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財務狀況

bookmark

看完城中的情況,趙然在盧方主的陪同下,出了紅原城。先是在紅原城周邊看了看耕地,果然,很多鄰溪、平坦的好地方都在拋荒,反而是那些邊邊角角的旱田,或是溝壑起伏的坡地上,還有些農戶正在燒秸稈,以爲來年積肥。

除了紅原城中的四千多人外,在城周十里範圍內還分佈着二三十個村子,其中一大半的村子都空空如也,房屋破敗,不見一人,完全廢棄。

還有一半的村子,則住着來不及逃走,或者沒捨得逃走的党項人。

這些村子周圍,同樣是大片大片的耕地,卻長滿了野草,時不時有党項人在其上放養着可憐兮兮的幾隻草地藏羊。

近兩萬畝好田荒置而無人耕作,趙然心裡很不是滋味。

紅原的耕地本身就不多,整個地界上適宜開墾種糧的田土一大半都集中於此。這些田土雖然不適合種植高產的水稻和小麥,但就算是低產的黍和青稞,只要種滿了,再適當調節一下天地氣機,做個風水佈局,畝產翻倍不是問題。到時候僅憑這兩萬八千畝耕地,基本上就能解決紅原八萬人的主糧消耗,再輔以牛羊,全縣溫飽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可如今呢,白白空置了大片土地,想耕種的漢民沒地可種,不事生產的党項人,卻把持着大片空地去接受賑濟,還有更多的三部部民,躲在山裡不願下山,整個紅原的發展陷入了死循環中。

除了耕地外,更爲廣闊的天然草場覆蓋了整個紅原的西北,卻無人問津。

在紅原的東南、正東方向,地勢漸高,逐漸進入了山區,其中以大君山、哲波山、羊拱山、海子山四大山系爲主。

自然條件最爲惡劣的大君山被樓觀佔據,建了宗聖觀,剩下的三座大山則爲三部佔據。

盧方主不建議趙然進山,原因是與三部的溝通和協調還沒形成制度,包括最弱也是對白馬院略有傾向的筇河部同樣如此。

趙然本來也不打算進山,於是聽取了盧方主的建議,只是在山下遠遠看了一眼,然後詢問山下廣袤的草場有沒有被三部部民佔據。

盧方主道:“白馬部大小十七寨,都在哲波山裡,以哲波寨爲主寨;查馬部十一寨、筇河部六寨同樣如此,各自居於羊拱山和海子山中。原本他們還在山下草場放牧,但自從党項人提出要他們歸還搶去的牛羊之後,三部各寨都縮進了山裡,下來的不多了。尤其是去年正月發生了明軍圍堵哲波寨一事之後,三部基本都在山中耕作放牧,很少下山。至於這些草場,向來無人過問的。”

趙然又問:“老盧你這麼說來,哲波山、羊拱山和海子山中,條件是很優渥的了?”

盧方主點頭:“這三座山我都進去過,裡面緩坡、谷地不少,三部加起來不過六萬多人,也有說七萬多人,據我看,哪怕十多萬人,也足夠在裡面過活的了。”

趙然忍不住嘆道:“都是好地方啊,爲何白馬院沒有將這些草場收檔登記?”

盧方主道:“原本也是這麼想的,但自從党項人爲耕地的事情鬧出來之後,曾方丈就小心了很多,想要和三部頭人商議草場的劃分和歸屬,等商談妥當了在入檔,但從去年正月之後,此事便停頓了,三部根本不和咱們見面,我帶人過來了幾次,都不讓進山。再者,現在從內地吸納流民和無主之地的農戶比較困難,紅原地廣人稀,暫時也用不到這些草場。”

趙然搖了搖頭:“人家千里跋涉來到這裡,以爲能夠分田,結果還是給人打工,而且是給党項人打工,誰會願意過來?”

“方丈說得極是。”

十一月底,用了近二十天時間,大致將紅原走了一遍的趙然回到了白馬院,回來之後,顧不得歇息,重新將白馬院關於耕地、草場的記檔文書,以及賬房今年的賬本找出來詳細過目。

第二次再看這些文書,對情況就更加清楚了。

在白馬院典造房的檔籍中,共有耕地兩萬八千畝,全部都是“有主”之地,也就是登記爲党項人的土地,同時記檔的還有四萬畝草場,其中兩萬畝登記爲党項人所有,剩下兩萬畝確認無主。

白馬院今年的收入共有四筆,第一筆是天鶴宮下撥的薪俸銀子,也就是常說的人頭費,按人撥付,其中九成多下發給道士們,剩餘兩成作爲辦事的銀錢,也就是公務費,公務費的大頭還是消耗在了飯食上。總計三千二百兩。

薪俸之中,方丈和監院爲頭等,各一百二十兩;三都爲次等,各九十六兩;八大執事減次,爲各六十兩;五主十八頭再次,爲各三十六兩;最末是念經道童,各二十四兩;另外還有天鶴宮批覆的五十名火工居士,各十二兩。

第二筆來自川西總督衙門,六百二十兩,用於興建城牆。趙然如今知道了,其中的一半都拿來“賑濟”党項人了。

第三筆是田賦和雜耗,收了一千石黍、六百石青稞,摺合銀子的話,大概在五百兩左右。這些糧食,經川西總督衙門特批,全部留存縣中,用來積建常平倉。目前,常平倉中共有兩千四百石糧食。

但這個政策也就持續三年,到了明年,其中的田賦這一大頭就要上繳川西總督衙門。

最後一筆是今年舉辦齋醮時,商賈和百姓們敬獻的香火錢,零零碎碎加起來有九十多兩。

這就是今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二年的所有收入,沒有道產所出,這筆錢想要維持一個道衙合一的白馬院,實在是相當侷促。

趙然看過白馬院三年來的文書和記檔,知道前任方丈曾致禮也在努力想辦法,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消耗在調解漢民百姓、遺留党項人以及三部部民之間的關係上了,頗有點顧此失彼的感覺。

但在曾方丈臨走前的總述陳詞中,他對自己三年的工作成效還是很欣慰的。曾方丈自述的主要成就在於兩點,其一是穩定了紅原的大局,平平安安沒有激起大的民變;其二便是令信力值從無到有,增加到了兩萬圭。

趙然看了好幾遍曾方丈的“述職報告”,不禁笑了。

第二十八章 向上的門路第六十九章 金針堂第十三章 陣破第八十二章 攪局第五十二章 陽山書院第一百一十三章 舊案第一百零五章 燈下黑第四十二章 二次聯手第四十四章 臨洮番外(賀六行堂榮升盟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照本宣科第九章 見召入青城第九章 神神叨叨第四十七章 明奸第十五章 一路向西第三十七章 黎州的習俗第五十七章 上三宮的菜菜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點眼藥水第一百零六章 九姑娘入山第二十章 妖之羣架第十八章 不會演戲第十三章 傳說中的“三英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梅花易數第五十六章 大禁術的新用法第七十二章 被圍堵第二十六章 兩記小悶棍第七十二章 漫長的一餐第二十九章 價格的聯繫波動第一百零一章 瘋沒瘋第三十五章 都是名字惹的禍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步五年計劃第三十二章 理解萬歲第七章 樓觀承繼第七十六章 燒的是銀子第七十四章 要關心下屬的成長進步第一百一十章 總觀地震第五十二章 新成安第二十一章 常設貨棧第三十二章 磨盤第一百四十九章 條件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人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憐第六十八章 爲大師兄背鍋第四十章 刺蛇第六十七章 儒修功法第四十七章 當金身再遇法相第十四章 瘦弱的拳頭第十七章 捉妖(上)第三十七章 首座延伽第三十五章 尊號第九十章 兩個老夥計第二十三章 道院二三事第二章 不再是以前的趙致然了第六章 找到組織了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七十二章 被圍堵第三十七章 搜索第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十七章 一個大氣泡第二十三章 反省材料第二十章 離山第十六章 慈善堂第二章 投石問路第九十七章 君山日落第九十四章 關於人事的一二第四十四章 接官亭一日第五十八章 折扣第二章 突如其來的禍事第七十三章 英雄救美第八章 誰沒幾個朋友第八十三章 軍民魚水一家親第二十一章 轉職的煩惱第七十七章 月上女第五十八章 裴中澤任滿第三十六章 答不答應第七十三章 跑上級第四十四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章 調配和分組第四十章 投緣不投緣第五十四章 鬆藩的情況第三十五章 尊號第四十四章 關於某人第三十章 反正第一百一十八章 趙師姐第一百三十章 兩份公文第一百二十五章 小挫折第三十五章 新晉黃冠第五十一章 老師的愧疚第十六章 興慶府第二十四章 一二三四五第三章 要錢要人要地皮第二十八章 暗流洶涌(二)第五十二章 成本第十五章 華雲館的獎勵第六十五章 鐺鐺鐺鐺第五十六章 凡事皆有利弊第四十七章 嗣教天師和嗣教真人水第一百零四章 談條件第一百零三章 伸手第三十七章 關鍵在於人心