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

李善長失眠了,到了他這個年紀,睡不着覺,倒也尋常,只是這一次他很糾結,跟錢唐的一番聊天,已經讓李善長看清楚了禮部的問題,甚至說,讓老李意識到了一整套官制的問題所在,

當然了,面對問題,並不一定需要解決,拖延,掩飾,轉移,迴避,甚至是乾脆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總有一款辦法可以用,畢竟這些都比解決問題容易多了。

可是既然錢惠提出來了,張希孟沒有理由意識不到,面對張希孟,李善長的萬般手段,就沒有半點用處了,甚至只是落到空處,自取其辱。

難道老夫一輩子就只能當個名義上的百官之首,永遠活在張希孟的陰影裡面嗎?

前半夜老李輾轉反側,後半夜李善長乾脆爬起來,頂着月色,在院子裡睡步,反覆思量,最終切齒咬牙,下定了決心。

其實要想跟張希孟周旋,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幹得比張希孟還好!

沒錯,就要藉着這一次的機會,徹徹底底,改革官制,從禮部下手,破開這個紛亂的局面,到時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知道我李善長的本事!

對!

就這麼幹!

甚至讓張希孟也大吃一驚!

老李是越想越高興,甚至不自覺哼唱起來。

李善長決定了,要給張希孟開個大眼!

而此時的張希孟呢?

他在幹嘛?

張希孟也在哼着小曲,心情大好……實在是沒法不好,在他的面前,擺着一份兒子的期末考試成績。

甲等第七名!

在天下英才雲集的濟民學堂,兒子竟然考了第七名!

作爲老爹的張希孟,自然十分滿意,甚至是欣喜的。

這個名次換算到後世,基本是保送清北的程度,而且還是院系隨便挑……試問明個當爹的能不高興?

只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張腐寧小朋友並不滿意,實際上他去濟民學堂的時候,最開始病了一段時間,經常發燒,所幸有姥爺姥姥照顧。

而且他的鄰居是一個老兵,這個老兵初到江西的時候,也染過病,就是按照偏方煮水喝,好起來的。

姥爺姥姥將信將疑,他們老兩口子竟然偷偷先試了一遍,發現沒事,然後纔給張腐寧服用,結果小傢伙真的好了起來,變得生龍活虎。

小傢伙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他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在來年的時候,最好能考進學堂的前三名,然後學有餘力,就去醫學院,聽聽先生怎麼講的,他要學醫術

張庶寧覺得當教師,當醫生,都是造福百姓,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還詢問老爸,要怎麼學習醫術,有什麼建議沒有?

張希孟面對兒子的要求,還能說什麼,只有搜刮了自己當年編的衛生條例,還有許多戰場救治的小冊子,裝在箱子裡,讓人送去江西。

不過張希孟也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告誡張寧,醫學不同別的東西,人命關天,要對病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因此在學有所成之前,張希孟嚴禁兒子隨便開藥,隨便給人治病。

各種藥方,必須確認有效,不能隨便亂吃……

張希孟將信送出去,他還有一件事,沒有告訴兒子,那就是明年夏秋,他或許會去濟民學堂,專門開課,講學一段時間,算是給兒子一個驚喜吧!

明年就是洪武十年,換算成西曆,應該是1370年。

此時的世界怎麼樣呢?

寫出神曲的但丁死了差不多五十年,也就是說,文藝復興大約開始了,黑死病雖然還在肆虐,但已經開始消退……大災之後的變革,也在醞釀之中,

而蒙古西征,建立的許多汗國,也走向了下坡路,開始一天不如一天地混日子。

奧斯曼帝國也建立了幾十年,正在迅速崛起,如果不出意外,幾十年後,大約就要攻陷君士坦丁堡……

總體來說,這是變革的前夜,影響後世的很多事,已經在醞釀發生……而此刻的大明朝,也在調整着碩大的身軀,進行着深刻的變革。

對於張希孟來說,能把大明推向正確的方向,給未來積蓄足夠的發展潛力也就夠

他未必能造得出蒸汽機,有生之年,也未必看到鐵路追布,輪船橫行……但是總要把基礎打下來。

工商業發展的局佈下來,接下來再把各個學科建立完善起來,完成人才儲備,也就未來可期了。

張希孟在洪武九年的年底,也給自己做出了一個大概的規劃,

正在他盤算這些事情的時候,有人登門拜訪,張希孟看過名帖之後,欣然一笑,請他進來。

來的人曾經是個和尚,他叫楚琦,

“下官拜見張相!"

張希孟笑道:"用不着客氣,坐吧!"

張希孟讓他坐下,隨後笑道:“連續兩年,門下省的考評,你都是甲等第一名,真是不容易!清查寺廟田產,分配土地,這麼艱難的事情,你能做得滴水不漏,當真是很了不起。"

楚琦面色平靜,淡淡道:“但憑着良心去做,自然不會有什麼差錯。人世間的事情,做不好的綠由,多半都是良心沒擺正罷了!"

張希孟哈哈大笑,“不愧是曾經參悟佛法的人,這話說得有些味道。"

楚琦竟然正色道:“張相,下官此時也在參悟佛法,不但是參悟佛法,還是身體力行,按照佛法行事!"

張希孟眉頭挑動,輕笑道:“對,確實如此!極樂大同,本就一體,你確實是悟了!"

楚琦笑道:“張相,下官進京述職,前些天還遇到了一個人,我和他談了之後越發覺得吾道不孤!此人也是個和尚。"

“哦?他跟你想的一樣?"

楚琦點頭,“張相,此人是高麗的和尚,名叫辛噸!他也有感於高麗土地兼併嚴重,主張將莊園分給窮苦人。"

張希孟眉頭微皺,“竟有此事?我們先前幾次和高麗打交道,都不算順利。

尤其是他們賄賂禮部官吏,試圖弄什麼不徵之國,又在大明和大元之間,首員兩端,收取遼東之後,就準備對高麗下手,沒想到他們又派人過來了。”

楚琦道:“張相,下官以爲,他們就是見遼東到了大明手裡,他們已經失去了大元可以依靠,不能首鼠兩端,所以纔來投靠大明……不過辛噸這個僧人,確實有趣。下官和他相談甚歡,發現他尤其推崇張相均田的主張,竟然把張相的文章,背得一字不差,還說想要見張相,請教學問。能得到張相指點,哪怕死了也得好處!"

張希孟稍微沉吟,一個在高麗的和尚,竟然主張均田,又仰幕自己,倒也是有

只是他這種人,在高麗那種地方,怕是不得施展,就算有機會去做,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那些貴胄大臣,豪門士族,估計會聯手起來,出重拳,天誅國賊!

張希孟還真猜對了,辛盹的確是高麗歷史上很有趣的僧人,也確實主張均分田畝,後來下場也很慘,被亂刃分屍,屍體送到了全國各地展示。

大約就是告訴所有人,想平分土地,就是這個下場!

只是跟歷史上不同,由於紅巾軍長久存在義州等地,大明也不接受高麗爲正式落屬,外面的壓力巨大,變法的需要更強烈。

辛盹在高麗國內的話語權更大,他這一次來大明,就是想以變法派的身份,得到大明的支持,對內變法,消除內憂外患。

很湊巧的是,辛噸遇上了同樣是和尚出身的楚琦,終於把他的情況告訴了張希孟

“等有空可以見見。"

張希孟隨口說道,他不覺得是多大的問題,但是能得到張相青昧,不說給辛噸一道免死金牌,也差不多了

只是不知道高麗的免死金牌,是不是跟大明的一樣構造?

跟楚琦聊過之後,張希孟心情還算不錯

楚琦跟張希孟說了不少民問的情況,在均田之外,尚有許多事情該做,畢竟以極樂大同的標準,均田還只是開了個頭而已。

又過了一天,就是朱元璋給禮部的最後期限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天李善長早早進宮,他穿着國公的蟒服,通身上下,都顯示着當朝第一臣的威嚴!

張希孟雖然是魯王,但平時也都是緋紅的官服,因此比起李善長,就差了一截。

目睹老李如此,張希孟不但沒有驚訝,反而大笑道:“李兄,今日必有一鳴驚人之舉!"

李善長含笑道:“張相明鏡,倘若老夫說得有理,還望張相能鼎力相助!"

張希孟連忙點頭,“敢不從命!"

說實話,李善長也不知道老李打算幹什麼,看他這樣子,估計是要有大舉動。

果不其然,在追隨羣臣,拜見張希孟,行了大禮之後,朱元璋直接道:“上位,這三日,老臣反覆思量,歷代官制,皆是自上而下,爲輔佐陛下一人而已,雖說官吏有輔國治民之責,但總歸高高在上,不願意體察民問疾苦……陣下有意爲百姓排憂解難,官吏頻頻掣肘,便是這個綠由!"

張希孟大驚,這話竟然從朱元的嘴裡說出來,這不像是他能說的話啊!

怎麼有點像李善長啊?

老朱皺着眉頭,“李先生,你有什麼主張?"

朱元璋朗聲道:“上位,老臣以爲,設置百官,不光要輔佐天子,還要關心民間情況,把百姓疾苦放在心頭。民問有什麼情況,就要相應設置什麼樣的官吏,把這些事情都管起來。就拿這一次的事情來說,民問需要正確的教化引導,禮部卻只是關心皇家祭祀禮儀,讓上位失望,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李善長突然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老李。

壞了!

真讓他給開了個大眼!

張希孟忍不住大驚,脫口而出道:“李先生此言一針見血,竟,竟比張先生還要入木三分啊!"

其餘羣臣,竟然也是目瞪口呆,這還是他們認識的朱元璋嗎?怎麼換了個人?

唯獨老李,心中悽苦,我是左相,我比李善長深刻,那不是情理之中嗎!

"老臣懇請上位,以百姓之需,重整官制,如此才能得心應手,天下大治!"說完之後,老李俯身跪地……

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學習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