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要御駕親征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程孝廉的耳朵裡,程孝廉笑了一聲:“若是他一直躲在京師之中朕還真怕他就這麼憋屈地輸了,來到了戰場上總算能夠堂堂正正交手了。”
康熙臨出京之前囑咐了河南事宜由圖海自己做主,京師之地若有拖延圖海軍械糧草者可就地斬首,哪怕是圖海就地造反,京師之中也必須將消息傳到康熙的耳邊由康熙定奪。
“列位臣工,大清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收起你們那些爭權奪利的小心思,若是大明真的復了國,你們什麼也保不住,咱們齊心協力,平定了叛亂你們也有一世富貴,若是大清亡了,你們也離滅亡不遠了。”
這些臣子當然知道康熙下的命令和這幾句話的意思,圖海現在就是代表皇上行事,若是再敢使絆子,腦袋估計就保不住了,最後那幾句話便是把面臨的形勢擺在他們面前了,前明亡國不過三十年,許多人可是想起了當初大明的那些臣子一開始如何爭鬥不休,最後任人魚肉的場景了。
關於圖海的事情還是康熙請教了他的祖母之後得出的結論。
“皇上,你說圖海他會造反麼?”
“不會,圖海是父皇留下的臣子,一片赤誠報國之心,當初帶着一隊奴才前往蒙古平亂,那可是抱了必死之心去的。”
“既然如此皇上爲何還要讓他心中擔憂呢,若是周圍都是拖後腿的,就是神仙也打不贏這一仗。”
其實康熙不過是存了敲打圖海的心思,這御下的手段就是這般,得讓臣子時刻對君王保持敬畏纔不會作亂,但是卻沒有想到這樣一來竟然限制了圖海的發揮,如今經過太皇太后一點醒,他立刻就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立刻下了這道旨意。
在河南正在與秦越對陣的圖海聽到了這道旨意心情也是澎湃不已,皇上終於明白了他打不贏的原因,雖然有些晚了,但是他有信心一定能夠平定戰亂,當即便擂鼓聚將,開始佈置任務,以往作戰的目的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現在作戰的目的可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而另一邊,程孝廉已經屯兵絳州,他本來是打算趁着滿清沒反應過來繼續深入的,但是身邊的將領全都站出來反對,這地方與河南府交界,圖海若是得到了消息奔襲而來抄了後路,到時候就得插翅難飛。
程孝廉也只能聽從他們的意見,將大軍屯在了絳州,對於絳州他只有一個印象,當初在後世聽評書,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只是問了周圍的人才知道,絳州龍門已經改成了河津,這種稱呼畢竟有些讓朝廷不喜,但凡是跟龍有關的字眼當然要牽扯上皇上,這絳州龍門和皇上八竿子也打不着,自然也就改了稱呼。
山西多山,尤其是絳州周圍,單是有名的山就有五六座,更別提沒有名字的了,大明的將領選擇這個地方也是覺得一旦出了風險陛下只要進了山就能潛回陝西。
一個月之後,滿清的大軍已經在平陽府,也就是後世的臨汾市集結,雙方相距不過一百多裡。程孝廉倒是想看看康熙這位被捧上神壇的滿清皇帝。
不管後世如何稱讚康乾盛世,程孝廉卻一直沒怎麼當回事,甚至一直在爲他把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列爲禁書,視爲奇巧淫技而十分不滿,就他打造的大清帝國來說確實讓許多百姓吃上了飯,但是他這一鎖,近代近百年的時間,堂堂中華大國都淪爲了任人宰割的魚肉,所以要說佩服程孝廉就算有也不是很多。
他所做的一切也許是爲了延續滿清的統治,也許是爲了生前身後名,但是從來沒有爲了這個民族考慮過,他的眼光侷限於一國之內,確實少了一些氣魄。
哪怕是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聽說了朝鮮被東洋侵佔前來求援,打光了國庫也要去幫忙,而滿清在面對兇悍的俄羅斯帝國人時,輕易就把土地割讓了出去,雖然換來了和平,但是卻丟失了一股精神,而這種事慢慢演變成了最後一位太后嘴裡的,寧贈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程孝廉不否認他的能力,但是拒絕承認他的功績,他的功績在於延續了封建王朝的統治,而斷送了中華最後一次追上世界的機會,而這一次程孝廉並不打算再給他這個機會。
康熙在平陽府打了一個噴嚏,周圍的太監趕緊圍了上來:“主子,春日裡寒氣還很重,還是多穿一件袍子吧。”
“朕沒事,你們休要多言。”康熙怕是也沒想到,在一百多裡之外,有個人會對他有這麼深的怨念,他心中甚至還有一種既然大明的皇帝也算得上英雄,雙方應該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於是當三日之後雙方的大軍在太平關前會面的時候,康熙還特地提出了要見一見程孝廉的想法。
程孝廉自然是很大方地去見了他,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因爲這件事所以必須要見康熙一面。
兩個皇帝會面,倒是沒有各自稱朕,臣子面前稱朕不過是爲了建立威勢,他們之間倒是沒有必要,兩個人坐在了華蓋之下,甚至還有準備的茶水果脯,兩人相信雙方都很不能將對方殺死在這裡,但是又絕對不會在這裡動手,因爲前後不過百米都是雙方的人,但凡是有一方敢動手,另一個人絕對逃不過去。
程孝廉對於康熙的印象大多數來源於童年的影視劇之中的陳先生,現在看到康熙的真容倒是有些失望,可比陳先生差得遠了。
康熙的面容只能算得上清秀,清秀之外還有一些麻子點綴其中,這個面向若是生在尋常人家怕是不好說親。這麼一比較程孝廉倒是對自己的面相滿意多了。
“早就聽聞大明的皇帝是個比我還小的孩子,如今一見果真名不虛傳。”
“聽聞你幼年登基便剷除了朝中的輔政大臣鰲拜,既然要和你作對,當然要做出比你更高的功績來了。”程孝廉毫不示弱,立刻針尖對麥芒般地回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