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

就在議事即將結束之時,孫炎突然又道:“殿下,臣以爲教化育才,此乃國之大事,接下來要統籌全局,協調各方,事務繁雜,需要重新調整一下官員的分工,不知道殿下以爲如何?”

這是中書會議之前沒有的項目,屬於臨時突襲,朱標稍微錯愕之後,也只有點頭稱是。

“孫相有什麼打算?”

孫炎笑道:“是這樣的,接下來要嚴查各地的學校,督促百官,考覈教育成果。這些事情,都是門下省的任務。自從張太師辭相之後,門下右相一直空缺。如此臣斗膽諫言,由參知政事汪廣洋升任門下右相!”

朱標一怔,不免錯愕。

門下省是張希孟一手拉起來的衙門,足以和中書省分庭抗禮。即便張希孟不幹了,也要換個可靠的人。汪廣洋這傢伙,搖搖擺擺,很明顯,不是張希孟這一派的,讓他升任門下右相,執掌門下省,萬一繼續掣肘政務,那可怎麼辦?

而且孫炎剛剛坐穩相位,把汪廣洋提上來,你孫相公還能把控朝局嗎?

朱標到底是太年輕,想不通這裡面的細膩算計。

可有幾個人,已經開始給孫炎豎起大拇指了。

這貨不愧是張太師身邊出來的,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借力打力,這一套東西,還真是玩得嫺熟無比。

讓汪廣洋接門下右相,看似是提拔了他,距離左相只有一步之遙。

可問題是想高升一步,必須先把右相的位置坐熱乎了。

那瞧瞧門下省都有誰?

宋濂、劉伯溫、姚廣孝。

這幾位神仙,一個比一個厲害。

張希孟坐鎮門下省,他們都很老實,唯命是從。可你汪廣洋什麼成色?你也想讓這幾位聽話?

那不是做夢嗎!

而且門下省的任務很特殊,主要是負責給衆多的官吏考評,從上到下,進行監督。這是專業性非常強的事情,宰相能發揮的空間並不大。

這也是張希孟離京多少日子,也不用擔心的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把汪廣洋放在了右相位置上,就是徹底把他變成個擺設。

而且剛剛孫炎又把籌措經費,興建師範學堂的事情,甩給了胡惟庸,這一手更堪稱絕妙。

伱不是反對嗎?

那就讓你去幹。

幹不好,你就等着被定罪吧!

很顯然,孫炎可沒有宰相的度量,他是屬於報仇不隔夜的性子。過去是實力不濟,沒法爲所欲爲。

不管是胡惟庸,還是汪廣洋,資歷都遠比孫炎深多了,他想單獨擺弄這倆人,只會碰一鼻子灰。

哪怕身爲左相,也辦不到。

可現在不一樣,徐達,湯和,甚至是江楠,他們都因爲教育改革的事情,站在了一起。

試問一下,如果單純調整職位,這幾位會幫孫炎嗎?

完全沒有道理的。

唯獨這時候,纔是天時地利人和齊備。

說句不好聽的,也是仗勢欺人。

但孫炎就做了,而且做得理直氣壯,做得義正詞嚴。

其實這又透露出另一件事,大明朝堂的遊戲規則變了。

原本李善長和張希孟擔任宰相的時候,因爲他們的超然地位,加上和朱元璋的關係。

遇到了事情,他們多半會在御前討論,然後凝聚人心,對於一些想不通的官吏,他們會軟硬兼施,確保上下一心。

至少在決策的時候,會是一個聲音。

可是到了孫炎這裡,他沒有這個威望,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其他重臣也未必買他的賬。

不過不要緊,孫炎也不求那個,他只要掌握住大局,能夠順利推行政務就行,至於那些刺頭兒,我有的是辦法擺弄你們!

很難說兩種玩法,誰更高明。

只能說都是因地制宜,順應局勢……張希孟和李善長的時代,能承擔重任的官吏不多,他們又威望極高,能夠壓制所有人。

到了孫炎這裡,他實力不足,但是想當官的人卻多太多了,中書諸部,下面的布政使,按察使,數量之多,過江之鯽。

不換腦袋就換人。

一場會議下來,改變的東西太多了,一時間,竟然來不及思索太深。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這一次孫炎是徹徹底底,坐穩了相位,從此號令朝堂,再無意外。

……

“先生,這個孫炎,算是你精心安排的吧?”依舊身在北平的朱元璋,淡淡說道。

張希孟忙搖頭,“主公,臣真的沒有刻意安排什麼,只能說時勢造英雄,讓這小子趕上了。”

老朱冷哼,“時勢造英雄!你都這麼說了,咱不信也不行了……咱問你,這一次的改革,可能真正有效?”

老朱也轉變了思路,朝堂的事情,他不想管太多,孫炎跟那幾個人勾心鬥角,那是你們的事情。

咱要的是政務落實,改革成功。

很顯然,老朱已經開始結果導向了。

張希孟略沉吟,就說道:“主公,這一次的情況應該會好很多,我不敢說一定能做到絕對公平,但毫無疑問,會進步很大。”

張希孟手上還有許多別人拿不到的資料……比如濟民學堂和復旦學堂的學生分析。

“主公請看,其中富家子弟,原本的名門望族,他們佔據了四成之多,復旦學堂更多,達到了四成五。而剩下的那些,也是寒門居多,真正的窮苦人家,幾乎寥寥無幾。可是根據我的統計,朝廷的興學經費裡面,有七成以上,都投入到了相對富裕的地區,還有那些傳統的文脈興盛之地。”

數據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張希孟和朱元璋仔細分析,以三成不到的經費,卻貢獻出近六成的學生。

從投資收益上來看,向窮苦地方投資,絕對是事半功倍的。

道理也很簡單,那些富裕的人家,已經資源飽和,再給他們多少,也未必有用。可窮苦人卻不一樣,只要一點點陽光雨露,就能翻身,改變命運。

老朱對此,非常贊同。

“庶寧那孩子不就驗證了這事嗎!他花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十八個孩子送進了復旦學堂,他證明了,窮人並不差!貧家子弟,一樣能有出息!”

張希孟急忙道:“主公講的對……不過我以爲這不是他證明的。”

“那是誰?”

“自然是陛下了!陛下可就是從最窮苦的家庭爬出來,一步步走上了帝位啊!”張希孟笑道:“試問,還有比陛下更好的例子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老朱怔了一下,隨即哈哈大笑,“先生過譽了……不過咱倒是把童年這部分寫完了,你看看吧!”

朱元璋一轉身,將一卷書稿遞給了張希孟。

張希孟已經大致看過,不過此刻是老朱仔細修訂過的,張希孟看得還是非常認真。

儘管張希孟已經很瞭解老朱的經歷,但是每次提起,都讓他很是感慨。

真的是太苦了,太不容易了。

純粹的草根,從最底層爬上來。

拋去穿鑿附會的出身,拋去編造的神奇之處,朱元璋就是這個國家,九成以上窮苦人的縮影。

他自從記事開始,就要給家裡幹活,稍微大兩歲,又給地主放牛。

小孩子管不住牛,被撞倒,被踩傷,時有發生……還有一次,一頭小牛丟了,全家人都跑去尋找,如果找不回來,把他們的破房子賣了,都賠不起一頭牛錢。

好在後來翻山越嶺,算是把牛找回來了。

到家之後,朱元璋就被吊了起來,讓他爹狠狠抽了一頓鞭子,母親也在旁邊罵,罵着罵着,全家人就抱在一起哭……

朱元璋清楚記得那一次母親反覆唸叨的一句話,何必託生咱們家啊!

早知是爲了受苦,又何必把孩子生出來,乾脆一死了之算了!

這生不如死的日子,過着還有什麼趣味?

朱元璋筆下的童年,籠罩在一層濃濃的悲涼之中,艱難困苦,生計艱難。不過要說就過不下去了,也還未必。

朱元璋記錄了大哥結婚的事情。

那是他們家爲數不多的喜事。

父親爲了給大哥娶媳婦,從山上背下來幾百斤的石頭,又弄了大根木料,修葺房屋,整理院子。

準備聘禮,邀請親朋見證。

到了成婚那一天,有肉有菜,還有酒。

朱元璋記得,那是有生以來,看到父親第一次喝醉了。

儘管爲了這一場婚禮,他們家借了不少錢,但全家人還都堅信,日子還是會好起來的。

他們努力幹活,起早貪黑,想盡辦法賺錢,就爲了能夠還上借款。

幾年的忙碌下來,終於看到了希望……可是一場瘟疫突然襲來,父母兄長,相繼染病死去。

原本艱難萬分的家庭,頃刻之間,分崩離析。

從此之後,朱元璋的人生,就再也沒有一絲絲的光亮,他在寺裡做苦工,形同奴隸,他外出討飯,睡在荒山墳地。

爲了一口吃的,他要卑躬屈膝,苦苦哀求。

他見過白骨盈野,見過肚子脹得和球一樣的可憐人,見過易子而食……

他朱元璋不是天生反骨,即便到了這一步,他也不想當反賊,他回到了寺廟之中,繼續當苦力,只求一天兩頓,勉強果腹。

直到紅巾軍起義,湯和給他寫了書信,偏偏這封信又被人發現,想要告發……朱元璋再也沒有退路,只能投軍!

張希孟一直看到了結尾,眼圈已經泛紅了。

“主公,這一卷書,真的該讓所有年輕人都看看,無論如何,都不能自暴自棄!”

(本章完)

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藍玉第三十章 淮西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三章 書與畫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