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北方馬耕

由於勞力很多,主管建造的顧山海又給大家吃得飽,爲了激勵大家努力工作,他宣佈了黃家準備留下八百戶在這裡屯守,如果出現傷亡黃家負責到底。

顧山海告訴大家,如果在忠明堡屯守時被建奴殺害了,黃家出撫卹銀五十兩每人無論男女老幼,屯田被毀了黃家免費提供口糧。

家裡的孩子黃家負責養到十五歲,老人黃家養老送終。

黃家的信譽在遼東可是無可挑剔,來這裡工作的所有人都相信黃家的承諾,他們還知道正在修建的城池以後就是自己的家園,人人都不遺餘力的下死力氣工作。

工程進展順利,不到一個月城牆就有了一丈高,有了這樣的半成品已經不怕建奴騎兵突擊了,後面的工程就會安全許多。

爲了節約造價,忠明堡設計的城牆不高,只不過兩丈餘,也就是七米的樣子,這已經足夠了,因爲堅固的南北兩個城門樓子是凸出城牆的,如同一個炮臺,完全可以和西堡以及東堡的炮火配合打到任何妄圖接近的敵人。

黃家由於開始裝備自家兵工廠生產重量大大減輕的鋼質火炮,黃勝認爲太笨重淘汰下來的六磅、四磅銅芯鐵炮太多了。

然而守城火炮笨重一些無傷大雅,只不過安裝時麻煩一點點而已。

忠明堡南北城門樓子炮臺都裝備十門火炮,黃家去年解救的許多人就是炮手和水手,已經把原覺華島的炮手和他們混編了,安排八十人來駐守足以。

黃勝刻意培養的知識青年炮兵可不想讓他們駐守某地,因爲萬一敵人根本不來攻擊他們守衛的堡壘,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經歷實戰的機會。

計劃分給駐防的炮手們良田五十畝每家,讓他們的家眷住在東堡屯守,這樣的條件已經不錯了,駐守的軍人有基本軍餉每個月二兩銀子。

五十畝土地理論上能夠打超過六十石麥子,黃家只按照平均畝產收取三成作爲保護費和所有的稅費,按理說屯民可以得到四十二石麥子,拋去成本應該可以有三十石可以賣軍糧。

黃家以市場價收購遼東屯民的產出,保底價每石七錢銀子,因此每家每戶不算軍餉年收入也應該超過二十兩紋銀。

勤勞的漢民還會套種許多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還會養家禽餵豬搞副業,因爲這裡有軍民在生活,有購買力,他們只要勤勞完全能夠達到小康。

雖然三成的稅費很高,遠遠大於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納糧標準,可是黃家不會在自然災害來臨時還索要農民的糧食,會經過實地考察後反哺屯戶。

其實大明的土地政策很悲催,朝廷收不到稅費,大明的佃戶也得不到實惠,都進了那些官僚地主的口袋。

黃勝以後收田畝稅訂死了農民只要給土地收成的三成,而且不需要農民變賣成銀子繳納,直接交糧食,沒有人可以加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鬼伎倆,這樣就把許多盤剝的路子堵死了。

明朝的那些官吏把聰明勁兒都用在了坑農上,就簡簡單單一個收糧收物就是花樣百出。

如沿納、支移、折變、腳錢、加耗、義倉、大斗、大斛、鬥面、斛面(納稅時稅糧高出鬥面斛面的堆尖部分)、呈樣(以官員檢查稅物樣品爲名多收農民的糧食等出產)、踢鬥等等不一而足。

大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被地主奸商們歪樓了,張居正的出發點是好的,不要東西,讓老百姓自己賣了出產得了銀子來交稅,他很天真的認爲這樣既方便了朝廷,又讓老百姓少了盤剝。

誰知事與願違,老百姓的苦難更加深重了,因爲需要現銀交稅,老百姓沒有銀子只有農產品,沒辦法只好忍痛在糧食最便宜的時候賤賣拿了銀子去交稅。

到了青黃不接農民餓肚子的時候,他們要買糧恐怕要花當初他們賣出糧價的雙倍甚至幾倍才能夠買回。

一條鞭法到了明朝後期不是方便農民而是坑害農民了,把農民付出所有的苛捐雜稅攤薄到畝產,他們恐怕三成都得不到。

而黃家確保每家每戶淨得七成,應該能夠讓農民慢慢的走向富裕。

在遼東可以圈一些無主之地給農民耕種,明確土地所有權就是他們的,爲了防止土地兼併,規定死了,十五年內不可以互相買賣,只能夠自己耕種。

黃家所有會農活的戰士挑選了五萬畝拋荒不久,靠近水源地的田地幫着播種了五萬畝春小麥,黃家的馬匹和慶格爾泰部落的馬匹都不少。

以後在北方大力發展馬耕是必由之路,這也是因勢利導,其實馬耕是中國人的技術,最早記載在於老子的《道德經》中,在這本書裡面就曾經提到過“卻走馬以糞”。

漢武帝時冶鐵鑄造業發達,鐵製農具的傳播更爲迅速。馬耕和牛耕,在中原地區已很普遍。其中便有關於馬耕地的描寫。

而中國無論統一還是分裂,每一個時期的政權都在爲戰爭作準備,騎兵又是一把必不可少的利刃,正因如此大量的馬匹被用於戰爭。

既使農民有了馬,一旦戰爭爆發,也會被國家徵用,牛被徵用的機會就會少許多,因此牛作爲動力來耕地,就一直持續下來,馬耕就被過分精明的漢人漸漸地拋棄了。

黃勝大力倡導馬耕不僅僅使犁田的效率顯著提高,還可以藏馬與民,農民哪裡是怕國家徵用馬匹,而是怕政府變成強盜,搶他們辛辛苦苦飼養的馬匹。

只要政府給足錢糧收購就沒有任何問題,而每一個朝代的君主都比較賤骨頭,他們可以規規矩矩花錢糧向異族高價進口馬匹,但是對自己治理下的老百姓就巧取豪奪了。

黃家生產的鋼鐵打製了一種只有犁鏵而無犁壁的鏵式犁。是根據覺華島上屯田的幾位精於農耕的遼民和顧山海帶着鐵匠師傅共同研製的。

兩匹馬拉着帶着三個無壁犁的鋼鐵犁具,不翻轉垡片只深鬆土壤的耕作法使效率大爲提高,這樣的方法不適合南方的精工細作,太適合北方這一種粗放式耕種。

馬耕根本不適合南方的水稻種植,因爲馬匹不適應成天如牛那樣在爛泥裡跋涉,會生病的。

在遼東推廣馬耕的好處就是耕種的時候,軍人、工匠可以牽着戰馬、挽馬來幫忙耕地播種,只要三兩天就行了,後期的田間管理就由一家一戶的屯守農民來完成,秋收時再次所有勞力都來幫忙搶農時。

黃勝先在這裡搞五萬畝屯田試試效果,取得經驗後可以逐步蠶食附近靠着大海三十里內的土地,東北在後世是‘北大荒’改造成的‘北大倉’。

那裡的緯度更加靠近北極,而遼西走廊的氣候比北大荒溫暖多了,小冰河的極寒也不會讓這裡連一熟麥子的收成都做不到。

漢人農民太會伺候田地,他們的技術是這個時代無與倫比的,比西方人不知道強多少倍呢,輪種肥田的技術人人都懂,只不過他們不會寫只會做而已。

所有軍民都樂意種糧食,這就是漢人與生俱來的習慣,家家戶戶都知道必須擁有土地才能夠保證不餓肚子,如今有了到手的田畝,自然小心伺候。

第六十一章:強攻堡壘第七百三十二章:鬆錦大會戰第六百九十五章:戶樞不蠹第四百四十七章:崇禎殺俘第三百一十二章:互有傷亡第一百五十一章:拜見高第第七百三十四章:言者無罪第二百二十三章:事與願違第八百二十七章:勸進、攤牌第七百四十五章:洪承疇被俘第六百九十四章:逮張獻忠賞條褲子第二百八十七章:漁陽鞞鼓第六百零八章:進爵瓊崖郡王第四百六十八章:陝西流民第四百九十五章:踏平大越國第四十五章:溫柔鄉里第一百六十六章:我爲魚肉第四百六十八章:陝西流民第五百四十七章:觸手可及第六百五十九章:漢族精英第六百九十章:大明發威第五百五十五章:問道於盲第二百一十六章:分化拉攏第六百八十五章:每況愈下第七百八十八章:在裡海邊建國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第八百二十一章: 活捉劉宗敏第三百四十八章:爲了糧食第七百八十三章:建奴要跑第一百二十三章:天微微亮第一百三十四章:暗流涌動第二百八十九章:再次升官第七百八十八章:在裡海邊建國第一百七十六章:重新做人第七百八十五章:死纏爛打第三百二十章:新裝填手第三百四十二章:放虎歸山第一百九十八章:虛晃一槍第一百零五章:野戰完勝第五百二十四章:交趾熟天下足第一百五十二章:討要火藥第一百零二章:裝甲戰車第一百七十一章:故地重遊第五百八十二章:馬六甲漢人值得擁有第三百六十三章:百獸震惶第六百八十八章:但願如此第六百三十四章: 買路錢第四百零四章:一路向北第二十四章:魚目混珠第八百一十七章:窮兇極惡第一百章:一諾千金第五百章:“野蠻道”真牛第二百一十九章:覬覦濟州第八百五十四章:寧武郡王第六百四十八章:禍兮福兮第二百八十五章:佈局舟山第六百零四章: 朝廷是老賴第六百二十五章:建奴流寇唱雙簧第七百八十四章: 窮追猛打第三百七十五章:婉約江南第三百七十七章:開拓眼界第三百四十八章:爲了糧食第一百九十二章:街談巷議第五百九十三章:以時間換空間第二百二十八章:投降免死第六十四章:佳人玉簫第二百八十三章:喜上眉梢第六十五章:香皂禮盒第三百八十四章:不做孫子第一百一十九章:準備就緒第一百七十五章:止小兒啼第八百四十九章:崇禎痛毆李自成第二十三章:有人送禮第二百六十八章:北方馬耕第一百八十八章:引而不發第六百四十一章:捨生取義第一百零四章:車載步兵第六百六十二章:金融全球化第二百二十八章:投降免死第七十七章:豈曰無衣第六百四十章:不是來拼命第二百三十九章:佈局沿海第五百零七章:團團包圍第三百五十九章:喜得千金第四百三十八章:撫寧難攻第六百六十五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六百一十六章:舍財保命第六百零四章: 朝廷是老賴第四百七十四章: 博採衆長第四百三十五章:太能扯淡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恩賞第五十七章:得一望二第四百一十三章:萬軍對決第六百一十七章:流寇伏法第七百八十六章: 遠東探險隊第七百九十三章:設局第四百三十二章: 刨墳虐屍第八百三十一章:劫後重逢第一百二十七章:直搗賊穴第五百五十二章:鰲拜死於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