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

但是有一種信心,是上級對你有信心。

楊一清在東南數年,他又是一開始就擔負着的進攻東雍的重任。所以楊一清到任以來,都是以剿滅海盜爲名,訓練兵馬,先是整頓衛所。

一個衛所一個衛所的看過去。看上去雖然人有一點老,用的兵器有一點破,似乎還能打仗,但是楊一清微微一試探,就立即明白了,感情這些人根本就是臨時找來糊弄上峰的人,一打仗立即就露底了。

楊一清想要將這些衛所處理掉,但是立即有人來求情了。真是千絲萬縷,和誰都能扯上關係啊。

江南是人文重地,不知道有多少在朝中做過官的。在漢唐都是出將入相,而在明清都是出紳入官。很多人情,楊一清本人也不得不慎重。

楊一清這才決定放棄衛所,因爲衛所耕地這一大塊蛋糕,並不只是那些衛所官吃掉的,衛所兵制的重心在於土地,沒有土地,根本就沒有精兵。所以,他才另起爐竈,放着朝廷經制之兵不用。以客軍,與民兵之中,挑選的士卒,重現組建軍隊。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很對。在這種辦法之下,楊一清整頓海盜,內平民亂,江南一帶爲之一清。

但是與此同時,楊一清還專門瞭解東雍的情況。

只是越瞭解,越是覺得東雍不好攻克。

東雍也不是鐵板一塊的。至少並不是無懈可擊的。

當初嘉靖登基的時候,就出現一大批東雍官員叛逃的。而楊一清手下就一批這樣東雍的前官員。

不過當初叛逃的,大多是文官,軍中根本沒有幾個人叛逃。這也是朱厚煌看重的不一樣。朱厚煌雖然缺少人手,但是看重的還是軍中。

不過,朱厚煌弄出來的體制,文官與武將,雖然分的很清楚,但是越往下面,越往基層,就越是含糊不清洗。

比如最基層的里長。

里長並不是東雍的經制的官吏,是每個村子裡面推舉出來的,負責治安,又要負責收稅。可以說百姓與官員之間的連接所在,這種特性往上延伸的時候,會有一點點分化,但是每一個地方主官,都有掌管縣兵的權力,隨着這個權力準確的在縣尉的手中。

但是縣尉也要接受地方長官的管轄。

這樣的機構,讓各地方長官哪怕在平時也掌握着一支武裝力量,因爲各地的人口的多少,而不同。

如果僅僅算的東雍島上面的正規軍,不過是一萬多一點而已。但是將各地的縣兵,已經雜七雜八的力量全部加進去,卻有數萬,乃至更多的兵力可以調用。

所以說,東雍島看上去誘人,卻是一塊硬骨頭,而東南兵馬看上很強盛,更多是在籌人數而已。根本就是樣子貨。

楊一清很想封還詔書。

但是封還很容易,但是他今後的政治生涯就全部完了。

因爲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嘉靖臨時起意,而安排他做了好幾年了,現在事到臨頭,才說自己做不了,不是太遲了一點嗎?

楊一清思考一夜,心中暗道:“我個人成敗,不足掛齒,只是我如果不做此事,別人來做此事,難道真能強過我去嗎?我在還有勝利的機會,但是如果臨陣換人的話,卻是半點勝利的機會都沒有了?罷罷罷,這一件事情,不該陛下的心意,終究要一戰的,還是我來吧。”

楊一清還真不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正組織數萬大軍征戰的方面之員,在大明還真不多。

這樣的將領,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一步步培養出來的,絕對不會是天上掉餡餅,從地裡冒出來的,但是現在,正德事情在軍事有建樹的將領文官都與正德脫不了干係,因爲正德最欣賞這樣的人,甚至楊一清都不能從九邊抽調將領。

一來,就是九邊的壓力越類越大,二來,就是有避嫌之意。

除卻楊一清這個老臣之外,大明朝還真沒有什麼人才儲備,當然並不是大明沒有人才,只能說朝廷的夾帶之中。沒有那種一說出名字嗎,就能讓朝野上下安心,覺得他能打勝仗的將領,或者是文官,如果說有,那麼就是楊一清本人。

“召集諸將。”楊一清下了決心之中,心中反而輕鬆起來。他下令召集諸將,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圈子。

首先張經是楊一清繞不過去的。

張經也是楊一清看中的後輩。這一段時間,所有作戰儲備,供應軍需,乃至分配軍功,很多事務都由張經做的,張經如果不是資歷問題,楊一清覺得他的位置,就能讓張經來做。而楊一清的目標在內閣之中,已經決定他離開之後,在東南的一切都由張經來繼承。

張經之後,就是沈希儀。

沈希儀的重要性並不下於張經。因爲東南各部全部是由沈希儀一手訓練出來的。

沈希儀以他帶來數千廣西兵爲繼承,從張經的民兵之中,召集人手,纔有現在了現在楊一清麾下可以調用的大軍。當然了,楊一清沒有往大軍之中塞人手,這些軍官除卻沈希儀的舊部之外,都是浙江人,即便是沈希儀的才能可以服衆,但是不知不覺之間,軍中廣西系,與浙江系兩大系軍官對立形成了,當然了廣西兵數量上站劣勢的,但是質量上站優勢,上層佔據優勢之後,又拉攏一些外省軍官,早已不是單純的廣西人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都無法忽視沈希儀在軍中的威望,否則,楊一清不會親自調動軍中的派系之爭。

楊一清已經有了決斷,與東雍這一仗勝利之後,就是沈希儀調往九邊的時候。

沈希儀之後,就是徐海。

按理說徐海不能與前兩者相提並論。

張經與沈希儀之間有差距,今後的成就也有差距,但是都是大明可以信任的人,一個是進士出身,一個世襲指揮使出身,可以說是苗根正紅。但是徐海是什麼人。不過是一個海盜出身的將領,怎麼能參與這麼重要的會議。

楊一清也是沒有辦法啊。

誰叫從鄭和太監之後,百餘年之間,水師斷代嚴重之極。如果說陸上主將,還可以想一想,挑一挑,而水師將領,連想一想,挑一挑的想法都沒有,因爲壓根都沒有人。

楊一清也想從沿海衛所之中,找出幾個人才,也不知道楊一清的選拔措施有問題,還是衛所之中真的沒有精通海戰的人才,楊一清繞了一個圈,最後必須倚重徐海。

徐海也算爭氣,一方面他在水戰之上,還真有一套,打海盜的時候,勝多敗少,另一方面,他會做人,大筆大筆戰利品,都進入了楊一清的手中。

楊一清不在乎這些,不客氣的說,人家進入過內閣,做過大明最頂級的官員,家中雖然說不少豪富,但也足夠用了,他想要什麼錢,他楊一清的名頭就能換出錢來了。人家不在乎錢,但是徐海這種懂事的孝敬,卻讓人很舒服。

既然徐海這麼懂的做人,楊一清就給徐海一次機會,讓徐海統領所有水師,不管短短數年之內,浙江一帶的水師力量翻了好幾翻,楊一清也給水師之中,塞了不知道多少沙子,但是徐海算是坐穩了水師統領的位置。幾乎掌管所有的海上力量。

而攻打的東雍,萬萬是不可能少了水師,所以現在商量計劃的時候,萬萬不可少了徐海,所以此刻,這裡只有這幾個人,卻已經代表了大明東南所有軍事力量。

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八章 練兵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八百六十八章 勝負手三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八百章 餘波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七十章 兵變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