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回 商稅

謂重病需用猛藥,但也要講究循序漸進,李彥在砍掉分太監、宮女以及內監的作坊以後,也是給天下的宗室做出一個範本,那就是皇帝已經如此,你們更應該效仿。

縮減宗室的支出,毫無問將惹來一片反對之聲,包括朱由校本人,這位非常看重感情的皇帝,顯然也不會同意這麼做。

李彥並不打算立即動手,總之內庫現在掌握在他手上,對於宗室的一些撥款,能拖則拖,能減則減。

李彥倡導法治,不過在當前的條件下,爲了讓一些事情順利實施,他又不得不有一些例外,手握內庫即是如此,戶部尚書李起元、分管戶部的內閣大學士趙彥,都曾提出內庫的歸屬,認爲既然不設內庫,那就應該將內庫歸入戶部的國庫。

李彥知道在新政這條道路上,他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獨行者,所以能攬的權力,也要儘量攬在手上,對於趙彥、李起元要將內庫併入戶部的要求,予以拒絕。

李彥也有自己理由,內庫的收入主要就是鹽稅,而鹽也屬於手工業,歸口工部管理,工部本來就收徵收商稅、貨物稅以及諸如竹木抽分、漁稅之類的職權,並且工部也有自己的銀庫,那就是工部節慎庫。

節慎庫本來就是儲存這款,以及工程款料,李彥的做法就是將節慎庫和內庫合併,成爲新的節慎庫,並且提拔夏熙爲節慎庫從九品的大使,替自己掌握節慎庫的銀子。

如此一來,戶的收入主要是田賦,而節慎庫則掌握了鹽稅種工商稅,關卡稅,以及海關稅,基本上形成“平分天下”的局面。

而在李彥看來,節慎庫在的收入主要還是鹽稅,結構並不合理但是未來的增長潛力,肯定要過田賦。

“工商是必需要徵收的必需要找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遼東模式在內地怕是還無法實施,”李彥在遼南曾經設立海關,從遼南中轉的海貿商品中徵收關稅,這些關稅成爲遼南展和復遼軍不斷壯大的源泉。遼南海關是由海商們推舉關長照李彥給出的規則組建,如今遼南的政務院已經實現民選在大明內地顯然是不可能的。

夏熙爲豪商之一。如今幫着李彥管錢。自然知道在什麼立場就如何考慮問題:“遼南地模式雖然不能照搬。但是在天津、登州組建海關。應該是沒有問題地。包括南方地海州、松江、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地市舶司組以後。即可像遼南那樣徵收關稅。”

李彥點了點頭:“你來起草規則後找些海商商量商量。我地想法是得揮海商地積極性。並且要鼓勵海外貿易是有一條。逃漏稅需要管。進出口貿易地品種也要納入管理。這些你都要考慮到。”

“當然。最基本地兩條還是如何收稅、將稅收好;以及對海關官員地監督。防止貪腐。以及官商勾結!”

從廣東到京城。遠隔萬里。在這個交通和通訊手段都很落後地時代。想要通過中央集權。管理到各個地方。顯然並不合適。

所謂天高皇帝遠。大明地鈔關制度、市舶司制度。效果都不是很好。萬曆時期曾經派出中官。也就是太監充任各地地稅監、礦監。但是從歷年地財政收入來看。並沒有得到多少增加。阻力、能力以及貪腐都使得本來有可能起到作用地政策。變成擾民。抗議聲四起。

在李彥看來。遼南模式其實是一種比較好地解決方案。但是內地地情況與遼南也有所不同。遼南地模式說白了。就是遼南衙署和海商協會對海關進行管理和監督。因爲遼南事實上是自治地狀況。所以對海商地約束力比較大。

而在內地,一省布政司的權力有限,很可能出現海商協會和地方官署勾結的情況,李彥現在站在朝廷的立場,當然希望避免這樣的事情。

事實上,沒有絕對完美、不存在漏洞的制度,何況制度本身好不好,也執行的效果,就李彥來看,其實大明的很多制度都已經相當完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形同虛設。

李彥將原先曾在遼南海關擔任關長的孫延榮抽調回京,讓他和夏熙一同籌建天津海關,此外還要釐清全國工商稅的徵收辦法。

如果說皇家博覽會讓天下的商人都很振奮,那麼籌建海關和徵收工商稅的消息,就讓大家感到十分惶恐,其一是作爲商人,當然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損

也是擔心重演萬曆年間,権稅太監胡作非爲的故事。

李彥本來就想同商人一起,弄出一個合適的辦法,這個消息並沒有遮着掩着,仍然是用筆名在報紙上刊了幾篇文章,闡述納稅的權利和義務。指出商人依法納稅,國家纔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譬如組建強大的軍隊,不讓外敵入侵,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也只有商人依法納稅,國家才能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修繕道路、運河等等,使得他們經商的活動能夠順利展開。

商人納稅,可以享受這些好處,反過來說,朝廷收稅,就有義務做好這些事情。

李彥的這幾篇文章,引起的反響甚至要比籌建海關、徵收工商稅等來得更加猛烈,因爲繳稅本來就是慣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天下都是皇帝的,納稅屬於綱常倫理,從來沒有人因爲要收稅,而跟他們講這些道理;他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納稅還有這些好處。

然而不得不說,這些觀點說得確實在理,就好比海上貿易,特別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艦隊以後,海貿比之從前變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讓那些野蠻人衝過來,肯定沒法做生意。

當然,並不是每人對此都有體會,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朝廷表現出來的這個姿態,大不尋常,用有些人的話來說,就是“循循善誘”。

而且官方還在報紙上徵意見,稅率如何,如何徵收,如何監管等等,洋洋灑灑十幾條,還讓他們提意見,有什麼看法都可以通過各地的官衙,驛站,以及華夏社進行反應。

多數人對此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願的那種。畢竟,稅率不少太高的話,這樣的姿態讓大家都能接受。

當然,道理是這麼說,但要讓一些習慣於免稅和逃稅的人來說,未必就能心甘情願,總會有人覺得有些事情就應該是朝廷做的,不該讓他們付錢,此外還有很多質到時候會亂收稅之類的聲音,但是在朝廷積極的姿態,以及務實的舉動之下,支持者還是主流,各種各樣的意見也提出不少。

朝武大臣對於設立海關大致也持支持的態度,明朝的海禁,事實上早就已經開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運轉,包括各地的鈔關。

對於彥整理工商稅,內閣自然不會反對,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說不要擾民,不能與民爭利。

就明朝商稅的實踐來說,爲不像田賦那麼容易確定具體的數目,所以多是採用定額的方式,譬如說臨清鈔關,一年要收六萬兩稅銀,大致都是如此。

李彥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來的稅目,事實上很多稅目也都存在,不過朝廷這邊卻很難從中獲得財政收入,而在地方上,從事工商者可能也並不少交稅,這就是執行不力,或者說很難執行。

來自蘇鬆會館、海商協會等在京的一些商人,憑籍在遼南時的良好關係,被夏熙邀請參加一次“茶話會”,也就是一邊品茶,一邊討論事情。

夏熙現在的品級不高,過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說起話來也比較隨便:“朝廷要繳納的稅收,咱們榮昌號從來沒有缺過,但是有些話在這裡還是要說給夏掌——夏大人,我們希望的,就是能夠像遼南那樣,先是稅目明白,該交多少稅,大家心裡都有個明白賬,不能亂收;其次就是一稅制,不能重複的收,譬如俺們的貨物從南邊運過來,運河之上就是十幾道稅卡,本來的稅率並不高,十幾道卡收下來,那就不是小數字。”

這位跟夏熙比較熟,也一直都做遼南那邊的生意,習慣了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應也都差不多,稅可以交,但是稅率要合理,還有就是上面這兩個問題,稅率要明白,不能重複收稅。

“茶話會”開到最後,李彥突然出現給大家表態:合理稅率、收稅透明化,並實現一稅制,這將是工商稅包括海關征稅的基本原則。

“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有力的支持,我們來一起創造一個最好的貿易環境……”

如果說遼南時的李彥只是權力大一點的地方官,如今身爲內閣次輔,其地位和影響力無遠往日,他的表態,立刻得到在場的商人集體鼓掌支持。

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44回 大殺四方第70回 展銷大會第219回 弄權第25回 家僕第222回 民主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60回 分工合作第60回 分工合作第95回 廣而告之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1回 騙子第26回 買人第205回 回京第248回 追隨者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9回 施恩第18回 論兵第13回 番薯第248回 追隨者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20回 激盪第206回 計議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72回 不如創業第50回 特務頭子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61回 女設計師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251回 風起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5回 家僕第70回 展銷大會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210回 針對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5回 單挑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93回 天津東林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5回 家僕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206回 計議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3回 尾行第25回 家僕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8回 論兵第31回 訓練家丁第4回 尋仇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237回 建設第50回 特務頭子第209回 抵京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26回 匕現第216回 後路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254回 糧荒第104回 欲練兵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18回 機器藍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219回 弄權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37回 建設第66回 木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