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
來自徐達的友誼,很突然很意外,但又是那麼的自然。
就好像是兩家鄰居,你來我家串門,我去你家串門。
期間沒有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情,就這麼串着串着,關係就好起來了。
而且他們還是在朱元璋的目光下,建立的關係,免去了不必要的猜忌。
陳景恪認爲,這是他揭皇榜以來的第二大收穫。
第一大收穫自然是成爲伴讀,和朱元璋一家子搞好關係。
所以在休假這幾天,他沒少往徐達家裡跑。
期間自然也和徐達的幾位子女結識,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
一個是徐達的二女兒徐妙清,才六七歲的年紀,就伶牙俐齒,刁蠻任性。
在得知她的生母,是被朱元璋下旨杖斃的謝氏之後,陳景恪就對她敬而遠之。
畢竟,江湖傳聞謝氏竟然敢對馬皇后不敬,屬實有點逆天。
第二個就是徐達的三女兒,今年才只有三歲。
但她的名字叫徐妙錦。
歷史上有名的才女,且對她的評價全是讚美之詞,朱棣對她都傾慕不已。
後來她姐姐徐皇后(徐妙雲)病故,朱棣一度想將其納入宮中封爲皇后。
徐妙錦婉拒,後出家爲尼。
如果她的年齡再大上幾歲,陳景恪絕對會厚着臉皮,託媒人上門求親。
至少先訂個婚再說。
只可惜,她年齡太小了,他還沒那麼變態。
印象最深的第三個人,就是徐達的長子徐允恭,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頗有其父之風。
徐允恭就是徐輝祖。
爲了避朱允炆名諱,才改的後面的名字。
這一世朱允炆估計是沒機會當太孫了,朱雄英的名字又是特例。
所以,徐允恭也大概率不用改名字了。
對他,陳景恪有着天然的好感。
和他的身份無關,而是前世的遭遇。
徐允恭年輕時就展露出不凡的才華,深得朱元璋器重。
先後前往常德、湖廣、陝西、鳳陽等地整訓軍備。
還訓練過海軍,防備倭寇。
甚至,去國子監考覈過國子師生的學業。
朱元璋還讓他陪伴在朱允炆左右,以培養感情。
可以說,他就是老朱留給朱允炆的班底之一。
徐允恭也沒有愧對老朱對他的信任。
朱允炆要削藩時,他力主將朱棣的三個嫡子,扣押在應天。
即便這個三個孩子是他的親外甥。
可惜黃子澄反對,朱允炆就將三個人質全放走了。
然後朱棣就反了。
建文三年,李景隆大敗損兵十餘萬,他爲全軍斷後,完美完成任務。
建文四年,在朝廷無將可用的情況下,他臨危受命披甲上陣。
在齊眉山數次擊敗燕軍,斬殺朱棣旗下大將數人。
適逢盛夏酷暑難當,燕軍久攻不利逐漸勢頹,建文軍扭轉局勢的機會似乎就在眼前。
然後,歷史上演繹過無數次的經典橋段來了。
有人進讒言,說徐允恭乃燕王朱棣的大舅子,所以不肯盡力作戰,否則燕軍早就敗了。
於是朱允炆以‘燕軍已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防守’爲由,一紙詔令將其召回。
燕軍兵臨長江畔,徐允恭以手中僅有的水師,數次擊敗燕軍水師。
使燕軍無法渡江。
然而朱允炆根本就不信任他,將水師交給了大將盛庸。
盛庸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朱允炆的愚蠢。
沒多久就遭遇大敗,將水師全部送給了朱棣。
朱棣由此渡過長江天險,順利拿下應天。
在這種情況下,徐允恭依然拒不投降。
朱棣念及他是徐皇后的親弟弟,只是削去他的爵位,勒令在家中禁足。
但他的爵位,依然由他的兒子繼承,並傳承了下來。 徐允恭的表現,可以說允文允武,水戰陸戰皆通。
且爲人忠誠,私德無虧。
陳景恪私認爲,他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功勳二代目第一人。
只可惜效忠錯了對象,最後落了個悽慘下場。
對他,陳景恪可以說神交已久,只是一直沒找到機會結交。
總不能跑到人家面前,說我看好你,咱倆做朋友吧。
不被人當傻子纔怪。
現在有了這個機會,他自然不願意錯過。
一開始徐允恭以爲他就是醫生,雖然很尊重,但並無結交之意。
接觸了幾次,才知道陳景恪的才能不只限於醫術。
心下不禁有些汗顏,覺得自己小瞧了人,反而開始主動和陳景恪結交。
兩人一個有心一個有意,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陳景恪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所以找了個機會,將朱雄英也拉了進來。
徐允恭一開始礙於身份,很是拘謹。
但熟悉後發現,朱雄英年齡雖小卻有雅量,且非常聰慧能力極強。
於是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提防,正式接受了他的加入。
至此,三人小羣體成功組建。
徐達自然也是樂見其成的,對陳景恪更加的欣賞,態度也更加親切。
這一切自然逃不過朱元璋的眼睛。
直到此刻,他才露出滿意的笑容:“陳景恪確實是個懂事之人,不枉咱讓他當乖孫的伴讀。”
馬秀英也認同的道:“允恭是開國功勳子弟裡最出色的,之前我還在想,讓他給英兒當護衛統領。”
“現在他們能玩到一起,倒也省了我們許多麻煩。”
朱元璋點頭道:“確實,允恭和天德簡直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不論能力還是人品,都足堪大任,稍加培養必爲朝廷棟樑。”
“而且有他在一旁牽制,咱也不用擔心陳景恪走歪路了。”
馬秀英沒好氣的道:“伱成天就知道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累不累啊。”
朱元璋也不生氣,說道:“咱家總要有個壞人吧,你和標兒、乖孫都是寬厚之人,那就只能咱來當這個壞人了。”
馬秀英眼中閃過一絲疼惜,拉住他的手說道:“哎,讓我說你什麼好呢,這樣多累啊。”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是男人,累點算啥。只要妹子能理解咱,不怪咱,再累都沒關係。”
時光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下旬,科舉黃榜公佈。
準確的說,是明經科黃榜公佈。
算科是沒資格上榜的,也沒資格參加殿試,更沒有資格參加恩榮宴。
考生紛紛去看榜,名列其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孫山的如喪考妣。
還好,明年二月份會有一場正科,本次沒考上的,也不至於無法自拔。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明年二月份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這些和陳景恪都沒有關係,他關注的是算科。
果如程一民所言,算學班兩年以上的學子,全部被錄取。
民間算科考生,總共一百一十九人,錄取七十三人。
這個錄取率,絕對能讓明經科的考生羨慕死。
當然,他們並不會表現出來,甚至還會貶低幾句。
然而有句話叫口嫌體正直,朝中官吏紛紛利用恩蔭名額,將家中子弟送入國子監算學班。
本來都招不滿人的算學班,很快就爆滿了。
沒能將子弟送進來的人,一邊酸溜溜的說算學低人一等,一邊暗中懊悔爲何不快點行動。
陳景恪也變得忙碌起來,不是因爲算學班,而是諸藩王陸續回京述職。
朱雄英作爲太孫,又是晚輩,爲了表示對藩王的尊敬。
好吧,就是爲了拉攏藩王,決定親自出城迎接每一位王叔。
陳景恪作爲伴讀,自然要跟在身邊。
不過還好,徐允恭也被一塊拉了過來,他倒也不會無聊。
在相繼接了幾位藩王之後,終於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
燕王朱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