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
眼前是隆化,這個元代稱爲隆化縣的地方很荒涼,境內羣山丘陵起伏,河谷溝壑縱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
隆化一帶是燕山餘脈的地勢,海拔越來越高,道路崎嶇難行,體力在下降,多爾袞等人的前進的速度越來越慢......
前面一百餘里就是最平坦的一個大牧場,這個地方後世稱木蘭圍場,也是真實歷史上清廷後來的皇家獵苑。圍場地處大興安嶺餘脈、內蒙古高原和燕山餘脈交匯處,西北、北、東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爲鄰,西南和南面分別與豐寧、隆化接壤,北上是通往蒙古和東北地區的要道之一。
周虎臣出關了,而出關意味着騎兵的縱橫馳騁就要開始了。
擺脫最艱難的山地路段,騎兵是強大的,而這樣的環境對周虎臣的士兵來說更沒有難度,他們曾屢次在山間作戰,城門洞開,龐大的人流在古北口外開始長長的蔓延。
多少年了,那曾經被異族屢屢入侵的屈辱終於要得到釋放,騎兵們就要風馳電掣而去,步卒排着整齊的隊伍高唱着戰歌,高昂而又激動人心的聲音響徹在長城之外......
心情不錯,但心情不錯的黃得功出了關卻突然發現自己被忽悠了,而且忽悠的不輕。
“伯父您是蓋世豪傑,馳騁沙場的老將軍了,這坐鎮中軍非您不可!”
“爲什麼是我不是你,就因爲我...官階最高嗎?”
黃得功算是明白了,周虎臣看來是要他在後方率領步卒壓陣,而這個壓陣也太容易了。周虎臣和他的軍隊火器衆多,這關外的異族都是部落,一個部落沒幾個人,就是大的部落能有上萬的騎兵就已經不算少了,面對這樣強大的步兵軍團避都避之不及,誰敢來找死啊!沒有作戰的慢慢往前挪太沒意思。黃得功不願意。
“這裡以您官職最高,再者,您年齡最大,軍中將士無不信服,而且前方到處是丘陵和莽莽隔壁草原。您要是有個三長兩短讓我怎麼回去交代。由您親自坐鎮大後方,我才放心不是!”
黃得功不願意啊,不願意:“別說我上了年紀。這軍中單打獨鬥誰是我的對手?馳騁這麼多年,我還能死在這啊?“
“誰敢和您單打獨鬥?至於死不死的就別說了,您坐鎮中軍穩妥啊!絕對死不了,我回去後我好交代
!”周虎臣一翻白眼。
這話很對!誰也不敢和黃得功單打獨鬥,說起威信和統領軍隊,他坐鎮後路的確很合適。
“混賬東西!”黃得功禁不住呵斥了一句,不過罵歸罵,他有這樣的資格,但...周虎臣的意見他還是要尊重。因爲這個方案很穩妥:“好吧!由我坐鎮後路,你去追吧,記得讓騎兵斥候保持聯絡。”
記得讓騎兵斥候保持聯絡是廢話,周虎臣的軍隊是最規範的軍隊,如此大的行動,這一點不用黃得功提醒。黃得功其實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不甘心和無奈而已。
留下一部分騎兵,周虎臣率領近三萬的騎兵轟然而動。
沿途沒有發現人,一個人都沒有發現,閃電樣越過一個個矮山土嶺,跨過一道道溝壑。周虎臣的騎兵終於放開了手腳。
沒有阻擋的追擊速度太快,當多爾袞這些人距離圍場還有不到百里的時候,斷後的騎兵傳來消息,明軍的騎兵距離僅僅還有不到二十里。
二十里對於騎兵來說根本不是距離,明軍轉眼即到!
長時間的戰鬥加上奔波,吃飯的問題,精神的緊張問題也加劇了體力的不斷消耗,多爾袞等人都累了,累的總想原地休息。
可明軍騎兵近在咫尺,這種無休止的追擊讓多爾袞身心俱疲,但他必須做一次生死的抉擇。
“讓鰲拜和科爾泌的騎兵去阻擊吧!已經距離東去不遠,估計科爾泌的援軍...也要到了,我們加快速度北上!”還是濟爾哈朗老而彌堅,以現在的情況這是唯一正確的抉擇。
最有資格發言的人都在,阿濟格一直在選擇個沉默,他沒有參與意見的原因是因爲他知道這些明軍的強悍,屢次屁滾尿流的經歷已經讓他對明軍產生了畏懼心理。去阻擊就等於去送死,誰去都不是這些明軍的對手,阿濟格反正不想去送死。
“鄭親王言之有理!但願這是最後的一次阻擊。”嘆息一聲,多爾袞同意了,同時他也在期盼着援軍,期盼着明軍不要過於深入。
勉勉強強湊夠了一萬騎兵,鰲拜留在了原地,而多爾袞身邊的騎兵已所剩無幾,帶着小皇帝順治和一衆貴胄家眷,多爾袞繼續開始向北逃竄
。
最熟悉這一帶的還是蒙古人,陪同鰲拜一同阻擊明軍騎兵的是滿八旗的固山額真那海和兩千餘科爾泌蒙古騎兵。
那海在蒙語中是狗的意思,那海就是建州人的狗,一條可以去撕扯任何人的狗,
八旗蒙古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是建州軍事組織中的三個最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滿清的親軍,其基本職能是一種職業軍事組織。不僅入關前,八旗蒙古每逢行軍作戰都承擔着軍事上征戰,廝殺的使命,即便入關後也是如此。其實,無論滿洲八旗、蒙八旗還是漢軍八旗他們都是建州統治者的最忠實走狗。
那海的固山額真在身份上隸屬某旗主,而在職務上卻與旗主無關,實際上屬於滿清統治者的職業軍官。這樣的職業讓那海等於完全依靠建州統治者,他其實...已經不屬於蒙古。
而所謂的蒙古騎兵其實都不是職業士兵,繼八旗蒙古的建立,皇太極把旗的編制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把蒙古分爲內蒙古和外蒙古。內蒙古二十四部,陸續編爲四十九旗,這種旗主要職能是管理本旗民事與行政。後由若干個旗組成一個“盟”(朝廷指定的會盟處),作爲中央對旗的監督機構,“不能干預各旗事務,也無權發佈政令”,“盟長主要是(各旗)會盟的召集人”。內蒙古四十九旗,設哲裡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六盟。通過盟旗制度實行分而治之,把廣大蒙古人固定在各自的區域中以利於統治和管理。
內蒙古各旗也有兵丁,但就其性質而論,近乎於民兵。儘管內蒙古許多部旗在清統一或維護統一的戰爭中出力甚多,但戰後,他們又在一個固定的地域中生產、生活了,而不同於入關後職業性的八旗軍。內蒙古各旗設扎薩克(旗長),多爲世襲,向上對口是處理少數民族(以蒙古族爲主)事務的理藩院和駐防節制將軍。而八旗中,每旗一旗主(後稱都統),直對中央兵部(軍機處)負責。
其實...蒙古騎兵無論如何善戰也是雜牌軍,他們在戰鬥力上和八旗戰兵不在一個層次,否則也不會有建州人縱橫整個廣袤蒙古草原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