺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23章 再出手第456章 拿捏第67章 溫馨的一家四口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87.第87章 病之源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432章 殷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366章 法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366章 法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第57章 實踐第357章 皇上就是敗家子啊第373章 大戰將起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8章 御下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春節快樂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445章 喜憂參半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379章 他一定沒聽說過慕容垂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414章 穢亂宮闈第15章 太孫伴讀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50章 無題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350章 時代的需求228.第227章 力學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第4章 力挽狂瀾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364章 高,太高了。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107.第107章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296章 博望侯第268章 無題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126.第126章 溫寒變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326章 有錢任性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418章 死亡名單第422章 標題困難戶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87.第87章 病之源第401章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第253章 帝國時代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第441章 他配嗎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67章 溫馨的一家四口第398章 南洋亂局第298章 無題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禪位大典第24章 奇藥第446章 人禍天災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第7章 將計就計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366章 法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201.第200章 稅第414章 穢亂宮闈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