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號的深意

崇禎這些年醉心於朝政很少陪伴周皇后和太子,對面他們母子二人不免冷落了很多,要不是朝臣提醒就連太子幾歲都不記得了,更不要說這麼親近的在一起做同一件事。

周皇后放下手裡的飛梭織布機,看着時不時冒出歡笑的父子二人,露出了慈母般的笑容。

心裡下了一個決定,從今年開始,後宮只要舉辦宴會就讓朱舜的母親坐在自己旁邊。

朱舜的母親正在家裡逗弄已經一歲的兩個孫子,員外朱忠仁則是笑眯眯的抱着朱舜新納小妾生的長女,至於朱舜,則是去大被同眠給朱家增添香火了。

朱舜在家過了幾天悠閒日子,坐上藍綢湘繡轎子趕往工人會館去找曹文耀宋應升,詢問他們倆工業小學的事情辦的怎麼樣了。

工業小學早就立下了章程,到現在遲遲沒有動靜,朱舜爲了在順天府播下科學種子,暫時沒去潮河邊主持煤炭和鋼鐵的初步工業化。

立夏以後,幾乎沒怎麼下雨,看來今年又是一個旱災年,好在工廠主們的工廠全部換成了蒸汽車間,不再用水力生產了,影響不大。

朱舜掀開簾子,看了一眼水位下降的永定河,心裡對於官僚鄉紳莫名的有些厭惡。

真要發生了大旱災,順天府的老百姓因爲享受工業化的紅利,不僅有廉價的土豆麪粉,基本保證吃得飽,還有廉價的棉條,極大的興旺了各家各戶的手工紡織,也有了餘錢,基本都能渡過這個災年。

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就不同了,還是掙扎在吃飽飯的邊緣。

要不是官僚鄉紳拼命把工業革命壓制在順天府,六年過去了,整個北直隸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工業化的紅利,從此不用餓肚子了。

工業之城的四周已經修築好了鐵絲網、碉堡、地道,只能通過一條大門進入工業之城。

四名轎伕擡着藍綢湘繡轎子從堅硬的工業大道,來到了工人會館。

朱舜走進戰略處的公舍,曹文耀宋應升兩人都不在,曹文耀去順天府各地招募鄉勇了,宋應升去各地勘察鄉野間的村落分佈,親自挑選工業小學的修築地點。

好在黃宗羲在工人會館,他也是這一次大批量建立工業小學的主要籌劃者,畢竟少不了用銀子。

天氣變暖,黃宗羲恢復了那身服妖打扮,紅絲束髮,嘴脣塗着紅色脂膏,臉上抹着白粉。

沒有像以前那般解字、讀史、填詞、看戲用來解悶,手裡拿着一本賬目,思索着一些事情。

工人會館後面修築了一座給署政賬房們休息的苑林,不大,卻別有洞天。

黃宗羲要了很小的半畝地,親手督造了一處蕉雨園。

幾塊奇石,一汪井泉。

半片美人蕉。

一座木閣。

只用了小小的半畝地,卻營造出江南苑林的煙雨感,不愧是京城第一雜學奇才。

朱舜每次來這裡心裡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暢然,沿着一條青磚小道,走進掛着竹簾的木閣,坐在了一隻蒲團上。

黃宗羲提起紫砂小壺,給朱舜倒了一壺親手窨制的桂花茶,一股食山間雨露的味道,四散開來。

這是京城很多老茶客念念不忘的人間第一香。

朱舜喝下這杯桂花茶,細細品了片刻,詢問道:“工業小學的事情辦的如何了。”

黃宗羲揉了揉眉角,灑脫的神態裡多了幾分憂愁:“一句話,缺銀子。”

“根據宋兄的親自勘察,要想把工業小學覆蓋所有村落,順天府二十七個州縣,每個州縣大致需要七到八所工業小學。”

“也就是說需要營建最少兩百所工業小學,數目太過龐大,工人票號拿不出這麼多的銀子。”

拿不出?朱舜習慣性的分析了一下工人票號的銀根。

工業之城一共有大大小小五十餘家紡紗廠紡織廠,有些只有一二十臺,有些卻有幾千臺。

蒸汽工廠全部加起來,工業之城每年賺取的銀利不會少於五十萬兩白銀。

工業小學不是新式學堂需要修築很多精舍,營建所需的銀子大致在三百兩左右,也就是六萬兩白銀,怎麼連六萬兩白銀都拿不出來。

黃宗羲大致明白朱舜的想法,再次倒了一杯桂花茶說道:“不是工業之城沒銀子,是自從工業之城修築成功以後,工人票號基本上就是個空殼子。”

“工業小學的修築只是小頭,真正的大頭在修築好以後。”

“按照會首的意思,工業小學也是停供簡單的飯食,還有各種賞銀,嗯....也就是會首所說的獎學金,以及講師們的月錢。”

“這些是每年都要撥的銀款,少說也要四萬兩白銀,工人票號實在是拿不出這麼多的銀子。”

六萬兩的修築銀加上四萬兩的銀款,也就是需要十萬兩白銀。

朱舜在意的不是十萬兩白銀,而是黃宗羲這句話隱含的一條意思,工廠主們沒把賺來的銀子存入工人票號,還是像過去那樣把銀子埋在家裡。

成立工人票號有兩大深意,一是把工廠主們賺來的銀子聚集在一起,一盤散沙的工廠主們便徹底整合成一個整體。

二來,票號毫無疑問是最賺錢的行當,尤其是拆借銀款,遠比工廠主們開辦實業工廠要賺的多。

工人票號以工廠主們的存銀當做銀根,以拆借爲主賺取大量的銀利,用於數理化學堂、水泥路、鐵軌等等基礎建設,也可以用來賑災、支援邊軍、設立科技獎項等等事宜。

這些還只是朱舜表面上的謀劃,最終的圖謀是以工廠主們生產的工業品爲錨定物,爲以後推行紙幣做準備。

紙幣的關鍵在於變色油墨,大明已經有了硫酸,再研究出硝酸和燒鹼,就具備研製變色油墨的基礎了。

只要有了變色油墨,朱舜推行的紙幣,在大明這個世道就沒人能夠仿製了。

工業品作爲錨定物還有一個更爲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明寶鈔的失敗是在於錨定物的缺失,有了工業品作爲錨定物,朱舜在未來推行的紙幣。

還能成爲世界唯一通用貨幣!

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傳員第一百四十二章 買走一片礦區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四百七十四章 硫酸對於大明的經濟價值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三百零八章 小伯爺哀求宇文德?第一百一十九章 崇禎的態度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營營長635.第631章 改革體制第二百九十四章 湯若望的新發明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鑄炮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決後顧之憂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崗位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錢砸死你第二十一章 崇禎飄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搶手的造紙作坊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第五百四十四章 打倒反動派第五百一十七章 人才輩出的陸軍講武堂第二百二十六章 拿下造船廠第一百三十九章 瑰寶級的明末科學家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五章 徐光啓哭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批秘密火器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實驗室出事故了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紡紗廠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四百五十章 三期學員的班長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複合肥第三百九十八章 陸軍講武堂的概況第一百零二章 來自松江府的震撼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第四百一十五章 前所未有的大勝第一百二十四章 牆倒了第四百零三章 孫傳庭絕對不可能贏第三百一十八章 爭搶朱舜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二百九十四章 湯若望的新發明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學堂第五百六十二章 太子和顧炎武的反應第三百六十七章 工業派對山海關的影響第三百二十七章 冶金實驗室的狼性文化第三百二十六章 硫酸的置換反應第三百一十五章 實業家入京城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二百零八章 機械鋸齒打造成功第五十六章 女真公敵,朱舜第四百五十九章 朱舜的賞賜第四百零八章 曹鼎蛟的新式戰法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三章 家裡的驕傲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一章 改進火繩槍第四百七十七章 蒸汽化的大明造紙第三十二章 處理匠頭第八十章 高爐水塔第一百一十一章 氣缸第一百六十四章 壓力水井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隊編制第三百七十章 實業家的氣節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第四百六十三章 漢奸三人組的美夢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三百四十三章 送上門的整合機會第四十七章 自己下套?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開始碰撞第三十一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萬匹布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三百六十二章 東林黨爭密雲第五百九十七章 土改順天府第二百八十四章 殺皇帝的膽氣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第一百零四章 崇禎的人情第二百四十三章 三處六署第四百八十五章 紙張控制輿情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動工業革命號角第四百五十一章 工人票號紮根鄉野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第二百七十二章 東風快遞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一百八十章 推廣土豆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穫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變六百零七章 專利法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