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水塔運輸系統

宋老太爺回到朱氏水泥廠,李州橋帶着招募的苦力們正在朱氏水泥廠北面一里左右的位置,開挖地基。

這裡是新水泥廠的廠址。

京師大學堂的天才學子已經增加到了三百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了,三年間培養了各種人才。

李州橋擅長基建,朱舜就把他和一些同樣擅長基建的天才學子從京師大學堂調過來,使用水泥建造工業化的廠房。

只有理論是不行的,現在正好有機會,讓李州橋這些擅長基建的天才學子們進行實踐。

朱舜從宋老太爺嘴裡得知趙班頭黃掌案這些鄉紳的想法,對於這件事很重視,這一批鄉紳可以說是同化的第一批鄉紳。

有了他們作爲標榜,就在官僚鄉紳階層鑿開了一個口子,慢慢的同化這個階層,直到徹底改變大明的社會結構。

在這過程中不免會遇到頑固份子,對於這些頑固份子,只能是革命流血了。

朱舜給了宋老太爺最大的權限,儘可能的吃下本地鄉紳,不過有兩點一定要堅持。

一是,必須加入紡織協會。

二是,蒸汽工廠只能建立在永定河岸邊。

本地鄉紳私底下接觸宋老太爺是爲了什麼,朱舜心裡很清楚,這些老謀深算的本地鄉紳,想要佔盡好處,又不想得罪東林黨,兩頭獲利。

世道哪有這麼好的好事,朱舜提出的這兩點,是爲了讓他們做出一個選擇。

要麼徹底站在朱舜這邊,從此和東林黨徹底對立,要麼繼續眼饞新式機械。

至於怎麼權衡其中的利弊,就要看本地鄉紳有多大的魄力了。

有了宋老太爺的牽頭,文契過戶很快就辦下來了,北面的石膏礦山、黏土礦山、石灰石礦山,全部落在朱舜手裡。

賈訟師做事還真夠損人不利己的,眼看作坊帶不走,直接一把火給燒了。

這樣也好,朱舜省去了拆除作坊的工序。

礦山有了,水泥也有了,接下來就要大搞建設了。

朱舜帶着李州橋楊百歲等一批天才學子,坐在礦山一里外的河岸邊,這裡有一大片臨時搭建的棚戶,給泥瓦匠和苦力們臨時居住。

李州橋手裡攥着一張圖紙,許是在朱舜面前有些緊張,平時寶貝到孃親都不讓碰的圖紙,攥出了褶皺。

附近灰塵很大,手心出了不少的汗,光潔的圖紙上留下了一道灰泥印子。

李州橋把手裡的圖紙交給朱舜,瞧見上面有灰泥印子,又急又是緊張,爲人性格又比較靦腆,頓時鬧了一個大紅臉。

楊百歲這些天才學子們看着臉紅的李州橋,哈哈大笑。

朱舜接過來掃了幾眼,這張圖紙是針對石膏蒸汽工廠設計的一張廠房圖紙。

其中有幾處設施,堪稱突破性的設計。

朱舜真沒想到李州橋能有這麼超前的眼光,指着圖紙上廠房旁邊的一處設施說道:“講一講這個水塔。”

水塔,正是這張設計圖紙的靈魂所在。

談到自己最擅長的水利興修,向來靦腆的李州橋,渾身的氣質瞬間就不一樣了,多了幾分自信從容。

李州橋接過來圖紙,站起身來,指着石膏礦山,開始侃侃而談。

礦山的礦石運輸一直是最大的難題,往往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畜力,也是一座礦山的主要人力畜力成本之一。

石膏礦山距離潮河雖然很近,卻也有長達一里的距離,石灰石礦山更是遠在五里以外。

潮河的地勢是北高南低,上游地勢高於下游地勢。

爲了節省人力畜力,更加方便快捷的運輸石膏料,正好可以藉助北高南低的地勢,修建一處水塔。

水塔位於石膏蒸汽工廠的上游,這樣就能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勢,使得水流向下游的石膏蒸汽工廠流過。

水塔不能直接挖掘,反而要墊高,用水泥建造在地面上。

直徑90米~100米,深度爲5米,高於地面2米。

水塔南側的水道出口有三個,分別流向石膏蒸汽工廠,黏土蒸汽工廠,石灰石蒸汽工廠。

水泥建造的水道,整體呈弧形。

至於具體角度是多少,還要根據三座廠房建好以後的具體位置,精確測量以後再定。

抽水機械,使用更加節省煤炭的第二代蒸汽機。

楊百歲等天才學子們看着站在潮河岸邊,高談闊論的李州橋,哪裡還有半點柔弱書生樣子,分明就是一位指點江山的大儒。

說不出的士子風流。

朱舜看着面前的李州橋,也是頻頻點頭,這是大明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提出水塔運輸系統。

對於水利運輸有着重大意義。

正是因爲是第一次,建造都沒建造過,更不要說發生事故了。

很多事情只有在錯誤中,才能不斷進步,這個大明首創的水塔運輸系統,自然還有不少的缺點。

這些缺點如果不進行完善,就有可能發生事故,造成大明子民的傷亡。

朱舜直接指出了這裡面的缺陷:“州橋,還有你們一定要記住,不管是房宅修築,還是水利興修,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以後你們考慮任何建築,首先考慮的第一點就是安全問題。”

“水塔的直徑是90米~100米,已經不是一個水塔了,而是一座小型水庫了,還高於地面2米。”

“水塔牆壁的強度如果達不到要求,時間長了,很有可能發生水漫金山,大量的河水就會變成小山洪,沖垮廠房。”

“廠房沖垮了還可以再建,裡面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李州橋的臉色有些煞白,何止是遭殃,在蒸汽廠房裡做工的老百姓,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嘴角不免有些苦澀,難道設計了無數個晝夜的水塔運輸,只是個失敗的產物?

朱舜接下來的話,讓他又振奮了起來:“水塔運輸系統完全是可以的,只不過建造水塔不能用水泥和青磚,要用強度極高的混凝土直接澆築。”

“爲了以防萬一,水塔的四壁厚度最低要在一米左右,還要專門安排人盯着,定期對水塔進行檢測。”

“只要是發現裂縫,立即停止使用水塔運輸系統,迅速排完裡面的河水,進行修繕。”

臉上帶有頹色的李州橋,立即振奮了起來:“山長的意思,這個水塔運輸完全是可行的?”

朱舜點了點頭,又交代了一些細節,讓歡呼雀躍的李州橋重新設計一份圖紙。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四百二十三章 孫傳庭的封賞第五百一十章 工業革命對戰爭形勢的改變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標準化流程第二百三十二章 水塔運輸系統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開端第三百三十二章 我要做言相第九章 比試開始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六百零三章 抵達貝海兒湖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九十七章 新式織布機的關鍵第一百零九章 大明沒走完的路第二十九章 校場驗貨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十七章 自己下套?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學堂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舜翟崇儉的地位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騷動第五十二章 拆走水利紡紗機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三十四章 紡紗廠出事了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大收穫第六百章 高壓蒸汽機的成果第二百四十七章 火箭新品種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二十三章 標準化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明的金融體系第四百六十四章 山海關的譁變事件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二百一十六章 船廠第一百七十四章 捆綁曹文詔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三百一十一章 數理化紮根大明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一百五十四章 棉紡織工業化的第三步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四百八十五章 紙張控制輿情第二百章 火箭改進型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一百零八章 南大陸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舜的保命後路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夠了第四百六十四章 山海關的譁變事件第四百三十五章 鎮遠侯被安排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殺了武官貳臣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四百九十一章 範家的第二個圖謀第一百八十二章 蒸汽廠房第三百三十章 挖的再深一些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三百二十三章 軍火公司的成果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五百四十八章 粒裝火藥的誘惑第三百三十八章 教太子做實驗第三百七十八章 槍桿子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三十五章 宋氏織布作坊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這個香餑餑第一百八十九章 開始羞辱東林黨第六百一十七章 東林黨的好人卡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二百一十九章 掌握第一支軍事力量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動工業革命號角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炮表第四百一十五章 前所未有的大勝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二百九十九章 炮表轟擊和蘭艦隊第七十三章 初中數學教材的威力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九十七章 新式織布機的關鍵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三百八十二章 小偉人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氣缸第五百五十九章 囤積居奇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的爆炸聲第一百八十四章 坑死東林黨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八十章 高爐水塔第十章 崇禎的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