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種基因庫

朱玉就站在不遠處,看着一羣京師大學堂的天才學子蹲在槐樹下,一口一口的抽着旱菸。

敦厚笑着。

朱玉也去過被戲謔爲禿頂實驗室的硫酸實驗室,裡面的天才學子們朝夕必爭的做着實驗,就連上茅房都覺的浪費時間。

農業學子們慢,化工學子們是快。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朱玉覺的這一慢一快。

纔是大明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朱玉走過去找到沉默抽旱菸的宋士慧,略微闡述了密雲縣的一些情況。

宋士慧放下菸袋在旁邊的石磨上磕了磕,磕乾淨菸袋鍋子裡的菸灰,插在腰間走向了田畝中間的一座水泥房屋。

那是宋士慧這些年的心血成果。

基因庫。

雜交出來的良種雜交水稻,需要足夠的稻種進行培育。

裡面單是稻種就有十五種,秈、糯、粳等品種都有,甚至已經培育出了一樣耐旱的雜交水稻。

還有麥、豆、番麥等種子,那一座小小的水泥房屋,承載着大明百姓的溫飽問題。

宋士慧已經培育出了高產水稻宋米7號。

畝產六百斤。

配合科學種植,以及優質肥料,畝產可以達到一個神仙也做不到的產量。

畝產一千斤。

宋士慧從裡面拿出了兩個小口袋,交給了旁邊的農業學子們,走到朱玉旁邊也不說話,沉默的看着種植了各種作物的雜交田。

北直隸的耕作習俗是冬麥夏稻,這兩個小口袋裡分別裝着畝產千斤宋米7號和畝產八百斤的宋麥7號。

本來是想給恩師的一個驚喜,幺叔朱玉說了那便先去密雲縣推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很讓宋士慧困擾,良種退化問題。

畝產六百斤的雜交水稻產量雖然很高,但高產水稻會因爲個體遺傳、後代分離等問題出現退化。

最多二三年又會退化成過去的低產水稻,每年的夏季播種都要重新換上一批高產雜交水稻。

換稻種倒也無妨,很多老百姓每年都要以拆借的方式買稻種麥種,只要建立一家種子公司便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拆借稻種麥種也是官僚鄉紳們坑害老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了種子公司一來防止了良種的外泄,二來還能讓老百姓免遭官僚鄉紳的坑害。

朱玉過來是想找宋士慧幫忙推廣土豆,聽到他說這種水稻畝產六百斤,當場瞪大了眼睛。

也讓朱玉徹底鬆了一口氣。

一句推廣,說來簡單,卻是千難萬難。

密雲縣的老百姓們種了不知多少輩子的五穀,又沒讀過書,很難接受外來事物,尤其是關係着一家老小能否活命的糧食種植。

就算是有人想去種植,首先不會種植土豆,就會讓動了心思的老百姓退縮。

產量再高,不會伺候的話,同樣是種不出糧食。

老百姓不是鄉紳大戶有吃不完的糧食,勤勤懇懇的一年忙到頭,種出來的糧食都不夠吃,哪裡還會專門開闢出一塊田地去種植不會種的土豆。

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難的是怎麼改變老百姓封閉保守的思想,有些東西只要根深蒂固在老百姓心裡,很難再去更改了。

改變堅持了祖祖輩輩的耕作方式,難度不亞於讓老百姓不去祠堂祭拜。

大兄朱舜當初可以推廣成功,一是因爲有着賙濟老百姓的大恩,二來大災過後的老百姓本來就沒了活路,不如還了這份恩情。

即便是這樣,宋應晶親自主持土豆推廣的政務,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多次需要出動巡檢司的官兵。

在宋家許諾只要種不出來糧食,明年宋家依舊開設粥廠的承諾下,這纔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推廣了土豆。

朱玉立即拖着宋士慧離開了這裡,命人去京師大學堂牽來兩匹快馬,趕往了密雲縣。

幾天後,京師大學堂學子駕着騾車運來了足夠千畝良田種植宋米7號和宋麥7號。

朱玉帶着宋士慧去了密雲縣僅剩的一千畝官田,兩人站在地頭上,看着形狀千奇百怪的一塊塊田畝。

沉默寡言的宋士慧,突然變的話多起來:“要想真正種植出高產稻穀,首先要改變的不是良種,而是科學種植方法。”

“這其中包括了水文的測繪,水利的興修,土壤的改良等等問題,咱們第一年種不了高產稻穀,需要先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種植高產水稻。”

“水文測繪交給侄兒了,只是這個興修水利需要大筆的銀子,還需幺叔去找朝廷要銀子,或是找鄉紳大戶們募捐。”

朱玉聽到要找朝廷要銀子,出現了一絲苦笑,朝廷啥都不缺就是缺銀子,估計是沒指望了。

至於找鄉紳大戶們以興修水利的名義募捐,更是不可能了,縣衙每次發佈告示說興修水利其實就是一種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

鄉紳帶頭先捐,事後五五分賬。

想讓這些鄉紳大戶們捐銀子也可以,先把五五分賬的事情定下來。

朱玉拍了拍宋士慧的肩膀說道:“士慧,你先去測量水文,銀子的事情叔父去解決。”

終於要開始推廣這些年來的心血成果了,宋士慧和農業學子們的表現卻有些奇怪,只是蹲在地頭默默的抽了一鍋旱菸,起身做事。

不是他們不想激動,這羣爲民族未來默默努力的京師大學堂學子,已經被遺忘了太久。

早已不記得什麼是激動了。

宋士慧拿來了本縣的縣誌,翻看了兩眼,只有誰家中了舉人,誰家在興修水利捐了幾兩銀子,便把縣誌還給了白髮文吏:“裡面全是鄉紳大戶們花銀子買的縣誌留名。”

“其他關於密雲縣的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無雨期,還有最爲緊要的湯河潮河旱澇情況,一點都沒有記載。”

“接下來的一年裡,會非常的辛苦,你們先給家裡寫一封書信,咱們這幾年就住在這裡了。”

農業學子們沒有一人叫苦叫累的退出,收起菸袋杆子,沉默的走向了地頭簡易的涼棚,去給家裡寫書信。

旁邊的朱玉決定去找本地的鄉紳大戶們談一談,希望他們能夠捐些銀款,畢竟興修了水利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

第四百零七章 站出來的孫傳庭第五百八十四章 民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種基因庫第四百二十六章 嚇退滿清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三百二十三章 軍火公司的成果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穫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六百一十五章 學位的價值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營營長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七名世界級天才第四百八十六章 搶手的造紙作坊第五十八章 王承恩的情義第三十七章 大紡車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四百八十四章 冊封三順王的目的第一百二十七章 紐可門汽缸第五百九十六章 輕工業中心第四百一十二章 05型野戰炮的神威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對於孫傳庭的作用第一百一十七章 來買近代紡布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爭搶朱舜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三百三十章 挖的再深一些第二百零二章 氪金真爽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槍第一百一十七章 來買近代紡布了第五百零九章 成立醫學院第六十四章 范文程的絕戶計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五百二十章 天雄軍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來買近代紡布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萬支鬥米式步槍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實業家第三百四十八章 金融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批秘密火器第三百零九章 參觀工業之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曹變蛟的新戰術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一百八十九章 開始羞辱東林黨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五十五章西法黨人的狂笑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實業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萬匹布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林黨要壓價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五百三十四章 孔有德來嘗鐵絲網的威力了第五百三十章 殺光西方騎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土豆對女真的作用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業中心的地點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紡紗廠第九十九章 宋士慧的新方向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二百五十四章 製造玻璃的前置條件第二十四章 準備建廠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六百零七章 專利法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五百一十章 細菌和巫蠱之術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種基因庫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們見到了工業之城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亞鐵的顏色第四百章 作戰系統工程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五百五十一章 開始殺鄉紳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黃永發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二百一十七章 新寧伯賣的木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作用第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以後……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一百六十章 一大突破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萬支鬥米式步槍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三百一十七章 女真建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三百二十一章 永世佔據南洋的辦法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的爆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