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尊王攘夷

洛水旁的一家酒樓,裡面坐滿了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

一般情況下,參加科舉都會提前幾個月動身,然後提前一兩個月甚至更久到達洛陽。

一來是爲了應對意外情況,比如路上耽擱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來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長學問,也能多結識一些人脈。

讀書人嘛,最喜歡發表意見,尤其是喜歡扎堆討論國家大事。

所以,各酒樓就成了他們經常出沒的地方。

最近熱門話題有兩個,一個是大華夏概念,一個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論考題,我以爲十有八九和華夏有關……”

“英雄所見略同,我也以爲至少有一兩道題和華夏有關。”

“我以爲可以更大膽一點,題目應該有華夷之辯。”

“我也以爲當有此題,破題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沒有更好的破題方向,就抓住‘出則夷狄、入則華夏’來答,至少不會偏題。”

“我覺得,配合南洋來答題,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衆人紛紛贊同。

蹭熱門話題來答題,這是自古以來的考試習慣。

而且但凡有一點政治敏銳度,都能意識到南洋分封不只是分封那麼簡單。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調整,甚至是某些歷史性大事件的轉折點。

這種熱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別人。

越來越多的人蔘與進來,大家暢所欲言,發表着自己對政治的看法。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熟悉的聲音:

“賣報賣報……南洋分封波瀾再起……”

“賣報賣報……方唯物最新文章,論南洋分封與周禮復興……”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號,因唯物學而得。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辯論,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了唯物學。

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者,都認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學。

確實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處。

理學大儒視其爲大敵,但在地位上卻將雙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說白了,他們已經認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讀書人反而不那麼敵視他了。

畢竟學問不到一定層次,是無法理解兩者深層次差異的。

至於什麼道統之爭,和他們關係也不大。

學習誰的道統都沒關係,重點是學到了。

目前,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學習唯物學唯一的障礙,就是科舉。

畢竟現在科舉依然掌握在理學派手裡。

而唯物學,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學答題,那純屬作死。

如果科舉允許以唯物學思想答題,讀書人馬上就會去學習研究。

正因爲大家不再敵視他,所以聽到他又寫文章了,還是關於南洋分封與周禮的,就忍不住想要買來看看。

萬一提供了新的答題思路呢。

更何況南洋分封又出了問題,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麼事兒。

所以,聽到報童的叫賣聲,馬上就有幾個士子出去買了幾份回來。

wωw_ ttκā n_ C○

然後大家就圍坐在一起,翻看上面的文章。

前面沒什麼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講解。

唯一讓大家心中不適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殺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殺,一萬多人被流放。

而且標題是用紅色的大號字體印刷,特別的刺眼。

雖然不至於感同身受,但依然讓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換成別人這麼幹,肯定被大家噴殘暴之類的。

即便殺的都是貪官污吏,那也不行。

可幹這事兒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然後牢牢的將這些事情記在心裡。

以後自己當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貪,有些錢也不能動,而且最好乾一些政績出來。

有政績護身,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減刑。

這是大家根據朱元璋處理貪官的實際案例,總結出來的規律。

只能說,在利益相關的時候,永遠不要小瞧人的主觀能動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據實際發生的事情,推測上位者做事的規律,在官場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備這個能力的,很難晉升高位。

很快衆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個很陌生的作者寫的,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過不提,在文章末尾該作者提出了一個質疑:

現在的南洋可不是當初的莽荒之地,從開海的角度來考慮,這裡就是大明的大門。

如果這裡出現實力強大的國家,就會從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從戰略角度考慮,南洋不宜出現特別強的封國。

這也就意味着,要分封至少十個親王過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親王不夠用,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

看完這篇文章,衆士子不禁爲這個作者的膽量感到敬佩。

這番分析,直接對親王的忠誠發起了質疑。

當年朱元璋爲了推行分封,可是殺了很多人的。

殷鑑不遠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會在公開場合質疑親王的忠誠。

而是鼓吹,親王能力出衆,封到外面能開疆拓土,爲大明屏障。

現在不但有人質疑了,還敢發表在報紙上。

實在是膽大包天。

不過大家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能刊登在大明週報上,就說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許。

也就是說……

衆人都露出瞭然之色。

太上皇不會懷疑自己的兒子,可當今皇上卻會懷疑自己的兄弟啊。

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讓人放出的風聲。

這纔對嗎,皇權面前無父子,更何況是兄弟。

衆人越想就越覺得這個猜測是正確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皇帝可以吹風敲打自家兄弟,並不意味着別人就能借風生事。

太上皇可還活着呢,頭版就是他殺人的報道。

他不會拿皇帝怎麼樣,卻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憤。

誰都不想觸碰老朱的逆鱗。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衆人語焉不詳的討論了幾句,就趕緊轉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禮。

文章內容正如標題所示,就是講周禮和分封的。

其它內容可以略過不提,最核心的論點是:

他認爲,雖然大明只分封親王,而周禮分封的是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禮的。

然後他又論證了,爲何是符合周禮的。

最終的落腳點,是在尊王攘夷四個字上。

他認爲,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着將諸侯王分封在四方邊境,拱衛王室抵禦外敵。

而且這些諸侯國深入蠻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蠻夷。

經過他們數百年的教化,原本的四夷之地,全都變成了華夏國土。

四方蠻夷都融入了華夏。

如此方纔有了華夏廣袤的疆域以及衆多的人口。

秦朝之後,雖然也有朝代採取過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經變了質。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餅子,或者直接說是利益集團分贓。

關鍵是,他們分的餅子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而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

他們做的,是把餅子從別人手裡搶過來,然後當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終的結果是,或因分贓不均,或因有人貪心,最終都釀成了禍端。

其中以晉朝的八王之亂爲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忘記了‘尊王攘夷’這個核心。

而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曲解,才讓‘分封’污名化了。

讓大家誤以爲分封會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禍之道。

大明將親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禦蠻夷拱衛大明。

是溯本歸源,是正統的分封,是標準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說,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禮的。

可以預見的是,華夏疆域將在百年後,迎來新一輪的大擴張。

華夏文化,也必將因此更加璀璨。

先賢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將會在大明的手裡,再上一個臺階。

看到這裡,一衆士子猶如醍醐灌頂。

“尊王攘夷,原來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難怪夏商周用分封國祚綿長,後世朝代採用分封,反而導致國家大亂。”

“後世之分封,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實乃東施效顰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師,難怪當初他力主復興周禮。”

“是啊,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方先生學問之精深,我被難望其項背也。”

衆人越討論,就越覺得方孝孺的觀點非常精妙。

興奮的衆人,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齊桓公提出來的。

其目的是爲自己稱霸提供思想依據。

這句話的本意,是號召諸侯國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內戰,共同抵抗蠻夷侵擾。

靠着這杆大旗,他將自己擺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成爲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現在方孝孺將尊王攘夷和分封聯繫在一起,堪稱神來之筆。

將兩者的內涵,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也爲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個更加符合‘禮’的思想依據。

畢竟,爲了解決宗室內鬥才搞分封,這個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檯面上來說。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讀書人更加喜歡這個理由。

所以,他們馬上就接受了這個理論。

對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難免的。

就算是最虔誠的理學教徒,在這篇文章面前,也不得不稱讚一聲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着討論就要變成對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後面呢,快將後面的內容讀出來啊。”

衆人這才安靜下來,聽他們讀後續內容。

後面的內容多是暢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實,將會帶來哪些具體好處。

說白了就是給大家畫大餅。

不過有了尊王攘夷思想,這個大餅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遺憾的語氣說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還順便解決了勳貴勢大掣肘王權的隱患。

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只是時代變了,大明沒辦法分封勳貴,只能封皇室宗親。

聽說海外領土廣袤無邊,分封幾千個諸侯國都沒問題。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還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過來。

並且他還大膽的預測,將來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夠用導致的。

至於解決的辦法,其實非常簡單。

但……

寫到這裡,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意思。

依照周禮分封勳貴爲諸侯王。

可是……這個提議實在太大膽了啊,說是造反都不爲過。

不過想想說這話的是方孝孺,衆人又覺得正常了。

畢竟當年他就主張全面恢復周禮。

現在提議分封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設。

而且以他今時今日在學術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歡這種論調,也不會說什麼。

況且,他也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聽完最後的暗示,衆人下意識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勳貴的可行性。

最終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依照周禮分封諸侯王,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

蠻夷之地有了諸侯王管理,就不會對大明產生威脅,而且還解決了勳貴集團尾大不掉的隱患。

至於這些諸侯王會不會坐大,然後學習秦朝反過來吞併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滅在所難免。

可諸侯國想造反,就要先兼併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這個過程需要幾百年。

一個朝代享數百年國祚,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動,想到了什麼,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說成年親王數量不夠……”

得到提醒,衆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前一篇文章說成年親王數量不夠用,問大家該怎麼辦,後一篇文章就提出瞭解決的辦法。

如果說兩者沒有關聯,誰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筆名寫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膽子實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過……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爲。

緊接着,又有一個人提醒道:“大明週報是朝廷口舌,這兩篇文章能出現在這上面……”

衆人再次震驚。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還是說,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種試探行爲?

這時,一名三十多歲的儒生嚥了口吐沫,壓低聲音說道:

“我是洛陽人,早在數年前就聽說過一個傳聞。”

衆人的目光都向他看來,什麼傳聞?和這件事情有什麼關係?

那個儒生似乎有些緊張,深吸口氣才說道:

“有勳貴醉酒之後口放厥詞,說太上皇許諾他們……分封諸侯國……”

“嘶……”衆人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竟然有這樣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開始催促:“後來呢,後來怎麼樣了?”

第260章 無題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412章 一票否決權第403章 借題發揮153.第152章 你就這麼想喊我姑父?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392章 徐允恭的見聞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第373章 大戰將起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第14章 生活處處是神話第425章 朱老四好樣的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430章 大洋彼岸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第336章 人才掠奪計劃第4章 力挽狂瀾第416章 身份帶來的使命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460章 久違的上課第351章 無題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396章 你們太欺負人了第481章 二楊相會第289章 政變第83章 讓他當駙馬?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165.第164章 誰說儒生討厭改革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60章 老狐狸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396章 你們太欺負人了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7章 將計就計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第318章 洛下學宮第468章 族誅90.第90章 做人第369章 憑空變出土地?第403章 借題發揮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310章 藍玉超進化第405章 操控輿論第242章 新羅婢第42章 愜意的朱標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第407章 蠹蟲傳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471章 禪讓第260章 無題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第415章 最後一塊死角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第268章 無題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2章 大明嫡長孫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346章 血第3章 奪嫡旋渦第321章 不會寫,是真的不會寫第312章 敢於打爛一切227.第226章 日本必須要徹底消失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43章 暴斃第414章 穢亂宮闈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第406章 父母之愛子第316章 偉大思想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169.第168章 毛驤:好像哪裡不對第346章 血第376章 老朱親自斟茶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403章 借題發揮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47章 貨幣第452章 明勳宗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445章 喜憂參半第393章 新大陸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429章 無題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