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改變科舉的定製
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朱瞻壑本人對功德這事兒是不怎麼在意的。
還是那句話,他雖然不是個無神論者,但也不是哪一門宗教的信徒。
在他看來,所謂顯靈這種事兒,出現在自己身上一次就已經夠多的了,後世八十億人口(2022年統計)都沒幾個人見過的事兒,自己還能見兩次不成?
所以,在得知李彬打着他的旗號,在建州衛建了大大小小近十座京觀的時候,朱瞻壑的反應很是平淡。
建就建吧,打着自己的旗號就打着自己的旗號吧,愛咋整咋整,他是不想管了。
相比這件事,他反倒是對朝廷遷都一事更加關心。
和歷史上一樣,關於遷都的事情都是在永樂元年,由前任禮部尚書李志剛提出的,原因就是燕京乃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於是,從永樂四年開始,以應天皇宮爲藍本、以元大都爲基礎,順天皇宮開始了修建。
永樂七年,也就是丘福戰敗於草原的那一年,朱棣決定御駕親征,當時就是以順天爲基地的。
同年,朱棣下令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長陵。
當朝皇帝的陵寢修建在了順天府,這就代表着遷都一事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了。
不過,和歷史上不一樣,因爲內政的寬裕,現如今的永樂朝在那三件大事兒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
遷都順天、編寫永樂大典以及下西洋。
這三件事兒,說白了還是和錢掛鉤的,而朱瞻壑這些年給朝廷或賺或省,反正是帶來了不少的錢財,大大的加快了這三件事的進度。
說白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朱瞻壑加快了遷都的進程。
“你怎麼看?”朱瞻壑看着面前的陳循,這是他第一次在這種事情上去詢問別人的意見。
以往的朱瞻壑基本上可以說是乾綱獨斷了,尤其是在這種很敏感的問題上,他幾乎是不會詢問別人的意見。
陳循,是第一個。
“世子殿下想怎麼看?”陳循並不緊張,反而很隨意地笑了起來。
“遷都,這是好事兒,那些人只看到了遷都之後朝廷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您的影響,但實際上,這很有限。”
“瓦剌那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小心思,這不說人盡皆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遷都之後,朝廷和草原的衝突勢必會加劇,屆時,人們反而會更加想念世子殿下,因爲他們最終還是會發現……”
說到這裡的時候,陳循的眼中散發出了異樣的光彩。
“唯有您!才能夠真正的消弭戰火!”
看着面前像極了狂信徒的陳循,朱瞻壑有些愣神。
這陳循不是明朝初期,尤其是正統到景泰年間的主戰派嗎?怎麼到了自己這邊就成了瘋狂的右翼分子了?
“你……有什麼想法嗎?”朱瞻壑發誓,他生平這是第一次如此小心翼翼地跟一個人說話。
在這之前,他跟老爺子都沒有這樣過!
“想法?在下沒有什麼想法。”陳循搖了搖頭,似乎是變回了那個儒雅的文人。
“那羣文人想不透您的想法,但在下卻多少猜出來了一點,您……是想要朝鮮的吧?”
朱瞻壑的眉頭翹了起來。
這件事,他從未跟別人說過,不過卻也有幾個人知道。
他的父親和他的爺爺。
對朝鮮內政的干預是瞞不住的,不過知道的人卻不多,陳循是從哪裡得知的?
“我爹告訴你的?”
“是的,不過是吳王殿下無意之間透露出來的。”陳循點了點頭,絲毫沒有否認的意思。
“世子殿下從來都不會無的放矢,既然您選擇了幫助朝鮮的廢世子李褆,那就一定有您的道理。”
“雖然我還不知道您究竟是爲了什麼,但想來在那裡,一定有您想要的東西。”
“或人,或物。”
聞言,朱瞻壑忍不住地點了點頭。
的確,茂山鐵礦是他一直覬覦的,雖然中南半島也有很多的礦產,但作爲過來人的朱瞻壑知道,礦產這東西是永遠都不嫌多的。
畢竟,以礦產的形成周期來算,這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行了,不說這些了,伱自己還是個文人呢,還說那羣文人不懂我的想法。”
朱瞻壑擺了擺手,順便嘲諷了陳循一波。
“對於香州府這邊的官員選擇,你有沒有什麼想法?”
“有一點,但不多。”陳循點了點頭,然後從袖中掏出了一份摺子。
“這裡,有香州府各地的漢人分佈,雖然不全,但也是目前能夠得到的最全目籙了。”
“我認爲,世子殿下您應該推行教育,在雲南的時候,您讓我去推行公羊學,雖然是成功了,但這樣的成功伴隨着太多的鮮血和阻礙。”
“相比之下,在這香州府推行公羊學,甚至是推行教育都是從零開始,對於您來說卻是大大的好事兒。”
“科舉呢?你打算怎麼辦?”朱瞻壑敲了敲桌子,將摺子退了回去。
既然仍舊掛着大明的名頭,哪怕朱瞻壑很不喜歡現如今朝廷的科舉內容,但該遵守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科舉,要改,但卻不能廢。
“這……”陳循愣了一下,然後才一副小心翼翼地湊到了朱瞻壑的身邊,小聲說道。
“這不是您推動的嗎?”
“我?我推動什麼了?”朱瞻壑一臉懵逼。
“科舉啊!”陳循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但在看到朱瞻壑的懵逼表情時也是急了。
“您剛纔不還說了嗎?遷都啊!”
遷都?
朱瞻壑先是愣了一下,但立馬就反映了過來。
“我焯!”朱瞻壑狠狠地爆了一句粗口。
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無心之舉,卻推動了這麼大的變革。
從永樂八年北征草原到現在,朱瞻壑的戰功和名望、推行考成法和即時候補、改程朱爲公羊以及新稅制的推行等等,都讓朝廷無法忽視,甚至是忌憚他。
不過由於朱棣的愧疚,也因爲無過不能處理朱瞻壑,最終導致了遷都這一事情的推進。
但是遷都之後呢?
中南半島現在也是大明的疆域了,中南半島的百姓也是大明的百姓。
既然是大明的百姓,那就有資格參加大明的科舉,可中南半島距離順天又何止是萬里之遙,士子們怎麼去參加科舉?
陸路就別想了,從中南半島到順天府,別說是最遠的馬來半島附近了,就算是從安南開始,到順天也得走個一年半載甚至是幾年的。
海運?不太現實。
現如今,包括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海運都會是商業專屬的,就算是有商船願意捎帶,不僅捎帶不了多少人,路費也是個問題。
從中南半島到順天,你得趕上航線合適,再加上距離這麼長,船費也是個不小的開支了。
中南半島現在可沒有什麼官宦世家、勳臣之後的,都是普通平民,有幾個負擔得起的?
所以,這科舉……
“不行!”雞凍了一下子,但朱瞻壑很快就冷靜下來了。
“事兒是好事兒,但不能着急,眼下還不是時候。”
說完,朱瞻壑就看向了陳循。
“科舉這事兒,暫時還不行,不過咱們還是要和朝廷奏請,但是奏請的目的要將科舉的舉辦地放在應天府。”
遷都之後,把科舉的地點,最起碼是把會試的地點放在應天府,這無疑是一個很叛逆的建議,因爲自從科舉制度健全之後,會試和殿試都是在國都舉行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
以往的中原王朝沒有那麼大的疆域面積,而對於漢人王朝來說,均衡又是很重要的,朱瞻壑也覺得這事兒肯定能成。
不過就是需要時間。
“行了,這事兒還早,現在不考慮,有個想法就行了,等以後時機到了再說。”
朱瞻壑拍了拍桌子上的摺子,嘆了口氣。
“眼下,最重要的還是穩定,爲此我特意將紅薯給放了出去,眼下這幾年是關鍵時刻。”
“成,我們就是名垂青史的功臣,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
“這事兒……交予在下……怕是不妥吧……”陳循的表情有些怪異。
他是個激進的人,如果他不激進,也不會隨着朱瞻壑去雲南,再來到這香州府。
但穩定民生這種事情顯然是不能讓一個激進的人去做的,不然的話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誰說要讓你去做了?”朱瞻壑沒好氣地甩了一記白眼過去。
“這事兒我打算讓胡穂、金涯和夏瑾去做,就你這個性子我可不放心,到時候你再給我搞砸咯。”
“這次找你,一來是想讓你去把公羊學教育的事情給落實一下,畢竟在雲南的時候你就有經驗了。”
“這二來,我想讓你去西邊。”
“西邊?”陳循對朱瞻壑的話並沒有什麼異議,只是不理解。
公羊學教育的事情他有經驗,基本上只要吩咐下去,下面的官員聽話,那就沒什麼難的,畢竟現在大明都已經將公羊學給立爲國學了,下面的人就算是想搞事也沒那個膽子。
前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注意篩選,像暹羅、南掌等國歸附的百姓,暫時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的,現如今科舉的主要目標還是漢人。
至於那些歸附的百姓,他們得等他們的下一代才能參加,當然了,才能出衆的人除外,可以破格錄取,只不過要接受嚴格的盤查和監視。
所以,陳循更關心朱瞻壑所謂西邊的事情。
“達卡城的事情你知道了吧?”朱瞻壑從一旁的書架上拿過來了一張輿圖,鋪在了桌面上。
“這裡已經被我爹的護衛所接管,開始了第一步的發展,也就是新糧的耕種。”
“新糧?是玉米嗎?”陳循發出了第一個疑問,但卻是反問的語氣,也就是代表着肯定。
“嗯,第一步肯定是玉米。”朱瞻壑點了點頭。
“就現階段來說,玉米就已經夠用的了,至於紅薯的話,我不太放心,怕被別人給搞去了。”
“不過你的任務不在這裡,而是在這裡!”
朱瞻壑在輿圖上狠狠地一戳,點到了一個地方。
木爾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