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潔白的牙齒和森然的話語,似乎一直在眼前晃盪,幾人直到被寒風吹醒,才猛然發覺,自己已經離開了皇極殿,出了皇宮。
仔細回想下,腦袋中根本沒有後面是怎麼出來的記憶,有的只是對“不斷根,如何絕地主之利,不斷根,如何讓他們將目光投向海外。”這番話的驚詫和膜拜。
孫承宗搖了搖頭,不再去想這些,今天的一番談話,對他來說是一場衝擊,其烈度不下於當初會獵女真之戰,皇帝神兵天降,以大船出現在女真背後,狙擊敵人。
這場談話讓他的視野大爲開闊,不在侷限於大明國內,而是放眼天下。
一邊回味着皇帝話語中的精髓,孫承宗的注意力也漸漸放到了自己的工作上面,身爲大都督,他責任重大,要提前爲戰事做好籌劃。比如,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海軍重建。當然,在正式就任之前,他還要回遼東一趟,辦好交接事物。
今次回來能調任大都督完全出乎他的預料,是他根本想不到的,遼東總督他當了才一年,很多事只是剛剛打了個基礎,想要徹底成熟穩定,還需要一定時間的運轉,而這些,都是需要他去交接好的。而且,當時自己以遼東總督的身份從皇帝這裡討了這麼多的好處,也必須帶回去,落實下去啊。
自己,雖然今後變成了武職,但內閣中也需要一些奧援的。
想着這些政治上的事情,孫承宗離開了大明門,往自己趕去。和他一樣急匆匆的還有徐光啓,他也是有着一大堆的事情要釐清交接,特別是手頭的幾個計劃,尤其是戰艦的設計定型,已經到了最後,必須要拿出成果。
“咳咳咳!”被寒風一吹,李汝華又開始不停的咳嗽起來,他身體本就不好,如今又身爲首輔,勞累了一年,那就更差了。
“真羨慕他們啊!”頗爲眼熱的看着離去的徐光啓和孫承宗,李汝華失落的搖了搖頭,登上了自己的馬車,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撐
多久,不過就算拼了這條老命,他也要鼎立支持皇帝。
從來沒有哪一刻,他感覺盛世離自己如此的近。
楊漣是沉浸最深的,他本就比其他人年輕,而且心思更爲純粹,受到皇帝熱血話語的感召也就更加的深刻,等到他從極度狂熱意淫的境地中回來時,其他三人都已經走了。
“真是任重道遠啊!”他悠悠嘆口氣,國有化土地的第一炮,將由他執掌的帝國日報來打響,而想要做到讓百姓皆聽聞理解皇帝的意思,就全靠他的文章了。
整個大明帝國,億萬黎庶百姓,全都要聽聞他的話語,在這逆天的難度之下,是遮蓋不住的雄心壯志。
“我發誓,一定會將土地國有化推行下去,造福天下百姓的!”楊漣揮舞了下拳頭,然後也登上了自己的馬車。
在解決了天下皆反的絕境之後,對這項政策最鼎力支持的就是他楊漣了,一生清正的他,絕對是爲國爲民的好官。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纔對土地國有化這項明顯有利廣大百姓的國策如此上心。
皇宮中,朱由校對着幾人離去的方向大大的伸了個懶腰,一臉激情過後的疲倦,朝會他其實不累,坐在一旁看着百官的表情大戲,他怎麼會累呢。真正讓他勞累的,還是朝會後的這場談話。
“不過,明代的官員還真是好騙呢。”朱由校不無得意的想到。
其實,還有另一個解決人口土地的辦法,那就是提高田畝的單產能力,比如後世的雜交水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並無多高的科技含量,裡面更多的是專注以及大量的時間精力。
縱然大明比後世現代少了很多條件,但花個幾十年來培育的話,就算沒有後世那麼高的單產,但也會比現在增加很多。
只是,這種緩慢的攀科技道路,朱由校怎麼會說出來,不將土地國有化營造的是唯一生路,他們幾個怎麼可能會鼎立支持呢。
再說了,這種慢悠
悠的方式,哪裡有縱兵海外,屠城滅國,搶錢搶糧來的爽快,來的快捷啊!
隨着朝會的結束,正月大朝的情形慢慢的開始傳播開來,高官到下面的小官,從小官到吏員,從吏員到士子,再從士子到百姓。
朝會結束時差不多是正午,經過一個下午的瘋狂傳播和發酵,登時整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師官場。而由於京師聚集了五萬舉子,他們和這中樞的官員千絲萬縷,消息一下經過這五萬人的談論,登時遍佈全城。
霎那之間,所有人幾乎都在談論之逆天般的土地國有化。上到內閣大學士,下到街邊擺攤的小販,議論紛紛,輿論洶涌。
無數家有良田的舉子,義憤填膺,覺得聖天子怎能如此巧取豪奪,全都叫囂着要伏闕請命,扣響宮門,讓皇帝撤銷聖旨。
這些都是在家鄉中橫行慣了的,經常仗着自己的舉子身份,聚集起來,衝擊官府,此時皇帝政策一旦侵犯到了他們的利益,立刻就打算採取這種激烈的手段對抗。
也幸好,他們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而這時也已宮禁封閉,隔絕內外,除了皇帝召見或者有重大的事情外,他們是絕對見不到皇帝。因此他們才罷休,只是紛紛摩拳擦掌,打算明早串聯起來,伏闕扣宮,大鬧一番。
當然,也有精明的學子,只是暗暗猜測這背後到底意味着什麼,如今也只是出來了一個土地國有化的名字,具體怎麼實施,背後有什麼勾到,他們一概不知,此時鬧騰起來,不明不白的,怕吃了虧都不知道。
今夜,整個京師都洶涌紛紛,暗流四起,無數人在黑夜之下,四處走訪,溝通串聯,打算明天大鬧一番。
這些暗流,楊漣一點都不知道,不過用屁股猜也能猜到,此刻京師到底嘈雜成什麼樣子了。而想要平息這些,全都靠自己手中的文章了。
想到這,楊漣下筆猶自快了幾分,筆走龍蛇之間,一篇篇文章成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