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銀子人人都愛

劉晉的心情本來是很不錯的,跟着弘治皇帝出來看看正在動工修建的北線水泥公里,最近一月份的國庫稅銀總數已經統計出來。

大明各地,包括海外各地在內,市舶司和稅務衙門在弘治十四年一月總共收取了稅銀合計821萬兩,這個數字比一開始估計的數字還要更加的大,也是讓朝野上下都忍不住震驚了。

誰能夠想到大明竟然如此的富裕,僅僅只是一個月收取的稅銀比起以往一年收到的稅銀都還要更多,這簡直不可思議。

儘管大家其實心裡面都很清楚,以前根本就沒收什麼商稅,也都知道如果朝廷這邊真正開徵商稅之後,國庫收入肯定會大幅度增加。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僅僅一個月就能夠收到超過八百萬兩的稅銀,這是非常的龐大的一筆數字。

算下來,這大明一年的稅銀差不多就可以有將近一萬萬兩了。

如此巨大的財政收入,也是讓上至弘治皇帝,下至普通的官員都忍不住興奮起來。

無它,有錢好辦事啊。

弘治皇帝想要辦的事情很多,輕徭薄賦,取消人丁稅,減免田稅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真正惠及底層老百姓的措施,他以前一直都想要實行。

只是朝廷也是需要銀子來運轉的,以前那點稅銀還有糧食、布匹等地的稅收,也就是勉強能夠維持下朝廷的運轉而已。

想要免除人丁稅,減免田稅等地,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弘治皇帝一直想要打造一直強大的明軍,現在也是如願以償,這軍權收歸自己所有,軍費也是從自己的內帑出。

朝野上下對於建設強大的明軍也是支持的,現在正在籌劃、建設之中的大明海軍和大明皇家海軍學院就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

因爲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大明,它已經不是幾年前的大明瞭,它不僅僅需要強大的陸軍,更需要強大的海軍來保護大明的利益,同時開拓更多的市場和財路出來。

除此之外,北方几個省份經常出現災禍,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四個省份,蝗蟲、旱災、水災幾乎年年都有,年年都要鬧災荒,同時黃河兩岸,沒到夏季的時候,又要時刻擔心黃河決堤。

這幾乎是已經成了大明的心病了。

所以弘治皇帝也是打算,不僅僅要儘量將這些地方的人口往外遷移,去遼東也好,去海外南洋也好,又或者是去黃金洲、草原,甚至於未來的澳洲等等都可以。

總之這些地方的人口要大規模的外遷,減少這些地方的人地矛盾,如此一來,縱然是再有什麼災荒,也不至於鬧的太厲害。

移民可是需要非常龐大資金的,這些都是需要銀子的。

除非是你打算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強硬的移民。

很顯然,弘治皇帝並不是,他愛民如子,是一個好皇帝。

第一批前往遼東的三十萬人,弘治皇帝這邊就給安排的妥妥的,縱然是在冬天的時候遷徙過去,遙遠的路途上面都沒有出現有人凍死、餓死的事情。

抵達遼東之後,住宿、吃飯的問題也都安排的很到位,這些可都要花銀子的。

也都是以前想辦都不能夠辦的事情,現在有了銀子,統統都可以去辦。

還有就是治理黃河,給黃河兩岸修建堤壩,還有修建水庫等等,這些都是大工程,都是需要大量銀子不斷砸進去的。

現在不僅僅有水泥,朝廷也有銀子了,都可以辦起來,將這些事情給辦好了。

這大明的江山就更穩了,從此以後北方就不用再擔心什麼災荒了。

這是弘治皇帝想辦的事情。

登基十多年來,弘治皇帝覺得從現在開始,他纔算是真正的有所作爲,至於以前嘛,也不過是輕徭薄賦、勤政愛民,卻是很難真正爲這個國家,爲這片土地做一些實事。

縱然是再愛民,再勤政又能如何?

說到底,其實還是沒有爲這個國家做出過多少真正有利千秋萬代的大事。

所以弘治皇帝對於朝廷大規模的修建水泥公路是非常重視的,因爲他清楚的知道,這事情是真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旦能夠修建出一條條連接大明各地的水泥公路,那對於大明而言,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想辦的事情很多,有了銀子纔算是真正能夠辦一些事情了。

至於朝中諸多大臣們一個個也很興奮,朝廷有錢了。

下面各個地方官員都在張開了嘴向朝廷這邊要銀子,修路、修河提、修水庫、建學校,這些可都是對地方建設有用,又能夠讓自己腰包迅速鼓起來的好事。

以前朝廷沒銀子,想要做點這些事情,都只能夠以徭役的形式來做,往往事情幹不好不說,還要被人罵,錢又撈不到。

所以以前都是比較佛系,徵稅也沒有積極性,做什麼重大事情也沒有任何的積極性,反正就是混着過就是了,有關係的走動、走動,希望於能夠調到更好的地方,更好的衙門去。

現在就不一樣了,朝廷有銀子了,並且還要大搞基建,各地都在紛紛要錢。

朝廷各部之間也是如此,都紛紛提出了自己各種各樣的計劃,工部修路、建橋、修河提、水庫之類的就不說了,吏部這邊也是提出了一個新的漲薪方案,要給朝廷上下的官員漲漲俸祿,一漲就是幾倍的漲。

連禮部這邊也是提出了要在京城和天津這邊建專門的接待各國使臣的驛館,標準麼自然是要參照天津客棧的標準來。

可以說各部都在要銀子,至於目的嘛自然都是一樣的,先把項目弄起來,有了這些事情,這銀子自然而然就可以弄到自己的腰包裡面。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順帶着爲朝廷,爲大明做點實事和好事也是應該的。

總之一句話,上至弘治皇帝,下至普通的官員都很高興,有銀子了,很多事情都好辦多了。

原先很多反對徵稅,反對稅制改革的官員現在也是一個個都不開口說話了。

劉晉的工作也是充分得到了弘治皇帝和朝野上下的肯定,儘管還是時不時有人會彈劾劉晉,說地方的稅務捕快在徵稅的時候,手段非常的強硬,不交稅的人往往會很慘。

不管你是有功名在身的士紳,還是封在地方的王爺,稅務捕快都不管,他們只認你有沒有交稅,沒交稅就不會讓你有好日子過,交完稅,什麼事情都沒有。

現在看到這些爛尾樓的人在哪裡不斷的哭泣,劉晉的心情一下子就變的很糟糕。

穿越前劉晉就是普通人,知道普通人的艱辛,也是知道房子對於老百姓來說意味着什麼。

很多人都是掏空了幾代人的積蓄才能夠在城裡面買一套房子。

一旦買到了爛尾樓,真的是連哭泣的聲音都沒有,也沒有人會爲他們這些人做主。

後世自己管不着,但是現在嘛。

這件事情上,劉晉是管定了。

乘坐四輪馬車沿着水泥公路一直往西走。

大明的第一批修建的水泥公路主要是北線和東線,北線這邊從京城往西修往山西,再修到陝西去。

出京城沒有太遠就抵達了正在開始動工修建的水泥馬路這裡。

弘治皇帝和劉晉下了四輪馬車來到水泥馬路修建的現場,在原先長長的官道上面,成千上萬人在不斷的忙碌。

將原先彎彎曲曲的管道給修直,加寬,原先有坡度的地方給整平,於水的地方也是用鋼筋混凝土修建橋樑。

整個場面熱火朝天,參與修建的人都熱情高漲。

沿着官道一直看過去,視野的盡頭都能夠看到這龐大的隊伍。

大明第一次大規模的修建水泥公路,銀子由朝廷國庫這邊出,地方這邊出土地,同時也是出力,以徭役加僱傭的形式來修建水泥馬路。

所謂徭役加僱傭也是朝堂之上的一些官員提出來的,這些官員認爲,朝廷修路不僅僅利用朝廷,同樣也是利於地方,所以地方也必須要出力。

徭役加僱傭,是指地方這邊通過徭役的形式徵召地方老百姓參與修建水泥公路,但並不是無償幹活,朝廷這邊會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但並不會很高。

這樣調動地方的修路的積極性,也能夠建設朝廷的國庫開支。

因爲都知道修建水泥公里的好處,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水泥公路所到之處,修建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大量的人都積極過來參與修建水泥公路。

水泥公路的修建上面,也是採用了分段施工的方式,根據規劃,各個地方同時開工建設,最終在合併到一起的方案。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來將水泥公路給修通,缺點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水泥的需求量會非常大,以至於京津地區的水泥又開始吃緊了,產量都跟不上,水泥的價格也是不斷上漲。

“水泥真是一個好東西啊,有了它,天塹變通途啊~”

站在一處山坡上面,弘治皇帝拿着望遠鏡觀看熱火朝天的畫面,整個人也是忍不住感嘆一聲。

第908章,我們不僅僅有鎧甲,還有火槍第1083章,重要的會議人不多第1560章,多納妾多生孩子第1313章,穩婆培訓第1825章,第一站天津第811章,外科手術和輸血第2228章,全球糧荒第450章,雪糖第972章,一個個官員的背後第1047章,大明對東歐的政策第199章,漁船回港第169章,董小山第937章,肉食、房子和讀書第311章,水泥真乃神器也第480章,拼了第1849章 ,寶貴的文明第28章,京師第1099章,又是一個豐收年第931章,來自東歐的奴隸第2016章,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第337章,狂人唐寅第487章,琉球的巨大潛力第886章,勤勞的弘治皇帝第2042章,受歡迎的劉清第1243章,三百年積累的財富第1376章,開疆拓土的意義第1081章,蒸汽船的難題第1422章,該站隊了第1869章,寬厚仁慈的弘治皇帝第1997章,搶佔非洲內陸第1443章,震怒的葡萄牙第925章,文化上的認同纔是最牢固的第636章,新年徵稅三千萬第1440章,偷襲第697章,大明沒什麼可怕的第2172章,兒行千里母擔憂第833章,果阿的蜀王第1548章,錢不知不覺之中就不見了第2236章,大明皇家園林2第2150章,熱氣球第243章,第一站第1477章,慌了第192章,這是神器啊第428章,天子震怒第1173章,楚王的憤怒第1646章,文武並重纔是興盛之道第155章,有股陰謀的味道第24章,甩手掌櫃第1603章,最大的肯定和鼓勵第1908章,便捷的電燈第490章,石見銀礦第2255章 ,限制海外藩國 殖民地的工業發展第1201章,天才朱厚照第1939章,當爺爺了第327章,船上的新年第1248章,翻身達利特把歌唱第1542章,關於餅的問題第128章,爭論第745章,種植園主的好日子第63章,推銷第43章,組建船隊第151章,天津第589章,朱秀,出列第201章,一箱箱白銀第2025章,得罪的人太多了第2204章,拍攝霍去病大破匈奴第2001章,荒蕪的山村第656章,朝鮮商行第610章,凡我大明子民所到之地皆爲國土第2165章,一下子就變了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435章,義務兵役制度第1737章,榆林石油第1158章,耍無賴的張懋第2170章,電話的時代第1899章,撕開奧斯曼帝國的遮羞布第655章,激動的朝鮮商人第2191章,編寫新的全球史第1040章,鬥牛士的怒火第680章,用黃金和白銀來贖罪第335章,才子雲集第1936章,新學的學制第409章,捐贈狂潮(下)第177章,弘治皇帝心中的裂痕第1297章,新一輪出海潮第2085章,來自大明的廉價糧食第1299章,西北唯一的威脅第1473章,蚍蜉撼樹第1195章,五年鐵路規劃第1914章,你是劉公的兒子?第307章,流淌的黃金第920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1(加餐)第394章,大明第一銀行的困局第1327章,發配北海牧羊、挖土豆第678章,我們是神的使者第591章,商議開發遼東第397章,採訪王恩逸第1025章,這是你的事情第488章,琉球城模式第745章,種植園主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