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愈本來想將錦衣衛的訓練場地建設的和後世的學校一樣,但是建築材料的程度比不上那就算了,還沒有水泥,石頭房子在南方的識別率還是很低,中愈放棄了這個選擇,在最後圖紙送上來的時候,還是選擇了他們的方案,不過有一點,錢的預算的確少了許多,他暗自計量,等手裡的事情處理的差不多了,要準備研發研發水泥了。
雖然朝廷的主要大臣們,對中愈的推廣建文數字的建議,沒有反對,但是對於科舉的影響,對於百姓的治理,光從短時間來看,這是靠譜的,還在朝廷的控制範圍內,但長久的影響,沒人敢打包票,所以,有些大人的態度就有些曖昧了。
應天府裡,人們對挎着布包,報着報紙的少年已經不奇怪了,之前這些少年還在街上沿街乞討,混口飯吃,可自從鄭左書坊,招攬他們,幫忙賣大明報和遜志報後,這些不過十多歲的少年,竟然吃得好,穿得漂亮乾淨,睡得好,還能去學堂讀書,真的是好福氣啊,人們對鄭左書坊和方中愈的好感度又上了一層,畢竟誰沒有個艱難困苦的時候,更何況還是些孤苦伶仃的小孩兒。
又到了大明報發刊的日子,他們也沒有缺席,一大早便在街上開賣了。
咳嗽一聲之後,這少年扯開了嗓子道:“新鮮出爐的學大明報,錦衣衛百戶方中愈方大人親身撰文,更有大明混一圖精美圖紙一份,八百文一份,要買的請快,先到先得,過時不候。”
八百文一份?
聽到的衆人心中一驚,這也太貴了,就算再喜歡,買份報紙,還是挺虧的。
路邊茶樓上的窗戶打開,一位食客大聲喊道,“嘿,小哥,你搶錢呢,之前大明報也沒這麼貴吧?”
此言一出,大家也都點頭認可,這小哥想錢想瘋了吧。
只見這少年也不慌張,臉上有着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淡定,抽出一份大明混一圖和一份大明報,淡淡的說道,“大叔,大明報一份一分銀子也沒漲,但是,他把這個但是咬的特別重,但是這份圖紙,乃是宮內密傳,太祖高皇帝欽定,鄭左書坊精心打造,只賣八百文已經是良心價了,只要買這大明混一圖,今日的大明報白送。各位看官,不二價,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啊。”
周圍的人有些動容了,只是這價格還是太高了,大家還是很猶豫,雖說地圖大家也聽過,只是這欽定的地圖,會有那麼好?
這賣報少年並不擔心賣不出去,雖然他們小,但他們也知道什麼是好東西,就憑那些圖案,也不是一般的書坊能做出來的。
“給我來一份吧!”終於,有人開口了。
人們還是看熱鬧的居多,沒誰會嫌自己錢多,當這冤大頭。
這少年立馬將手裡的那一份遞給他,收下銀錢。
買了報紙的人,今天也沒看報紙,只是拿着大明混一圖修訂版看,被上面的驚細輪廓所吸引,原來大明這麼大,京師居然在這裡,沐國公鎮守的雲南道居然在這。
人羣擠過來一看,原來這麼精美,這麼清楚,不買,虧大了啊。
“來,給我一份。”
“給我也來一份。”
“早說這麼好,我早就買了。”
旁邊的人一陣鄙夷,屁,剛剛說了半天,你都不買,馬後炮。
大家爭先恐後的買,生怕自己買不到。
很快,他領到的一百份就賣完了。
買到的人高高興興,在一起討論,沒買到的人捶胸頓足,後悔自己怎麼慢了一步,不願掏錢。
“小哥,你看,還有沒有,再給我一份。”
“沒有了,我這裡沒有了,你要是想要,可以去其他街區看看,反正今天我這沒有了。”
今天可是賣了不少錢,報童的收錢袋都快裝不下了,還挺沉的,可讓他廢了不少力氣呢。
只要有鄭左書坊的報童在,哪裡就有大明混一圖的出現,買到的人羣炸鍋了,“原來這就是大明,原來大明之外還有其他的地方,這裡是倭國啊,據說唐朝的時候他們還派人過來求學呢。”
“還有還有呢,方大人還寫了一篇文章,號召大家守衛國土呢。”
“我也挺喜歡這句,守衛國土,人人有責,大丈夫理當如此。”
上午賣的太火了,反正已經印刷出來的都賣了,中愈還給京師裡四品以上的官員人手贈送了一份。
到中午的時候,市面上,一份大明混一圖修訂版已經漲到了五兩銀子一份了,很多人都希望鄭左書坊加印。
鄭掌櫃去向中愈請示,中愈告訴他,先就這樣吧,第二次的印製咱們再說,現在不急。讓咱們的師傅都休息幾天,報童和他們,一人再發兩天的薪水。
中愈囑咐他放出風去,機會只有一次,想要得到,就得付出代價,抓住了,就能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
中愈想方設法的影響他們的精神,要從小處入手,重點突破,不管現在的情況,只要種下那顆種子,總有一天,它會吸足水分,生根發芽的,當然澆水的任務還是挺繁重的,中愈一個人肯定搞不定,還需要朝廷大力支持啊。
人們驚訝於地圖圖紙的精美,驚訝於印刷技術的進步,還有一些人對鄭左書坊,員工的待遇特別羨慕,卻唯獨對這個價格不驚奇,他們認爲,這個價格還有些低了,畢竟,那可是皇家物品,拿一點就能沾沾皇氣,雖然是個衍生品,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愛。
文武百官拿到中愈贈送的大明混一圖修訂版圖紙,都認真的研究起來,沒有拿到的,也也託家裡人四處購買,至於買不買的到那就與中愈無關啦。
文臣想着的是執政一方土地,教化一方百姓這張圖就是踏腳石。
武將想着的是佔領一片土地,攻下一座城池,這張圖就是功勳。
富商想的是,一片未開墾各地荒地,一片未發掘的資源,這張圖就是藏寶圖。
在他們的心中,好東西,成爲了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