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

朱標還不懂他爹說什麼,只是覺得人多,沒一會兒就哭了起來。

這下子可把老朱嚇得手忙腳亂,趕快把孩子交給了夫人,馬氏帶着朱標下去,大傢伙在一起吃了晚飯,卻也沒有多言,朱文正和李文忠早早下去,他們拖着朱英一起去騎馬了。

李貞和大嫂也都告辭,最後就剩下朱元璋和張希孟兩個。

他們面面相覷,老朱先笑了,“過年也不得安生啊!”

張希孟一笑,“主公爲蒼生操勞,這日子還多着哩!”

老朱怔了怔,似乎有些遲疑,卻又沒有說什麼。

“先生,你去劉基那裡,他說了什麼?這老頭可算是悔悟了?”

張希孟笑道:“他不但悔悟了,而且勁兒好像有點大!”

朱元璋不解,“什麼意思?”

張希孟一伸手,把劉伯溫寫的東西掏出來,在老朱面前鋪開,兩個人一起觀看……活神仙能寫出什麼東西呢?

首先,劉伯溫開宗明義,元政失修,海內鼎沸。誠能效法湯武,弔民伐罪,雖一旅之師,百里之地,足以取而代之。

這話說得簡單,但卻是一切的立論基礎,元廷完蛋了,只要策略得當,哪怕只有百里之地,也能奪得天下。

毫無疑問,這是讓朱元璋堅定信心,奪取江山。

“這話先生早就說過,李先生,賈先生,還有朱先生他們也都講過,只能算是老生常談。”朱元璋淡淡說道,張希孟只是笑,對待同一道題,大傢伙的解題思路還是不一樣的,只管往下看,劉伯溫不會泛泛而論的。

果然第二條,劉伯溫就提出應該和韓宋結盟,以韓宋之兵,攻北元之地,讓他們彼此消耗,兩敗俱傷。而朱元璋則是要全力向南,發展壯大。

在這裡,劉伯溫提出一個看法,可以暫時尊奉韓宋,採用龍鳳紀年。

下一條,劉伯溫就分析了朱元璋的兩大對手,天完勢力雖然非比尋常,但是臣強主弱,早晚必生大患。至於張士誠,只是一守成之主,不足爲慮。分析到這裡,也還是不算什麼新奇,畢竟張希孟和朱升等人都看出來了。

但是劉伯溫隨後來了一句,若攻張士誠,天完必救,腹背受敵,我軍危矣!若先滅天完,張士誠必定無膽動兵,坐失良機!

只是這一句話,就看出了水平高低,看出兩邊的性格缺點不難,但是針鋒相對,拿出策略,這就要智慧了。

有人或許會說,難道不能先消滅張士誠嗎?

其實這個問題分析起來,還要更加複雜。

張士誠雖然胸無大志,但是在高郵之戰中,這傢伙的堅韌人盡皆知。全力以赴,攻打張士誠,固然能贏,但是耗費時間太久,彼時天完的兵馬殺來,對朱家軍來說,太不利了。

畢竟一條長江,順流而下,用不了幾天的時間,就能殺到金陵。

反過來,天完內部亂七八糟,他們固然能戰,但若是慘敗之後,也會土崩瓦解,維持不了多少時間。

先滅天完,而後消滅張士誠,一統南方!

劉伯溫用了不足百字,就把朱元璋謀奪天下的策略講清楚了,針對四大對手,讓韓宋和大元互相消耗,陳張之間,先陳後張。

那朱元璋自身該怎麼辦呢?

劉伯溫接下來寫到,金陵六朝古都,虎踞龍盤,帝王之氣森森,正是基業所在……耕不忘戰,戰不忘耕,以耕備戰,以戰護耕,

耕戰結合,所向披靡!

又一項關鍵的措施被劉伯溫提了出來,耕戰結合,確實適合如今的朱家軍。

老朱也漸漸有了興趣,他向下瀏覽,劉伯溫連續提了幾項重要的建議……通篇讀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劉伯溫這人務實,能提出可行的策略。

比如劉伯溫提出減省刑罰,但是他接下來就補充說是元政無道,也就是說,要消除元廷錯誤的刑罰,而不是簡單的降低懲罰那麼簡單。

還有劉伯溫提出要廣納人才,開科取士……但是劉伯溫隨即主張建立學堂,所有人才,必須先入學,而後才能爲官。爲官之前,必須考察人才能力,然後才能授官!

看到這裡,張希孟都忍不住一陣讚歎。

其實明初的時候,並非只有科舉一途,甚至說科舉都不是最主要的取士方式。

國子監作爲最高學府,有着完整的學習制度。

他們也有積分之法,而且按照積分,在六堂依次往上升遷,如果表現特別好,還要奏請聖裁。

而且還有監生歷事的制度,也就是實習,瞭解政務,免得成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廢物。

在明朝開國的階段,國子監生,由監生考中的進士,翰林,比比皆是,他們的能力甚至在一般的進士之上。

即便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這一套學習辦法,也是可圈可點,沒有什麼問題的,最多就是在學習的內容上面,稍微做些調整罷了。

那有人要問了,國子監這麼牛,爲什麼到了明朝中後期,變得人厭狗嫌?盡是一幫廢物在裡面混日子?

這事情大約可以寫成一篇幾十萬字的論文,大約的體面是國家是怎麼失去對人才的掌控權,或者私人辦學如何打敗官方辦學的……

總而言之,就是不斷摻沙子,把一些官僚子弟塞入國子監,到了景泰成化之後,乾脆准許花錢入學,可以捐粟送監,說白了,就是拿錢換監生功名。

事情到了這一步,國子監也就不出意外廢了……而這些建議都是來自朝中的忠正賢臣,他們倒是不貪贓枉法,可是敗壞國典,摧毀祖制,下起手來,半點不客氣。

而此時劉伯溫提出的辦學,卻是明顯爲了打擊地方的士紳,也是他的報復大計之一。

有了官辦學堂這一層,學什麼,教什麼,都捏在官方手裡,而且還可以隨時加恩學生,讓他們忠心辦事。

雖然學堂不能保證百分百忠心,但是念官方學堂,跟念晉商學堂,出來的人,大約是不一樣的。

劉伯溫主張讓蒙童入學,計民授田,編戶齊民,建議老朱一心獨斷,少樹強敵,重在發展……

一路看下來,一共十八條諫言,幾乎每一條都切中要害,老朱反覆看過之後,也不由得讚歎。

“此人誠人才也!”

類似的話,這些文臣也都跟老朱說過,但是能像劉伯溫講得這麼全面,卻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先生怎麼看劉基此人?”

張希孟讚道:“他的才華,十倍於臣啊!”

老朱忍不住哼了一聲,“他或有過人之處,但是萬萬不及張先生……這樣吧,就讓他給你當副手吧,也負責處理公文事務,以觀後效。”

嘚,張希孟的秘書團隊又壯大了。

轉過天,大年初一,張希孟就主動去找劉伯溫,把朱元璋的意思說了一遍。

“伯溫先生,在我這裡,怕是要委屈你了。”

劉伯溫連忙擺手,並且向着帥府深深一躬,隨即對張希孟道:“經歷在上,那一日經歷高論,遠在伯溫之上,伯溫五體投地。只是伯溫不識好歹,不明天數,幾乎毀家滅族,如今上位能網開一面,不究伯溫過錯,便是做一個馬伕,也是心甘情願啊!”

張希孟笑道:“伯溫先生客氣了,你提到了興學,其實我也早有這個想法,在宣城那邊,我訂了許多的文房四寶。可是話說回來,要想興學,不能沒有學問大家,不知道伯溫先生能不能推薦幾個?”

劉伯溫一聽就道:“要論人才,首推宋濂,此人經學文章,都遠在我之上,而且人品方正,學問篤實,是不二之選。除了他之外,還有葉琛,章溢皆是大才,可悉數招來,一同興學。”

張希孟微微點頭,卻又略沉吟道:“這樣吧,伯溫先生寫一封推薦的文書,回頭你送給李善長,讓李先生定奪。”

劉伯溫一愣,這是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就是規矩。李先生還是主公治下,文官之首,我們可以提諫言,但是涉及到人才使用,除了主公直接下令的,其餘都要經過李先生,有什麼決策,也要李先生負責執行。從今往後,伯溫先生多往李先生那邊跑跑。跟他多聊聊,沒有壞處。”

劉伯溫沉吟少許,這才意識到什麼,連連點頭。

張希孟能跟老朱一家吃年夜飯,自然不是外人,論起來他大約可以甩開李善長,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張希孟卻很清醒,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做重要的就是規矩。他如果可以越過李善長,那他乾脆把李善長的活搶過來好不?

又或者朱元璋治下,有兩套體系,一個叫李善長,一個叫張希孟……真要是鬧到了這一步,李善長固然沒臉,他就好過嗎?

張希孟的小心謹慎,讓劉伯溫吃了一驚。

他雖然不瞭解朱家軍的情況,但是張希孟有多厲害,他還是一清二楚的。

連張希孟都把規矩放在前面,對於劉伯溫來說,確實不該心高氣傲。

果然,他去找了李善長,把幾個人的特長詳細說了一遍,最後恭恭敬敬,請李善長決斷。

老李自然是歡喜,立刻下令,派人去請,又跟着劉伯溫聊了好多,十分親切。當了這麼長時間的牛馬,總算是有人尊重他了。

李善長激動跟劉伯溫道:“以上位的聲勢,大可以稱王,退一步,也該稱國公,伯溫以爲如何?”

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願意追隨咱的,留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三十章 淮西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七百二十三章 讓老朱都害怕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八十八章 糧長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