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苦不堪言李定國

bookmark

雖然南明國和永曆大明有着這樣那樣的矛盾,可他們還是保持着一絲剋制,大規模的戰鬥並沒有爆發,反而進行了長達幾個月時間的交涉,雙方互相派遣使者,進行嘴仗,隆武南明想要以大義的名義收復這些大明軍隊,而身在永曆大明中的文官們也想着儘早投靠隆武大明,現在就一個皇者,一個宗親血統了,他們不奉隆武難道還奉魯國被俘的朱以海魯王爲尊嗎?

顯然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腦袋不太聰明的人會那麼幹了。

魯國已經滅亡了。

如果魯國還存在着很大一波勢力強大的軍將,割據軍閥,到可以試試,問題是洪承疇幹活那叫盡職盡責啊,投降的給予高官厚祿,起碼是一個綠營參將,不投降的早就斬盡殺絕了,或者被驅趕的猶如鑽地老鼠,再也不敢露頭了,再如張煌言之輩,遠遁千里,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他倒地是躲哪裡了,還是已經被清軍抓獲,秘密押解上京了。

不過這樣的事情,放在清軍裡面是不可能保密的,至少不可能保密這麼久,都一個月時間了,如果有,早就被各路的細作查探的一清二楚,然後大明百姓的那個嘴,早就一傳百,百傳千,弄得盡人皆知了。

所以到現在張煌言的行蹤還是人云亦云,不知具體爲何。

現在能效忠的人也就南明隆武一系了。

你不能忽視正統對這個時代人的影響力,或者大義這面旗幟的影響力,就算康熙那麼偉大,執政時間達半個世紀,幾乎熬死了他的九個兒子,那麼長壽的人,最後也沒有把反清復明的人消滅乾淨。

大明人心裡的那份執念用了兩百年時間,才被消耗殆盡,然後大清有在百姓心中種下了無數的種子,到後世張強死亡的時候,大清的影響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因爲寶島人的文化打擊,國人受到美帝的和平演變,很多人還在懷念大清,大清宮廷劇深入人心,而大明卻被人拿出來黑了又黑。

可以說中國人就是一個深深懂得忘懷的民族,一個利益的集體,不經過時間這個魔術師的兩百年沉澱和消磨,是不會將一件事情給消磨乾淨的,人們會用過往來抨擊現在,然後等現在變成過往,又稱爲抨擊另一個現在的藉口,總是不滿足。

所以隆武南明的朱聿健應該高興了,很多躲在深山裡面的土司和少數民族都向他俯首稱臣,轉而跟永曆大明的那些兵將做對了,他們也許是想要藉着這個大義名號取得自己的利益,但無形中幫了隆武南明一個忙,擴散了隆武南明的影響力。

所以在同隆武南明的交手中,李定國吃了一個大虧,他控制的雲貴州幾個縣或者一些地盤上的明軍將領背叛了他,投靠了隆武南明,使得他丟掉了雲貴州好幾個縣的地盤,隆武南明將他的觸角深入到樂雲貴州。

而在打敗了李定國之後,緬甸白莽皇室也玩了個心眼,派遣使者出使了隆武南明要奉隆武南明爲宗主國,當然是名義上的,隆武南明雖然控制了廣西州,廣東州一半,雷州半島,瓊州島等地,可他們要想去往緬甸接受這個勝利果實,中間還隔着一個李定國部。

緬甸的人能通過老撾,安南國,等地到達廣東州,並不等於南明國的人就能通過這些地方到達緬甸,因爲安南早就不認大明這個宗主國了,連大明都不認,何況只有區區一個半生省之地的南明國呢。

但名義也是名義,這個名義能讓隆武南明的影響力增大,一些事情就可以通順的辦下去,比如籠絡文安之。

在四山州佔據一個長江便利,盤踞着大順軍原先的一路兵馬的夔東州,文安之這個永曆大明名義上的內閣大學士,國內的最高軍事,民政長官,代天子行事的高官他心意轉變之快,就猶如他能在複雜的情況下安頓住桀驁不馴的一幫大順軍粗野的割據軍閥,並且能統領他們爲永曆大明同清軍作戰,賣命一樣,他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無以倫比。

在心情黯淡,有了退隱之心一段時間之後,他就轉變過來了,並且派遣使者接觸隆武南明的蘇觀生,並且向朱聿健遞上降表,言明歸順之心。

這文安之以歸順,頓時南明國的勢力從廣東州一直延伸到了四山州,形成了一個蜿蜒的S型勢力地圖,將一部分清軍和李定國的勢力包圍在西南一角,同時使得南明有了對抗大金國的戰爭通道,南明國軍隊可以通過雲貴州的南明勢力範圍直接到達三峽,然後可以攻擊到陝甘的大金國,金軍了。

隆武龍顏大悅,馬上派出了一支兩萬人的援兵,帶着兩萬民夫運送補給去支援三峽的已經歸順爲南明軍的大順軍,同時去把文安之接到了自己所在的南明國首都,桂林府。

是的,隆武看着廣東肇慶府離着重兵駐紮的華夏軍廣州府太近了,而且肇慶府是個小府,物資和人口不足,他就把都城遷移到了桂林府。

桂林府相比肇慶府不僅地處內陸,不容易受到來自海上和華夏軍的攻擊,還有無數的地形阻擋攻擊者,可以在四面設置兵力,設置光卡攔截攻擊者,同時這裡處在重兵駐紮的南明軍腹地,城高且厚實,孔有德經營好幾年,連城外的工事都稍微修一下就能恢復到原先的強度,設置重兵就能保護隆武的安全和朝廷文武百官的安全。

作爲廣西州的州城,顯然這裡物資吩咐,人口和稅收都比廣東肇慶府要多很多,隆武南明這一次騰挪轉移讓南明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李定國部不肯歸順的亂軍了。

是了,沒有主子的李定國部不僅被挖牆角,不僅受到了原先大明人的抵制,還被南明國叫城猶如李自成一樣的叛逆,亂軍,不過李自成是流寇,他們因爲原先是明軍,所以叫做亂軍,威脅當然比李自成高一等。

隆武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善於利用形勢,這一下就把李定國部弄成了亂軍,除非李定國學文安之一樣歸順,否則,他就失去了大義,李定國派遣到廣西州邊境的一名明軍將領幾天以後就叛變了,使得南明國的勢力第一次深入到了雲南州,這令李定國很是惱火,但他還不想撕破臉,所以大戰還沒有打起來。

悲催的李定國發現,自己努力這十幾年不僅沒有拯救永曆大明,反而導致了永曆大明滅亡,他陷入了大義的內疚之中,他無法讓自己去做一個弒君滅明的罪臣,他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所以儘管南明咄咄逼人,不斷有他的部將或者文官投降南明,他都沒有去阻止,而是躲在宅子裡面唉聲嘆氣,感嘆人生,成了雲南州的少帥小張,頹廢人生,眼看着敵人將自己的地盤奪取,眼看着敵人入侵自己費盡心機要維護的雲南州百姓。

第一百七十九章 伏擊12(遂發槍+線膛槍+連發槍)第六十五章 抓住阮大鋮第六百六十八章 經營這個王國第二十章 再挫敵軍第三百九十三章 密謀2第四百六十九章 會鰲拜21第九十八章 騎兵敗北第六百九十一章 瓊州發展第五百零二章 高一功的算盤第二十四章 神反轉第一百四十四章 鄭彩末日10第三百一十二章 大勝滿達海第七百八十五章 新船定型生產第二百六十三章 金聲迴歸第五百六十四章 這是要搞什麼?第七百九十章 新的人員培養第四十九章 火槍手的表演第八百一十六章 打了老的來了小的第七百九十四章 逐漸被削弱的華夏水師艦隊第三百二十六章 勝利在即第三百零四章 劉良佐守城第七百零二章 背叛是有代價的第六百二十六章 濟寧府清軍構成第八百二十七章 關於鄭克爽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七章 複雜的局勢第一百一十九章 見君奏對第六十五章 抓住阮大鋮第四百零三章 排槍對決3第四百四十八章 打湖廣2第三百七十章 推薦人才第二百八十一章 悠閒的張強第八百零六章 情況不妙第九十八章 騎兵敗北第九十六章 最後一刻第五百三十九章 李定國和南明國初戰第八百八十三章 挑撥與藉口第七百八十四章 暴怒的三王子第2376章 垂垂老矣第二百三十五章 讓世界亂起來,盡屠綠營兵第六百二十四章 對手變得厲害了第三百六十章 魯國天生殘疾第一百零六章 護駕平湖問策第二百二十章 金華義軍的財政收入第六百零六章 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第十章 殺將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地噩夢第七百三十二章 繼續當你的王子吧第二百五十一章 鄭鴻逵的危局 勒緊絞索第五百六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餉3第四百零二章 排槍對決2第五百八十八章 康熙來了啊第七百六十五章 瑣事煩神6第五十三章 歷史還是那個歷史第三百九十二章 密謀1第二章 奇怪的朱大典第三百九十二章 密謀1第二百章 追兇09——偶遇第八百一十五章 專業和業餘?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明烽火2第七十八章 最大收穫——火繩槍第一百一十九章 見君奏對第五百五十六章 鄭成功來訪第五百九十七章 前鋒變斷後第二百一十六章 副官休伊斯·茲瓦特第五百四十章 李定國和南明國初戰2第六百八十三章 火炮技術提升第八百九十二章 清軍的反擊2第六百五十九章 當上國王的日子第五百四十三章 悲傷的王得仁第四十八章 清軍再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軍餉2第七章 掌旗第三百五十章 毫無顧忌第二十八章 擊潰第六百七十七章 迴歸原位第六百零一章 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第二百九十六章 圍城-炮戰2第四百四十九章 會鰲拜1第七百七十章 外交部的春天第三百五十八章 彙報4第二百零四章 親眼目睹攻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大順軍滅亡第二百三十六章 讓世界亂起來,和蘇尼特談判第四百五十六章 會鰲拜8第六百一十三章 慘象第七百五十一章 泰西人坑日本人第六百七十六章 是該結束了第2379章 成長起來的王國將領們2第二百九十五章 圍城-炮戰1第五百五十八章 接收鄭成功的遺產第二十四章 神反轉第二百九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你給我當什麼官?第六章 第一次殺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漢人的血性哪去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讓世界亂起來,亂戰第五百零七章 不過一堆廢品而已第五百四十五章 兄弟來我這裡吧第八百零三章 鄭家有些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