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的大軍出行豈能是兒戲?
按照計劃,鄭長生帶領錦衣三千營出遼東,而剩下的一萬人走水路。
不過這一萬人可不能直接登陸的。
他們一直飄蕩在外海之上,因爲他們是老朱給鄭長生留的後手。
一萬人的全新式燧發槍純火器的部隊,這是個什麼概念?
加上鄭長生帶領的五千人,絕對可以碾壓一切了。
這個是有事實證明的,北部天王吳勉的兩萬大軍還有精銳的騎兵都被打的潰不成軍。
就高麗國的這些軍隊,騎兵雖然有,可是也是奢侈部隊,少的可憐。
只要真的是跟大明的軍隊遇到,那就是一個等死的結果。
只希望他們登陸之後還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海上遠渡可不是鬧着玩的。
尤其是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什麼遠洋海軍的概念。
就算是大明有水師,了也是內河水師。
真正到了汪洋大海,那就是個渣渣。
這一點纔是鄭長生所擔心的。
雖然他做了相應的安排,讓章歡和她父親留給她的人手,做遠洋的訓練。
可是那也得等舅舅李秀峰的遠洋船隊回來了再說啊。
別人看不出來,可是鄭長生可是清晰的知道,大明水師的短板。
沒有外海作戰的經驗,以及一幫過硬的水兵,想要成就海洋霸權,那是白日做夢。
……
……
鄭長生率領的人馬,是步兵純火器部隊,用熱武器去攻打冷兵器,那就是完全碾壓的存在。
這是經過證明了的。
鄭長生率領的這五千人,作爲先頭部隊。
他們乘坐大明水師的戰船,沿長江直接入海,然後沿着大明的外海直奔遼東。
後續的部隊,分別乘坐水師戰船,他們的路線就不是遼東了,而是直奔高麗的外海。
後續的部隊暫且不說,單說鄭長生這一路。
在遼東上岸,按照規矩是要休整三天的。
鄭長生帶領的這些人,可都是陸軍。
猛然間坐上了海船,沿着大明外海這一路行軍下來。
這可是遭老鼻子罪了。
別說是伙食是大肥肉片子了,就算是頂級的海鮮食材,他們也沒有心思去吃了。
可想而知,這也別說什麼戰鬥力了,就光是暈船這五千人已經是不成樣子了。
整天吐的是昏天黑地的,哪裡還談的跟陸地上一樣的行軍作戰?
假如現在有人來攻擊他們,估計他們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
別看他們全部是新式的火器部隊,但是這也得看作戰的場合和地點以及戰鬥的意志。
唉,鄭長生感到很頭疼。
這是大明的短板啊,未來的日子裡一定要加緊的補上纔是。
看來深藍的夢想,還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能夠完成的。
~~
鄭長生並沒有暈船,他不斷的視察着部隊。
還別說,剛上岸休整的這五千火槍手,還真的可以稱得上精銳中的精銳。
雖然一個個吐的昏天黑地的,可是一旦上岸,強忍着心中的不適,拖着疲憊的身體,開始搭建營帳,佈置境界。
這完全是按照實戰出發的。
這是鐵律,鄭長生不止一次的說過:“軍隊就是爲打仗而存在的,一旦出動,要時刻的以實戰爲出發點。”
看來他的命令執行的還不錯。
他們的宿營休整地點在鴨綠江邊,不過不要以爲這裡跟後世一樣是中朝的分界線。
要是真的這樣以爲的話那就錯了。
老朱在金陵稱帝之後,把蒙古人趕出中原。
可是完全繼承了元朝的疆域的。
由於當時的高麗王是親近元朝的,所以明太祖堅持以鐵嶺爲界。
並且在朝鮮半島的東北部設置了屯駐軍隊的衛、所,與高麗發生過沖突。
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麗由李氏取代,改而奉行親明政策。
因此明朝不再堅持在朝鮮半島設置衛所,將這些衛所撤到鴨綠江以北,從此鴨綠江成了中國和朝鮮的界河。
但是現在隨着鄭長生這隻小蝴蝶的到來,高麗王氏卻選擇了親明。
是以,老朱並未跟高麗起衝突。
不過,現在依然是沒有按照原本的歷史劇本走。
這裡雖然是鴨綠江,可卻是大明的一條內河。
鴨綠江上一座鐵索橋橫亙其上,這是兩岸來往的必經之道。
不過由於大軍的到來,暫時的施行管制,並未有百姓商賈行於其上。
之所以駐紮在這裡,完全是鄭長生刻意的選擇。
當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美帝虎視眈眈,無數的志願軍戰士就是通過鴨綠江,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的。
他這是抱着緬懷之情,崇敬之意來的。
這次進入高麗,他也要從鴨綠江過去,不過這次的使命和跟志願軍不同。
高麗棒子們,對不住了!
看着鴨綠江水,忍耐不住心中洶涌澎湃的激動,鄭長生隨口吟詩一首:“鴨綠江畔旌旗動,三軍兒郎奮爭勇;一朝踏進高麗地,共沐日月山河同。”
古人常言,詩以明志。
詩是文人直抒胸臆的文字載體,最能體現一個人當前的胸臆。
封長空就站在鄭長生的身側,鄭長生的意思已經是在明白不過了。
這次是“不破樓蘭終不還”了。
永和伯爵跟皇上的秘議內容,老朱跟他講過,他此行的任務,就是協助永和伯爵鄭長生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
文人處理不了的,就要看他的了,上萬大軍就是強有力的保障。
他聽到鄭長生吟詩,心中不由的就是一陣的壯懷激烈。
男兒大丈夫當如是也,沙場建功立業,爲國開疆拓土,這是軍人的本職。
雖然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也深意爲然。
但是卻沒有直抒胸臆的表達過,這也跟他肚子裡的墨水不多有關。
儘管他識文斷字,可以佈置行軍打仗的一切事宜,但要讓他吟詩作賦,這還真難爲他了。
文人居廟堂,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武人們對文人還是羨慕者居多的。
是以,他是露着崇敬的目光看鄭長生的。
同時心中不禁一陣的感嘆:“不愧是皇上看重的永和伯爺啊!”
而在鄭長生身後站着的親衛隊長午牛,則是渾然不覺,只是警惕的看着四周的環境。
大字都不識得一個的午牛,他哪裡懂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