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飛:全球化是倒退還是暫緩?
【編者按】2016年10月18日《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建飛撰寫的《全球化是倒退還是暫緩?》一文。文章認爲,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隨着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以及一些西方大國出現保護主義傾向,全球化正在倒退的聲音不絕於耳。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全球化倒退現象?它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還是全球化遭遇的暫時挫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隨着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以及一些西方大國出現保護主義傾向,全球化正在倒退的聲音不絕於耳。特別是歐盟遭遇難民潮和英國退歐危機、美國大選中持反對全球化立場的特朗普崛起,更讓人感覺到全球化的兩大推動力量都出了問題,全球化倒退之勢已難迴轉。那麼,如何看待這種全球化倒退現象?它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還是全球化遭遇的暫時挫折?
要認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全球化本身是不是能夠逆轉的進程。全球化的動力源於開放。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凡有生命力的文明都是開放的,都通過開放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使自己的根基更堅固、枝葉更茂盛。如果將歐亞大陸及北非的諸文明同美洲的文明相對比,可以發現,地理大發現之前,歐亞非的文明一直存在着相互交流、融合的進程,與之相應,這些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及國家治理水平要高許多。對照之下,南美洲的印加帝國雖然幅員遼闊、存續數百年,但是由於缺少同其他文明的交流,連文字都沒有產生,人們交流信息除了口傳外,就是通過繫繩結。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爲:“到1500年時,美洲大陸剛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就已達到的文明階段。”歐亞非國家之間的開放、交流,實際上就是一種準全球化進程,因爲那時人們心目中的世界和地球就是歐亞非三洲。地理大發現開啓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以及他們生存其上的土地都被聯繫在了一起。
全球化進程開啓500多年來,其間雖遭遇不少挫折,但大趨勢是明顯的。尤其是全球化進程已經同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等進程交織在一起,相互促進,這更使全球化難以逆轉。因爲對任何民族和國家來說,要想使自己不被開除球籍,就必須跟上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步伐,而這也就意味着必須順應全球化大潮。
由於全球化進程是由西方開啓的,以後西方又成了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所以目前的全球化進程必然打上了資本主義的烙印,其最直接表現就是在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分化,世界經濟治理體系展現出以發達國家爲中心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爲邊緣的圖景。當然,有些國家通過勵精圖治,改革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使自己發達起來,並擠進國際大舞臺的中央,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國家未能適應全球化大潮,甚至在大潮衝擊下分化出反全球化的力量。同時,資本主義導致的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分化以及全球化激發出許多全球性問題,促使發達國家內部出現對全球化的反思、反醒,進而形成反對全球化的力量。因此,從二十世紀末全球化進入新一輪**以來,反全球化的聲浪也持續高漲並在近年來形成似乎壓過全球化的勢頭。全球化倒退說由此而生。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審視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這兩個進程的大博弈,可以看出,全球化雖然存在着問題,但卻符合人類進步的方向,尤其是它有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這些同盟軍,使其生命力更強。而反全球化雖然貌似公正,但卻與人類進步方向相背,特別是沒有現代化等力量的支持。實際上,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數年間,信息化、網絡化仍在突飛猛進,移動互聯網使地球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分秒間就傳到世界各地,世界已經成了“地球屋”。與信息網絡化相伴隨,各國、各地區間的資金、貨物、人員等要素的流動更加便捷、通暢,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度明顯增強。
全球化倒退論者的一個誤區就是目光僅盯住歐美,以爲歐美的反全球化力量崛起會導致全球化倒退。如果是過去,這種觀察還比較能服人,但是現在不同了。非西方國家已經羣體性崛起,它們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時也成了全球化的新的推手。G20興起就是一個例證。
不難看出,目前全球化遭遇的只是暫時的挫折,而不是趨勢性的倒退。也許正是這種“暫緩”會促使全球化的推動力量,包括新興力量和原有力量,認真總結、審視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與挑戰,克服那些激發反全球化力量形成的弊端,攜手推進全球化沿着正軌前行。有理由相信,全球化這艘大船經過修整後,會更加平穩地前行。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
馬名傑:全球創新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影響
【編者按】2016年11月3日《經濟日報》刊登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馬名傑撰寫的《全球創新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影響》一文。文章認爲,當前,全球創新環境與格局正發生重大變化,新的全球創新格局對中國引進高端生產要素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帶來了契機。推進改革開放,改善創新環境,提升創新體系效率,不僅是我國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世界格局變化和國際競爭的戰略抉擇。文章共分三部分,本書收錄時節選了第一、三部分。
全球創新格局變化的趨勢性特徵
21世紀以來,全球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性特徵。一方面,創新全球化和多極化日益凸顯,創新活動的新版圖漸趨形成。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對技術創新依賴度大幅提高。“加強研發,重視創新,投資未來”成爲國家和大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這些重大趨勢性變化將對今後的世界經濟格局、國際分工和增長前景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全球進入高強度研發時代,經濟增長更依賴於科技發展。一方面,全球研發投入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加速增長;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對創新活動產生了短暫衝擊,目前全球創新動力已基本恢復。全球研發活力的復甦從2011年前後開始,目前已基本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增長水平,企業研發投入也恢復到危機前的年增長率。
第二,創新全球化和
網絡化趨勢已經形成,開放與合作創新日益普遍。受經濟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崛起、技術進步速度加快、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等多種因素影響,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國流動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改變了國家和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國家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不再侷限於獨立的內部研發,而是在更大範圍內,運用技術和資本等各種手段整合外部創新資源。創新組織模式的變化提升了全球創新的速度和效率。其一,研發組織模式向全球化和專業化發展。全球研發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在海外開展研發。在研發全球化過程中,研發合作不斷增多並形成專業分工。企業研發外包漸成趨勢,專業研發服務部門不斷擴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消費電子獨立設計企業、第三方設計公司、軟件研發外包企業等研發新業態不斷出現,從而促進了研發活動的效率提升。其二,人才跨國流動規模擴大,國際流向漸趨多元。儘管自由流動的全球勞動市場尚未形成,但科技人員、企業家和創業者等各類人才跨越國境,尋求研究、創業和投資機會的趨勢正在增強。隨着全球人才競爭更加激烈,各國政府致力於降低人才流動的壁壘,出臺了一系列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鼓勵政策。
第三,創新呈多極化趨勢,全球技術力量對比悄然生變。一是研發投入和技術產出多極化。21世紀以來,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爲主角的全球創新版圖發生了重大變化,部分研發和創新活動逐漸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中國、巴西、印度、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研發支出快速增長,在全球的研發份額逐年上升。研發多極化亦導致技術產出的多極化。美國專利是衡量各國專利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杆。20世紀80年代,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授權的發明專利由78個經濟體獲得。到2010年,USPTO授權發明專利由130個經濟體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申請國構成和比重也呈相同變化趨勢。二是新興經濟體技術能力上升,發達國家領先優勢相對下降。創新多極化表明新興經濟體的技術能力明顯增強,其比較優勢正從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向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爲特徵的新優勢轉換。新興經濟體的技術追趕自2000年後明顯提速,與發達國家在部分領域縮小了差距。根據OECD顯性技術優勢指數,中國、土耳其、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優勢技術領域在增多,美、德、英等傳統上的技術領先國家在多個領域的領先優勢有所下降。三是亞洲創新崛起,在全球創新中的地位將繼續上升。目前,亞洲已成爲企業研發支出最高的地區之一。亞洲創新地位的上升還表現在專利申請數量的高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專利水平的恢復,主要歸功於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貢獻。如今的亞洲已不僅是全球生產體系中的製造基地,也成爲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創新活躍區。在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加速向亞洲轉移的趨勢下,亞洲正向全球創新的又一核心地帶發展。未來的亞洲將很可能產生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城市。
第四,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創新資源整合,保持技術領先優勢。以發達國家爲主的跨國公司在資金實力、研發能力、技術儲備和人才等方面具備綜合優勢,近十多年來的創新態勢相當積極。一是始終保持高研發投入,且集中在高技術領域。大型跨國公司主導着全球企業研發。全球500強的研發支出佔全球份額65%以上。跨國公司研發有很強的行業特徵,主要集中在高技術領域。二是從生產全球化向研發全球化升級。三是海外研發投資目的地更加分散,從“在新興國家制造”向“在新興國家創新”發展。新興經濟體對技術資產和人才的長期投資豐富了本國創新資源,使跨國公司在發達國家之外有了更多選擇。傳統的在發達國家研發、在發展中國家加工的國際生產格局正在改變。
在全球創新變局中加速中國創新
新的全球創新格局對中國引進高端生產要素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帶來了契機。唯有推進改革開放,改善創新環境,提升創新體系效率,才能真正推進轉型發展,從而積極應對世界格局變化和國際競爭。
其一,中國將對創新格局變化繼續發揮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中國研發投入、科技產出和技術能力的快速增長是改變亞洲乃至全球創新格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據預測,中國的研發支出將在2019年前後超過歐盟和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儘管還存在制約創新的諸多障礙,但中國的技術能力及其國際影響力已不容忽視。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不僅影響着自身發展,也將對全球創新活動的分佈、強度和方式等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其二,創新格局變化對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將處於技術追趕後半程,進入世界前沿的科技領域將逐步增多。中國在一些技術領域正向領軍國家邁進。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影響未來研發走向的十大關鍵性領域中,中國全部進入研發領先國家前5位。中國有望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局部技術領先。創新全球化和多極化有利於我國以多種方式利用海外高端要素,在開放創新中提升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也有利於國內企業創新“走出去”,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彌補國內技術和人才短板。需要注意的是,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創新崛起爲中國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和開展技術合作提供了機遇,但新興經濟體技術能力的提升也對中國形成了趕超之勢。我國中低端生產環節將向其他新興經濟體加速轉移,價值鏈中低端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從而驅動中國企業加速向中高端升級。更多中國企業將面對與發達國家企業在價值鏈高端的直接競爭,這對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全球創新變局中加速中國創新,要在創新要素配置全球化、開放與合作創新日益普遍的趨勢下,提高創新體系效率,改善創新環境,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在創新變局中爭取主動。一方面要有較強的核心技術能力,具備整合資源的實力;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開放的創新政策體系。一是繼續提高科技投入強度,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夯實創新發展的科技基礎。二是推進落實科技管理體制、成果轉化機制和科研組織體系等方面的改革;重點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等關鍵環節的改革,使創新環境改善在較短時期內取得成效。三是消除制約科研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和活動跨境流動與合作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建立開放和公
平競爭的創新政策體系。
支振鋒: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願景與中國擔當
【編者按】2016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支振鋒撰寫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願景與中國擔當》一文。文章認爲,人類生活從來沒有如此聲息相通,世界從來沒有如此近在眼前。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網絡空間實現“平等尊重、創新發展、開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標,爲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導航儀,指明瞭新方向。文章共分三部分,本書收錄時節選了第一、三部分。
“四項目標”繪就網絡空間美好藍圖
網絡空間促生美麗新世界,也帶來未知新領域。信息鴻溝不斷拉大,網絡空間魚龍混雜。尤其是少數網絡強國,憑藉不對稱甚至壓倒性互聯網技術與資源優勢,奉行網絡霸權;發展中國家受制於人,公民個體網絡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連國家安全都處於危險之中。如何將互聯網由“潘多拉的魔盒”真正變成“阿里巴巴的寶庫”,就成爲全人類面臨的緊迫課題。中國提出的網絡空間“四項目標”,指向鮮明,應時合情,正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平等尊重是基本要求。在國際社會多年的壓力下,美國政府於2016年10月1日把互聯網域名管理權正式移交給“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儘管根區文件與根服務器等互聯網關鍵資源仍是美國政府資產,不過是將行政性的管轄變更爲司法性的管轄,所有權並未改變,但仍然不失爲一個重大進步。協調網絡空間衝突,制約網絡霸權國家,避免其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技術、標準、規則與話語權的濫用,就必須尊重網絡主權,促進國際互聯網法治,推進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增強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平等互信與合作。
創新發展是關鍵內容。互聯網的特質在於分享,分享的根本在於創新。技術創新驅動人類發展,馬太效應加大數字鴻溝。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靠創新發展來推動普惠共享。以觀念更新、思想解放和規則革新,推動技術與應用的全球分享。尤其是要打破核心技術和標準的壟斷,不能僅由個別國家把控別國供應鏈的命門,在互聯網核心技術、標準與產品上通過多方競爭,促進透明,形成均衡,維護安全。
開放共享是應有之義。“神通能動於四方,智慧廣弘於沙界”。互聯網技術在應用中進步,互聯網領域在交流中擴展,而這一切都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下進行。技術創新驅動實踐發展,分享經濟、網絡出行、普惠金融、智慧醫療、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大力推動“互聯網+”,開放的互聯網帶來無限可能,讓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凝聚成聲息相通、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
安全有序是根本支撐。技術所帶來的惠益從根本上說是和平紅利,沒有和平,一切歸零。應充分重視和認真解決網絡空間存在的軍事化可能,直面信息泄露、網絡竊密、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的泛濫。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網絡攻擊、網絡監聽、網絡監控以及網絡恐怖主義等全球公害,維護國內網絡空間的空氣清朗,維護國際網絡空間的和平穩定。
以人類福祉爲本彰顯中國智慧擔當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近兩年技術創新的成果有80%來自互聯網領域。超高速網絡、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信息科技日新月異,深度融入人類生活、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之中。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帶動了網上支付、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的加速增長,互聯網正成爲中國經濟增長新亮點,世界經濟復甦新動力。
互聯網滲透到人類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爲從事幾乎所有人類活動的共同平臺,人類對互聯網的依存度甚至將超過能源和電力。互聯網發展是無國界、無邊界的,在網絡霸權、網絡監聽、網絡監控、網絡攻擊、網絡犯罪、網絡侵權、網絡竊密危害嚴重的情況下,利用好、發展好、治理好互聯網必須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要大力彌平數字鴻溝,加強全球尤其是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要嚴厲打擊網絡犯罪,完善個人信息法律保障,堅決掃除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網絡賭博、網絡暴力、網絡欺凌、網絡恐怖主義等任何形式的網絡犯罪,保護網絡主體不受犯罪危害;要堅決維護網絡安全,反對網絡霸權,反對網絡攻擊、網絡監控,反對網絡空間軍事化傾向,避免網絡空間衝突,既要保障所有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安全,也要在堅持國家主權的基礎上,保護每一位地球公民的網絡權益;要積極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增強國內國際網絡空間法律和制度供給,加快網絡空間建章立制,讓網絡空間成爲人人都能安心交流、交往、交易的淨土,實現國家網絡安全、個人網絡權益、網絡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繁榮的協調發展。
接入國際互聯網20多年來,中國不僅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爲互聯網大國,而且作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還一直以增進網絡空間和平繁榮爲己任,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塑造與規則制定,穩步走進國際互聯網舞臺的中央。中國積極與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建立雙邊互聯網交流平臺,加強溝通合作,推進互信合作;通過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東盟網絡空間論壇”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網上絲綢之路論壇”,積極搭建互聯網領域國際交流的中國平臺;通過建設陸上絲綢之路、搭建空中絲綢之路、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服務“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沿線國家;積極支持《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的通過和貫徹落實。
在2015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並日益成爲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基石。而2016年提出的網絡空間“四項目標”,更明確堅持以人類共同福祉爲根本的理念,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標誌着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蘊含着當今互聯網時代人類利益攸關、命運相通特徵的倡議和方案,充盈着對人類共同命運與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彰顯了中國方案的智慧與擔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