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編者按】2016年10月27日《學習時報》刊登了本報記者蘭文飛、實習記者閆書華對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韓長賦的採訪整理記錄。採訪共分四部分,重點介紹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大任務、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着力構建三大體系、增強發展動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本書收錄時節選了第一、二、三部分。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學習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請問韓部長,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如何?未來的發展前景怎樣?
韓長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要着眼於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理論,爲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生產已進入單產提高、品質更優的新階段。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3%,農業生產方式已由以人畜力爲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爲主的新階段。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賣製成品的新階段。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新老矛盾,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發展現代農業,要立足國情,統籌考慮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時積極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剛剛通過的“十三五”《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這既是奮鬥目標,也是發展藍圖。歸納起來我國現代農業要具備六方面特徵:一是產能穩固。未來我們不一定追求糧食連年增產,但一定要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糧食(穀物)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小麥稻穀自給率穩定在100%。二是產品安全。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可追溯基本全覆蓋。《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縣規模種養基地基本實現生產過程標準化、規範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品一標”獲證企業、農業示範基地率先實現可追溯。三是方式綠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業基本建成,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觀。《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力爭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四是設施先進。配套完善、技術先進、標準高效的農業基礎設施基本建成。《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確保建成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8億畝,力爭完成10億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科技貢獻率達到60%。五是規模適度。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顯著提升。《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比達到40%,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水產健康養殖示範面積比重達到65%。六是市場導向。在政策支持引導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規劃》提出,要堅持市場、政府兩手發力,更好地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宏觀調控、支持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作用。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大任務
學習時報:自古以來,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人類溫飽問題,發展現代農業任務有什麼不一樣?
韓長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爲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求明確具體,指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大主要任務: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我理解,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爲全國人搞飯、爲農村人搞錢、爲城裡人搞綠”。
搞飯,就是要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庫存逐年增加,財政壓力持續增大,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放鬆農業乃至忽視農業的觀點和聲音。對此,我們要有全面、清醒的認識。當前我們的糧食確實多了,主要是玉米多,庫存多主要是國有糧庫多,再加上進口多,存在“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情況。我認爲,糧食方面出現的問題是階段性、結構性的,並不意味着我國糧食真正過關了。從未來發展看,隨着“二孩”全面放開、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我國農產品需求將呈剛性增長。據測算,到2020年年均糧食消費將在14000億斤以上,我們現在的產能是12000億斤左右,還有約2000億斤的缺口。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產品消費大國,糧食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糧食一時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但保障糧食安全是關乎經濟社會穩定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不能因爲技術性問題犯戰略性錯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國人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爲永恆主題。一方面要保總量、確保吃得飽,另一方面要提質量、力爭吃得好。
搞錢,就是要讓億萬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講,“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解決得好,是我們黨能夠奪取革命和建設勝利的一條根本經驗。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收入增長,事關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更加重視農民就業增收。要把農民總體收入搞上去,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持政策體系。要讓貧困人口同步進入小康。中央提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五個一批”,其中3000萬貧困人口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今年我們聯合有關部門印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推動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能力,實現增收脫貧。要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加大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力度,把農村建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搞綠,就是要緩解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針對日益嚴重的農業資源環境問題,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後出臺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年,農業部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就是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畜禽糞便、農膜、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十三五”時期,我們要把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把農田搞綠,大力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另一方面,要把環境搞美,加強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等,爲城市居民提供觀光、休閒、洗肺、養眼的體驗場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着力構建三大體系
學習時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工作有哪些?
韓長賦: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爲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新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指明瞭方向路徑。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加快構建三大體系,建成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產業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的有機統一,重點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這些年來,通過優化農業佈局、調整農業結構,我國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有了很大提升,但總體上仍然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存在種養結合不緊、循環不暢,產加銷脫節等問題。“十二連增”之後,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爲結構性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農業部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工作主線,大力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總的思路是,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深化改革爲動力,以綠色發展、提質增效爲重點,調整優化結構,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統籌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二,強化物質技術裝備支撐,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先進生產手段和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重點解決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明顯改善,但生產手段仍有差距,中低產田仍佔相當比重,農機農藝融合不夠、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仍然突出。下一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重點抓好五件事:一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重點提高水稻機插、玉米馬鈴薯機收水平,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等瓶頸。三是加快發展現代種業,積極推進玉米、大豆、水稻、小麥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深入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四是加快推進綠色生產,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大力推廣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模式,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範圍。五是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執法監管,力爭“十三五”末創建1000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規模化經營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
第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方式、服務模式的有機組合,重點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效益問題。近年來,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但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現代生產要素引入難等問題仍然突出。下一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積極引導規模經營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二是形式要多樣、規模要適度。規模經營有多種形式,可以是土地流轉,也可以是土地託管、土地入股、聯耕聯種等。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慮成本效益,根據不同區域、作物、生產力水平合理確定經營規模,同時要考慮基本國情。三是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其開展代耕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農產品儲藏加工等專業化服務。
劉奇:新農村建設需要活化傳統精華
【編者按】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在《
中國發展觀察》2016年第21期發表了《新農村建設需要活化傳統精華》一文。文章認爲,當下新農村建設不是蓋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現代化的新農村了,她應該具備“三美”,即生態環境美、社會和諧美、人的心靈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鄉村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大同”,進而推進城鄉大同。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橋、流水、人家,青瓦、白牆、雞鴨”,這是古人眼中的鄉村美景。今人眼中的鄉村美景,還要加上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在一些人眼裡,這可能就是理想中的新農村了。但金玉其外,還應秀慧其中,當下新農村建設不是蓋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現代化的新農村了,她應該具備“三美”,即生態環境美、社會和諧美、人的心靈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鄉村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大同”,進而推進城鄉大同。硬件再美,社會離散,人心不暖,也只是徒有其表。當下亟須抓好“五個重塑”。
一是重塑鄉情鄉誼。現代社會人情關係越來越冷漠,不管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都越來越淡薄,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人情是社會結構的粘合劑,人要是沒有感情,社會就一盤散沙。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有很多,但是最有價值的、或者說影響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跳出了發展關係的陷阱,擺正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階級鬥爭爲綱的年代,要求每個人用階級鬥爭的眼光懷疑一切,見人就批,找人毛病,人際關係非常緊張,現在才知道要以人爲本,人與人之間和諧合作才能做成事。特別是今天人們的生活已經由過去生存競爭變成利益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應親密相處。在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的年代,物質極度匱乏,那種生存競爭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今天物質豐腴的時代,就進入了利益合作,再用那種方式去競爭會兩敗俱傷,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利益共享。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水漲船高,大家都得利。因此,在以合作爲主旋律的社會背景下,重塑人的鄉情鄉誼非常重要。人是感情動物,人要是沒有感情就跟禽獸差不多了。對一個社會來說,沒有感情的社會是危險的社會,是可怕的社會,是離散的社會。現在研究機器人都向感情方向發展,機器人的研發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有自主意識,人讓它做什麼就做什麼,程序是設定好的,下一步的研發就是要讓它有自主意識,不是你指令它幹什麼就幹什麼,有自主意識,可以有自己的判斷。第二步就是有感情意識,讓機器人有感情。第三步是學習意識,有了學習意識,大數據、雲計算,海量的數據,過目不忘且瞬間算出結果。人是無法控制的,好在人有個最基本的能力——斷電。我國機器人研發的目標是明年要參加高考,水平要達到一本,這基本上就有了自主意識,下一步不光阿爾法狗會下圍棋,2020年還要達到能考取北大清華的水平。今天面對這樣一個形勢,鄉村社會的鄉情鄉誼必須重塑,否則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所從事工作的價值比重越來越小的情勢下,社會結構的離散將危及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鄉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和城市不一樣。鄉村社會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祖傳下來的熟人關係,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就是通過感情連接起來的,近現代以來大學西方,想什麼都靠契約,契約雖好,但是中國社會和西方不一樣,西方是移民社會,大家來自東西南北,陌生人社會需要契約,中國熟人社會長期積累的誠信體系,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如果我們不把這個優質資源用好的話,一味地學西方,父母到孩子家吃個飯,吃完飯還要算賬,要付多少錢,那就沒有一點人情味了。當然熟人社會也有他的不足,打官司沒有依據,合同都有依據,我們一些商業活動可以借鑑,但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友情不是金錢能代替的,必須把這個弄清楚。現在社會發生扭曲,有個順口溜: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寵物化,寵物貴族化,貴族沒文化,文化商業化,最後還是錢在起作用,人一輩子基本被濃縮爲兩個數,上學時看你的分數考得怎樣,長大後看你掙的錢有多少。一生被濃縮成這兩個數是很可悲的,如果我們學習數學就爲了數錢,學習語文就爲了認字,那人類文明就倒退了。現在社會用蔣子龍的話說是精變的時代,“精變”就是人心變得十分活泛,守不住傳統的東西了,初心被改了。因此,“精變”時代應該是氣沉丹田,守住初心,不要因爲那些不好的誘惑就隨波逐流。千萬不要在“精變”時代把自己變沒了,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沒了。時下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兩個核心論點就是:一個小目標和一個大錯誤。“小目標”就是王健林說的,1個億,700多萬大學畢業生如果都設定這樣的小目標,那還得了?縮小100倍,100萬的目標也不得了啊。一個“大錯誤”就是馬雲說的,他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創辦了阿里巴巴,全國人都犯這樣的大錯誤中國就牛死了。這是“牛”人的話,普通人還是應該學一學曾國藩的名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過往不戀。未來怎樣我不去多想,過去的事情我也不再留戀,只是一心一意做好當下的事情。這就是要用我們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屬於自己的路。這樣才能在“精變”時代守住傳統、守住初心、守住人情。但重塑鄉情鄉誼應把握好關鍵,拿捏住分寸,即在情感交往中不要用商業的那一套去對待,在商業活動中也儘量避免情感的干擾。
二是重塑家園紅利。所謂家園紅利就是一個熟人社會長期積澱的福利,你在一個地方長期生活,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這種福利隨時可以支取,不要任何條件,不需支付任何代價。比如資源配置,比如應急事務的處置,鄰里互助,矛盾的調解等。資源配置,借錢就是資源配置,在陌生人社會跟誰借錢?銀行貸款不光成本很大,還要耗費很多時間,但是在熟人社會,什麼都不需要,不需要借條,也不需要考察,更不需要抵押,想都不要想,就可以把錢或物借去一用,這就是紅利。還有像應急事務的處理,失火,全村人都去救火,不講報酬不計代價,都是自覺自願自發的。農村曬糧食,中午正吃飯時突然趕上大雨,全村人丟下飯碗就去搶收,這隻能是鄉村熟人社會裡纔有的事,這就是家園紅利。有個例子很典型,有位婦女帶兩個孩子,公公婆婆有病,生活極端困難,不小心騎自行車把一位老人碰倒了,送醫院,婦女自責,一定要付醫藥費,老人家裡知道她家困難,不要她付醫藥費,互相爭執不下,全村人都來說,不用付醫藥費,有空去多看看老人就行了,這在陌生人社會是要上法庭打官司爭取賠償的,但在熟人社會裡卻倒過來禮讓,這就是家園紅利。因爲這種長期積累的社會關係使得很多矛盾更容易化解。再如鄰里互助,大人不在家,孩子沒吃飯,鄰居馬上就端飯過來,這種互助在城市陌生人社會裡卻很難發生,住了多年的對門鄰居互不講話司空見慣。家園紅利一個是有很強的向心力,一個是有很強的歸屬感,爲什麼說故土難離,家園紅利的向心力、歸屬感、凝聚力在起作用。今天社會變形了,形成了一個互傷鏈,你在我鴨蛋里加蘇丹紅,我在你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大家互相傷害,在傷害的過程中都掙到錢了,大家都很高興,但是社會道德淪喪,良心沒了。今天的社會危機就在於:敬畏感缺失,羞恥感淡薄,價值觀混亂,潛規則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園紅利在急劇下跌。農村新社區建設,必須摒棄城市陌生人社會的惡習,重新培植家園紅利。不然社會將逐漸分裂,凝聚力,吸引力,歸屬感,都沒有了,誰還會愛那片社區?誰還會積極參與建設那片社區?今天就要有意識地對社區成員進行責任義務的教育。愛國首先要愛家,不愛家,談不上愛國,不愛家鄉的人去追求天堂,熱愛家鄉的人才去建設家鄉,追天堂夢的人想追求一個完美的地方,結果是拋棄了有毛病的家鄉,也沒追上沒毛病的天堂,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愛故鄉,那麼國家就是天堂。今天新社區建設要提高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歸屬感,自然生成的家園紅利就會幫你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如果是光靠法律處理鄉村矛盾,解決鄉村問題,一個村設一個法庭,天天開庭,你都解決不完。許多農村的事都是靠內部的機制來處理的。鄉規民約從宋代就形成了,藍田鄉約非常有名,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典範。歷朝歷代皇權不下縣,下了縣,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化解不了,農村的許多事只能靠它自身、自我消化。今天我們要好好發育社會組織,讓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靠家園紅利的累積化解矛盾,增進互信,提高社會的融合度,增強社區的歸屬感。家園紅利可以讓社區成員不致因外部更優越條件的誘惑而拋棄社區。
三是重塑原鄉世家。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節日,六月六是曬譜節,這天要曬家譜,把殘缺的進行補錄,字跡不清楚的用筆再描描。原鄉世家是指那些原鄉大姓、名門望族。在西方,貴族譜系能夠比較完整地延續下來。西方社會改朝換代,不光不會趕盡殺絕前朝遺老,原來的貴族待遇也不會改變,國家照樣供給,因此,譜系很完整。名門望族世家大姓是一個地方的羣體形象,很多名人都是從世家大姓出來的,因爲他有優秀傳世的家風家教家訓,非常起作用,影響就是靠這個。這些世家大族不僅影響他本族的人,對當地社會四方鄉鄰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都以他爲標杆,是當地人的驕傲。世家望族不是簡單生成的,俗話說,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世家望族家風的養成,家訓的錘鍊,家教的素養,都是靠多少代的積累。過去我們把貴族精神理解錯了,首先把它的對立項找錯了,定爲平民百姓,實際上貴族精神的對立項是流氓痞子。貴族精神不專屬於貴族階層,百姓通過自身的修養,照樣可以具有貴族精神,成爲“精神貴族”。它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爲“三自一擔當”,首先是自尊,貴族階層的人非常自尊,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尊嚴;二是自明,時刻清醒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跟上時代;三是自由,精神上非常自由,天馬行空、靈魂自由。一擔當是擔當社會責任。舉個數字,英國參加兩次世界大戰600多萬人,死亡率百分之十二。伊頓公學是貴族子弟學校,出來都是軍官,戰爭中的死亡率在40%以上。按說軍官可以不上前線,但他們把貴族的榮譽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他們的社會擔當不是一般的。我們通常理解貴族精神是吃喝玩樂,花花公子,實則恰恰相反,真正具有貴族精神的人並不追求奢華、炫耀名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有人說貴族精神有三大支柱,一是文化教養,一是社會擔當,一是精神自由。我概括爲三自一擔當。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就是家族,家族的集合就是民族,民族的集合就是國家,這是一個環環緊扣的生態鏈。構成一部完整的民族史或者國家史,必須有四大部分組成,國有史,國家要有史;方有志,地方上要有志,省志、市志、縣誌、鄉志、村志,中國最有名的村志是安徽池州杏花村志,這是唯一被選入《四庫全書》的村志;族有譜,家族要有家譜,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反映歷史的重要一環;家有信,即家庭成員之間或與親戚朋友的書信來往。法布爾有段名言:“歷史讚美把人們引向死亡的戰場,卻不屑於講述人們賴以生存的麥田,歷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告訴我們麥子是從哪裡來的,這正是人類的愚蠢之處”。家書的往來是最能反映社會底層生活和社會的真實面貌,都是生活的細節。原鄉世家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主要是因爲近現代以來反封建反宗法反過了頭,對其精華也反掉了,好的家書家訓家教再傳多少年都是治家做人的精品,正能量要繼續發揚光大,不能只看到其負面因素,把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倒掉。
四是重塑新鄉賢。鄉賢文化是中國古代士階層文化在鄉土社會的表現形式,古代皇權不下縣,縣以下依靠鄉紳治理。鄉紳在中國社會是一個特殊階層,非官非民,介於二者之間。宋代開始禮下庶人,縉紳階層的稱謂從那時開始,明代知識分子入仕途很難,一部分人就選擇不當官回到家鄉,發揮自己的才能,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還有許多退休歸隱的官員也回到家鄉定居,他們共同組成了這個羣體。士紳階層在明代被正式確認,明世宗時期明確這一階層。這個階層雖然是處於非官非民的尷尬境地,但是作用是相當大的,對於鄉村基礎教育的構建,鄉村道德價值的導向,傳
統文化的傳承,社會治安的管理,包括資源配置、社會矛盾的調處、鄉規民約的完善等,特別是在戰亂年代或者是郡縣勢力弱的地區,這些人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社會秩序主要由這個階層來維持,沒有他們社會就亂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有一段話是:從基層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賢文化就是維繫着龐大的中國社會正常運轉幾千年的一個基層力量。但是近現代,特別是城鄉二元制度實施以來,農村精英都是單向道地流向城市,當官退休在城裡,經商的人也在城市裡,精英全都留在城裡。今天應該把單向道的精英流失這種格局加以改變,採取一些措施,鼓勵退休幹部包括工人、經商的人到農村去建設家鄉,掀起一場“新下鄉運動”。中電集團總工程師劉滿堂到山西去做第一書記,廳級領導當村官,在當地的影響非同一般。有的人從走出鄉村的那一刻,就成爲當地的標杆,若要回到鄉村去,標杆的價值更大,方方面面都會起到導向性的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利用他們的價值標杆引導鄉村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尚待開發的資源。
五是重塑鄉村價值。五十多年的城鄉二元制度把農村搞得灰頭土臉,整個社會一提農村就不屑一顧,全社會都認爲農業文明是最落後、最腐朽、最該被拋棄的文明,現在應該是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時代。然而,沒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就是空中樓閣,沒有農業文明,城市文明也起不來。城鄉關係就像夫妻關係,各有分工各有職責,缺誰都不行。如今社會對農的歧視導致人們厭農棄農,現在有個說法,“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三農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決起來越來越難。今天必須重振農業文明的雄風,全社會都要認識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這三個文明必須並駕齊驅,缺一不可。今天要重新審視鄉村的價值,一是鄉村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依託。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從鄉村來的,人的第一需求是吃,過去是吃飽吃好,現在還要吃得營養、吃出健康,今天農業的食物保障功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二是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人類文明的源頭都在鄉村。我們不能光想從鄉村獲取物質上的需求,文化上的營養也要注意從源頭上去汲取,不懂得鄉村文化的傳承,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農業文明的文化積累是相當豐富的,農作物文化,農業技術文化,社會管理制度,土地稅收,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包括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農業哲學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稱之爲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毫不誇張。這都是農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三是鄉村是中國人的情感寄託。城裡人三代之前都是來自農村,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下鄉知青返城後會組團回農村去看,都是對鄉愁的追尋。四是鄉村是生態環境的保育者,特別是今天城市病越來越重,人們才醒悟過來,原來鄉村最適宜人們生活。逆城市化已經成爲一個潮流,歐盟在農村居住的人已佔58%,居住在鄉村,工作在城市,這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國2015年鄉村遊22億人次,而2014年只有12億人次,一年暴漲10億人,專家預測到2020年可能達到60億人次,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鄉村遊之所以這樣發展有六大動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閒暇時間的增多,交通通訊的改變,城市病的劇增,盛世鄉愁的呼喚。要看到鄉村的價值,一定要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鄉村環境,保護好鄉村的生態。杜甫有句名詩“國破山河在”,今天我們決不能讓“國在山河破”,全社會要重新看待鄉村,把鄉村的價值宣傳透,讓全社會明白,沒有了鄉村人類文明就無法延續下去,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載體,缺一不可。
黃福華、王鬆:促進農產品物流行業健康發展
【編者按】2016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湖南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黃福華、王鬆撰寫的《促進農產品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一文。文章認爲,只有強化創新驅動、提高農產品物流的質量和效率,纔能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爲更好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一般來說,農業是“生鮮”性很強的產業。提高農業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配套發展高效快捷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行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只有強化創新驅動、提高農產品物流的質量和效率,纔能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爲更好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比較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爲:滿足一般消費需求的產品過剩、形成“賣難”,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的產品供給不足、形成“買難”;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滯後,導致農產品物流市場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物流需求;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產業化發展落後於工業物流,物流供給質量和結構滯後於經濟發展要求;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監管制度設計不完善,產業政策不成體系;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加大“軟件”和“硬件”創新力度。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流體系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生產領域的投入巨大,但對農產品保鮮技術和流通領域的投入相對不足。因此,應建立物流行業發展基金,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補齊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短板。首先,加快道路交通網絡建設,解決生產地與銷售地的道路交通問題。其次,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並按照高標準建設蔬菜水果等新鮮農產品倉儲設施,配備質量檢測設備,完善配套服務。第三,提高農產品物流行業的公共服務水平。比如,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質量追溯體系、經營者徵信體系以及各種專業化服務體系,爲推進農產品物流行業現代化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完善並創新農產品配送物流體系。應圍繞農村地區線上線下結合、農產品和工業品雙向流通的目標,重點支持一批物流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在城鄉節點、主要物資集散地、倉儲所在地等關鍵部位建設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組織包括生產前配料、生產後銷售、銷售後回收等環節的物流活動,並提供跨地區、跨部門和跨商圈服務;加強對商業、糧食、供銷社、物資、外貿等各類倉儲中心的整合,爲農產品配送提供支撐。
運用信息技術,推動物流技術和服務創新。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爲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入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動着經濟社會發展。應鼓勵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物流行業中的創新和應用,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附加值,推動農產品物流行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與農產品物流行業深度融合,發展雲物流平臺,強化信息化、標準化建設,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重點培育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爲支撐的農產品物流新業態、新組織方式,從技術創新、環境營造、專利保護和資本市場支持等多方面爲創新主體提供支持;加快農產品物流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物流管理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互聯網+農產品物流”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物流行業信息技術應用。
強化政策創新,推動農產品物流行業健康發展。推動農產品物流行業健康發展,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積極作用,強化相關政策創新。應理順產業政策,規範市場監管,降低制度**易成本,以政策創新推動農產品物流行業提質增效、健康發展。一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簡化審批流程,爲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奠定製度基礎。二是通過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和規範等手段,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增強其營銷能力、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鼓勵農村金融市場創新,助推農產品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四是建立扶持政策體系,鼓勵農產品物流龍頭企業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五是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和商會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市場信息交流,優化行業發展環境。
劉立軍、趙立三: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瓶頸
【編者按】2016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河北農業大學劉立軍、河北大學趙立三撰寫的《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瓶頸》一文。文章認爲,當前我國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可以發現,創新農業組織形式與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相結合,是實現金融支持與現代農業發展無縫對接、金融資本與現代農業共進雙贏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持續提高,先進科學技術和農業裝備快速推廣應用,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發展,把金融政策作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加大金融支農力度,金融在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現代農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然而,受制於種種因素,目前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通道仍然不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金融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較爲突出。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可以發現,創新農業組織形式與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相結合,是實現金融支持與現代農業發展無縫對接、金融資本與現代農業共進雙贏的有效途徑。
傳統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金融服務體系的缺陷制約着現代農業發展進程。首先,部分農民缺乏對未來市場走勢的合理預期和科學判斷,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和自發性較強,並且面臨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產品質量缺陷等諸多風險,因而金融資本缺乏支持農業發展的意願與動力。其次,傳統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產品質量不高,導致農產品市場價格和收益難以確定,不利於金融資本進入農業經濟領域。再次,面向農業的金融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金融創新動力不足。儘管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以促進金融資本服務於農業生產,但受上述因素影響,金融支持農業在總體上進展緩慢。
創新農業組織形式是實現金融資本與現代農業對接的有效舉措。吸引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從根本上講要靠市場力量、利益機制。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品牌優勢、穩定的產品需求和良好的經營績效,是吸引金融資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發展從事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的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金融供給不足問題的有效舉措。只有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才能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產品品質,進而形成品牌優勢。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建立了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綜合開發園區以及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率,有效吸引了金融資本進入農業,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實現金融資本與現代農業對接的基礎工作。制約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因素,除了收益,還有風險防範問題。因此,以實現合理收益和有效風險防範爲核心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促進金融資本支持農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應完善農村金融優惠政策,支持成立專門的涉農信貸機構,以專業化信貸經營提高盈利能力和風險防範水平。農業信貸可重點支持專業化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努力實現金融資本和現代農業發展雙贏。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經營保險制度,既解除農業生產的後顧之憂,又爲金融資本進入農業設置風險防火牆。建立涉農信貸信用評價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防範農業金融風險的市場機制。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農產品期貨交易能夠提供指導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價格信號,可以有效對衝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和價格風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