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

暹羅起源於公元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國,後來泰人首領烏通王吞併了素可泰王國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也就是大城王朝,暹羅的疆域大致定型。

暹羅一開始的名字很多,有叫暹國的,有叫羅斛國的,還有叫暹羅斛的,直到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爲“暹羅國王”,“暹羅”這一名稱才正式固定下來。

暹羅與大明的關係一直很好,自太祖洪武年間開始,經常遣使來貢,大明也從不吝嗇封賞,雙方你來我往,持續了兩三百年。但到了萬曆年間,東胡王朝崛起,木邦、孟養等宣慰司屬地相繼被其佔領,暹羅與大明的陸路交通斷絕,自此來往日少。

至於暹羅和東胡爲什麼會打起來,據傳是東胡王看上了暹羅某位公主,遣使求婚,暹羅王沒同意,東胡王大怒,遂發兵攻打暹羅,不管傳聞是否屬實,東胡和暹羅的確是打起來了,而且一打就是幾十年。

現在暹羅王帕拉塞通的日子很不好過,東胡畢竟富有大半個東南半島之地,國力比暹羅強盛的多,暹羅雖奮力抵禦,但寡終究不能敵衆,國力上的差距太大,不是靠勇猛就能彌補的,因此形勢對暹羅越來越不利,敗亡貌似只是遲早的事情。

正當暹羅王帕拉塞通即將陷入絕望之時,大明使者自海上而來,宣讀《大明藩屬國令制》,問其是否願意徹底臣服!

說實話,帕拉塞通一開始是不怎麼願意接受的,要他稱臣納貢,沒問題,但是讓他直接接受大明的管制就有點問題了,誰不想自由自在呢,尤其是一國之主,還要聽別人的,這實在有點讓人難以接受。

所以,面對明使的時候他猶豫了,當然他也沒有當面拒絕,只是說要考慮考慮,這一考慮就一個多月過去了,過完年後,東胡不知道是受了英荷的唆使還是吃錯藥了,突然對暹羅發動了猛攻,眼看着都城都要守不住了,帕拉塞通終於扛不住了,他立馬派出使者,從海上趕赴星城港,告知大明南洋總督,暹羅願意接受《大明藩屬國令制》,還請大明速速派兵來救。

鄭芝龍這次並未赴京城陪皇上過年,南洋畢竟處於關鍵時期,沒個大人物坐鎮不行,朱慈炅臨走之前就交待了,令他在南洋坐鎮。

見過暹羅國王的使者後,鄭芝龍不敢怠慢,立馬派人快船趕去安南升龍城,借用那裡的電報系統向京城發報,由於陸路不通,距離太遠,星城港還沒通上電報呢。

朱慈炅此時正在調遣兵馬,等候神威大炮呢,神威大炮製作過程頗爲複雜,尤其是模具很費時間,所以耽擱的時間比較長一點,至於軍隊,倒是簡單,他一封電令,遠在遼東的東江軍立馬乘火車趕來京城,前後不到三天就集結在京城待命了。

不過,此時天雄軍主帥盧象升卻跑到京城請罪來了,他坦言自己的失誤,強烈要求帶罪立功,原來,他在指揮升龍城攻城戰的時候,竟然忘了使用手雷了!

其實也不能說是忘了,他原來指揮攻城戰的時候都沒使用過手雷,那幾次要麼手雷還沒造出來,要麼手雷數量還很稀少,並沒有配備全軍,他都是靠勇猛,衝上城牆和敵人硬剛的,這次雖然天雄軍配備了手雷,但是,他攻城的時候心裡比較急切,再加上他一個主帥也不可能配帶手雷,所以衝上城牆之前,他竟然沒有令手下將士扔兩輪手雷再衝上去,而是直接就帶頭跳上去了!

如果先扔兩輪手雷,攻城將士傷亡絕對不會那麼大,現在手雷的威力雖然不足以將人炸死,但是卻能將敵人炸得疼痛難忍,驚慌失措,甚至是陣型大亂,那種情況下所遇到的抵抗就會小得多,傷亡也不會那麼慘重,所以他內心很自責,想跟隨朱慈炅再次前往南洋帶罪立功。

面對盧象升的請戰,朱慈炅倒不是很牴觸,畢竟多帶點人馬有利於控制戰局,他對盧象升的失誤也沒有什麼責怪之意,反正攻城之前都傷亡慘重了,多扔兩輪手雷最多就少傷亡幾千人,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的,爲這種無心之失而責怪自己最信任的大將,自然是不可能的,他只是擔心盧象升的身體,所謂傷經動骨一百天,這才五六十天呢,他好利索沒有。

面對朱慈炅的疑問,盧象升自然是拍着胸脯保證沒問題,他還擔心手下的天雄軍戰力下降呢,雖說補充戰損都是挑的預備軍團中的精銳畢竟他們沒真正上過戰場,不鍛鍊一下,是不可能頂的上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兵的。

二月中旬,一切準備妥當,朱慈炅再次親征南洋,這次他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盧象升率天雄軍坐火車直抵升龍城,然後帶領那裡的定遼軍、武威軍和邊防軍第二軍團,邊修鐵路邊進軍,從安南修到占城,在從占城修到真臘故地,然後直通暹羅。

而他則親率禁衛軍第一軍團和東江軍從東大營出發,乘坐北洋水師和北海艦隊的戰艦從海路趕往暹羅,同時,他還電令南海艦隊運送關寧軍先趕往暹羅,幫暹羅穩住陣腳。

從東大營到暹羅走海路有將近八千里,雖然北洋水師和北海艦隊大中型戰艦都改造成了輪船,速度飛快,但日夜兼程也得五六天時間,朱慈炅也不知道從暹羅來求救,到自己接到消息中間耽擱了多長時間,他真怕自己大軍還沒到,暹羅就被東胡給幹翻了!

不過還好,暹羅並不是什麼弱國,在東胡沒有崛起之前,他們可是東南半島最強的國家,就算現在東胡處於全盛時期,想輕易拿下暹羅也是不可能的,再說,關寧軍也是大明的一等軍團,不說一個軍團就能幫暹**翻東胡,但幫他們守住大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所以,當朱慈炅率軍趕到暹羅的時候,東胡二十萬大軍已經撤去了對大城的圍困,後退了上百里,因爲大明的一等軍團實在是太猛了,雖然他們也有火槍火炮,但跟人家比,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關寧軍那炮彈就跟下雨一樣,火槍更是人手一把,而東胡軍火炮甚至比安南軍還少,火槍也只有幾千把,在平原上對敵,壓根就不是關寧軍的對手,再加上城內還有暹羅守軍,東胡軍爲避免被前後夾擊,不得不選擇後撤百里。

第二十四章 提拔第七卷 第八章 操練洋軍第十卷 第二十章 講義氣身陷重圍第十三卷 第十九章 攔截商船第十七卷 第十七章 棱堡防禦誠可怕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第三卷 第十三章 中都祭祖第十八卷 第十四章 御弟回京,皇宮晚宴第十一卷 第三十八章 中興之主平四方第十五卷 第二十四章 加大投入(三更,感謝姆知起咩名好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五十九章 屯衛擴編之兩百都司第十六卷 第六十一章 四路出擊第九卷 第二十章 振國威琉球戰強藩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一卷 第一章 雄心壯志展宏圖第十一卷 第十三章 熱火朝天建新城第十五卷 第三十章 建立新格局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十七卷 第四十八章 定遼軍回京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五卷 第十三章 血戰蓋州(下)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一卷 第三十一章 三路齊出修棱堡第十一卷 第七章 開辦學院教漢語第十一卷 第三十二章 四方皆動備軍需第十卷 第一章 覓良纔開科取士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一卷 第三十章 堡壘方能克騎兵第十一卷 第十九章 科舉排名定前程第十一卷 第二十四章 戒急用忍圖發展第四卷 第二十三章 三十六營第八卷 第十章 準備打劫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十三卷 第十八章 重啓海盜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六卷 第八章 洋使來賀第六卷 第二十五章 大敗而逃第十五卷 第二十章 爭相來朝第十六卷 第二十八章 點亮長安街第十五卷 第十三章 南北城區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十三卷 第二十六章 神威大炮第三卷 第九章 發展實業第十五卷 第十章 專業人才第十卷 第六章 論技術徒弟勝師傅第六卷 第十九章 步兵操典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十卷 第二十五章 守襄陽義軍末路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一卷 第二十四章 戒急用忍圖發展第十七卷 第四十章 柴油和煤油第十三卷 第十六章 誅滅九族第十卷 第十六章 多行不義必自斃第十四卷 第十九章 盛世大明第十八卷 第七十章 協助盟友之墨西哥城第十七卷 第四十四章 親王級待遇第六卷 第九章 再次震驚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瘋狂咆哮第十一卷 第五章 召見洋使談軍火第十三卷 第三十章 拖延時間第十三卷 第三十章 拖延時間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網打盡第十八卷 第十五章 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第四卷 第六章 軍需物資第十八卷 第六十五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上)第十一卷 第三十三章 癡心妄想截糧道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八卷 第二十三章 曠日持久,損耗驚人第十四卷 第十五章 內閣總理第十八卷 第十二章 調動海軍,準備支援第十八卷 第二十六章 王子公主訂終身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八卷 第三十一章 國王決意投大明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齊聚第五卷 第六章 爲君之道第十七卷 第十九章 挖穿棱堡第十六卷 第五十五章 黎明前的偷襲第五卷 第十五章 閻王急了第三卷 第十五章 兩位公子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五卷 第三十章 建立新格局第十八卷 第七十八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上)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十卷 第七章 購原料洋人當買辦第十一卷 第二章 齊心協力謀發展第十七卷 第二十五章 大明崇正律第十四卷 第四十四章 冷靜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